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亿欧智库]:2022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 - 发现报告

2022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

金融2022-05-30亿欧智库机构上传
2022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

什么是碳金融市场? u碳金融市场未有明确定义,且在国际上更多是使用“碳市场”的概念,这有可能是因为国际碳市场诞生时就具有较强的金融和交易属性,而国内碳领域相较国外起步较晚,碳金融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学界对碳金融市场的讨论从未停止。 国际上几乎没有针对碳金融市场的统一定义,也未区分碳市场和碳金融市场,而是直接用碳市场(CarbonMarket)的概念。世界银行和点碳公司(全球著名的碳咨询公司)均使用碳市场概念,其涵盖了项目市场和配额市场,包括各气候交易所的碳金融产品和衍生产品,但未涵盖银行和保险业所提供的相关金融产品;而在世界银行的《碳金融十年》(2011)报告中,世界银行对碳金融的概念定义为“出售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或者交易碳排放许可证所获得的一系列现金流的统称”。 成的金融交易市场;广义上包括围绕减排目标进行的所有金融活动,涵盖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涉碳项目的投融资以及相关的咨询、保险等金融活动; 狭义:指企业间就政府分配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金融活动; 广义: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配额及其金融衍生品交易,也包括基于碳减排的直接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金融中介等服务。 u碳金融市场是带有金融属性的碳市场,通过金融活动提升碳资产的流动性,起到利用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碳市场是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碳金融市场是碳市场的核心,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u统称版(2009) 碳金融市场是指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 全球碳市场(ETS)发展回顾 u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气候治理的推动下,由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从单纯的科学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乃至影响全球的政治问题。由此,联合国相继出台了国际法律文本逐步完善联合国治理框架下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和体系,为碳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u碳市场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通过碳市场,各缔约方希望能够将碳排放控制在一个绝对数量范围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并且为发展低碳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激励手段。截止至2022年4月,全球共有48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5个已启动,9个预备实施,14个考虑实施)。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任务进行框定,明确发达国家承担主要责任 社会首次设定量化的减排目标,并规定了国际排放权交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三种形式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 中国碳交易地方试点(鄂渝)加州与魁北克进行排放交易体系连接 美国加州“总量和交易机制”加拿大魁北克省ETS 中国碳交易地方试点(北上广津深) 《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明确《巴黎协定》相关细则德国全国燃料ETS英国ETS 《巴黎协定》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韩国ETS 中国全国排放权交易体系 碳金融市场构成要素 u金融市场主要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媒介以及市场价格四大关键要素构成。其中市场主体和市场媒介又共同组成了市场上各类利益相关方,市场客体中包括基础资产和金融产品。落到碳金融市场的场景中各构成要素又将进一步细分; u在分析中国碳金融市场时,亿欧智库主要聚焦在由市场主体和市场媒介共同构成的利益相关方以及市场客体两大层面。由于国内碳价的不稳定性以及受信息披露限制所导致的权威性缺失,市场价格在本报告中不进行具体分析。 亿欧智库:金融市场四大构成要素 亿欧智库:碳金融市场构成要素 直接参与碳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的买卖双方(控排企业、减排项目业主、金融机构等) 提供辅助类服务的专业机构(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核查公司等) 为市场各方提供交易活动必备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机构(交易所、清算所等) 对碳金融市场的合规稳定运行进行监管的部门(行业、金融、财税主管部门等) ETS体系下的碳排放配额(EU ETS的EUA、中国ETS的BEA等) 碳排放配额减排项目减排量 中国国家发改委认可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 中国碳金融市场主要工具及应用价值 u2022年4月,由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行业标准——《碳金融产品》将碳金融产品明确分为碳市场交易工具、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市场支持工具,并对三类工具进一步细分金融衍生产品。 交易工具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更有效地管理碳资产,为其提供多样化的交易方式、提高市场流动性、对冲未来价格波动风险、实现套期保值 融资工具可以为碳资产创造估值和变现的途径,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支持工具及相关服务可以为各方了解市场趋势提供风向标,同时为管理碳资产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和市场增信手段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层次结构 u中国碳金融市场是一个主要通过政策指引和驱动的人为创造的金融市场,其层次结构详见下图。 亿欧智库: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层次结构 作为一个人为建立、政策引导的金融市场,中国碳金融市场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在政策规制下的碳交易体系,其在宏观框架中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1)ETS关键要素(覆盖范围、总量设定、配额分配、抵消机制、履约机制、监督机制等要素) (2)碳定价区及连接(中国8大试点碳市场及非试点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中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u现阶段中国碳金融市场主要有三类基础交易方法,分别是碳配额交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和碳金融产品交易。形成了以碳排放配额交易为主,其他两项为辅的交易体系; u碳配额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履约时间和空间内,各级政府按照当年国家下发的排放总量和控排目标转化为碳排放配额分配给相关控排企业,企业可通过购入或卖出碳配额的方式实现碳配额合理分配,并在履约期结束时实现控排目标; u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是指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对我国特定项目(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后的核证量,以抵消其他排放源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 亿欧智库:中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意义 u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减排的约束力上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大,但是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的减排潜在压力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有效的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并参与到降碳减排的事业中,国家也已经在各个方向做出了尝试,而发展碳金融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u随着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通过大力推进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通过金融手段促进我国落实并完善减碳降排的相关政策和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成本、金融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完善碳金融政策与市场机制 发展金融化的碳市场,一方面可以促进地方和全国市场的政策趋于协调,维护市场完整性,推动全国市场“一盘棋”;另一方面可以在碳现货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衍生品及金融服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碳市场机制,为重点控排企业提供多样且实用的碳金融工具及MRV体系,提高碳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从而提升碳市场的交易流动性。 降低减排成本 碳资产在碳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下,增加了商品和金融属性,对控排企业来说不再是国家指派的硬性履约任务,而是一种可交易的无形资产,社会减排成本逐渐向企业内部转移,实现市场机制下社会总体减排成本的最小化。 金融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 随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的碳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开发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和服务中介的加入,未来具有套期保值的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等碳金融衍生品和交易策略将不断涌现,市场参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风险管理和转移。 助力低碳技术发展,实现双碳目标 随着社会减排成本开始向企业内部进行转移,将对减排技术、清洁能源的研发起到促进作用,而碳金融市场中的碳基金、碳信贷、碳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又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全球气候变暖促使碳减排刻不容缓,催生“双碳”目标的提出 u碳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暖将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环境系统。为应对逐渐恶劣的自然环境,全球气候治理格局逐步形成,我国积极承担深度节能减排任务,并提出“双碳”目标; u碳金融是碳市场中的主体,是引导经济低碳转型、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效工具。而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较欧美碳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同时还存在一定的政策背景(30*60目标),因此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加快发展成为未来经济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 亿欧智库: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1”: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 “N”: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碳金融市场是碳交易中的主体,政策支持下碳金融市场发展活跃 u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我国的政策基调。尤其是自“十二五”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挑战,中央及地方层面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并通过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落地等措施鼓励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 亿欧智库:中国碳金融市场相关重点政策发布时间出台部门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u我国碳金融市场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CDM项目阶段,我国开始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其对我国风电发展的有深远影响;第二阶段区域试点阶段,陆续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及福建8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第三阶段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阶段;第四阶段为落地运行阶段; u随着2021年7月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标志着我国市场化碳减排进入新阶段,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又一重大里程碑,也将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亿欧智库: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碳金融市场现状——各省市碳排放市场试点 u中国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8个省市相继开展了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工作,在政策机制、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工具等方面都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从试点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来看,“潮汐现象”非常明显,成交量月度集中度高,约四分之三的交易集中在最终履约期(6-7月);成交规模上,广东成交量第一,湖北次之,深圳第三,各地成交量参差不齐。 亿欧智库:2017-2022.03八大试点碳交易市场配额成交量(万吨) 中国碳金融市场现状——试点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u我国8个区域碳交易试点在涵盖行业、法律制度框架以及机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