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未知机构]:克来机电调研纪要–20220810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克来机电调研纪要–20220810

2022-08-12未知机构缠***
克来机电调研纪要–20220810

【总结】①自动化设备业务:1)订单金额:21年订单达到5.3亿,预计今年6-7亿(从接单到确认收入差不多是10-12个月)。 2)订单来源:主要是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相关设备。 电机方面,一条线包括定子、转子、总成三部分,单价5000万以上。 此外还有电控系统的测试线、生产线和装配线,和电池里面BMS产线以及IGBT产线(每年2000+万,主要服务英飞凌)。3)主要客户:联电(今年新增7条扁线电机产线,每条1亿多,公司约50%),麦格纳(两条扁线电机产线)。 ②汽车零部件业务:1)业绩:2018年收购进来的,收购前,子公司利润是1000多万,营收2亿,收购满三年利润达7000万,营收达4.6 亿。 2)主要产品及客户:燃油分配器:目前的主要产品,以供燃油车为主,配套大众接近100%的燃油车发动机,今年获得了奥迪新一代发动机的定点,23年奥迪发动机切国六B,单价从80元涨到180元。 燃油分配器产品在23年增长达到巅峰,后续会逐渐下滑。 二氧化碳高压管路系统:公司在前年六七月份拿到正式定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小批量供货,国内市场好的月份可以破万,差的月份3-5K,欧洲市场一个季度6万多台。 阀类产品:二氧化碳领域,主要做二氧化碳的高压阀,目前还在进行测试;传统冷媒领域,公司做了一款泄压阀,供给美的,装在压缩机上,单价不到100元,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产品,量不大,主要供给广汽、高合、理想。 产能情况:①宝山:1)一期:一个厂房做机加工(机加工大部分外包),保留了一小部分机加工做非标程度比较高的以及应急的订单;另一个厂房之前做装配。 2)二期:建一个30亩的来负责装配。 3)三期:目前只有部分投产,将来会建一些热管理业务的产能。以上三期厂房合计占地80余亩,市场价格约200万一亩。 ②嘉定:主要是子公司上海众源(汽车零部件业务)的产能,并且有一半产能(20多亩地)放在了宝山。 工厂方面公司一期有两个厂房,一个厂房做机加工,每个公司的机加工差异不大,我们这块的设备占比约7%,大部分都外包,保留了一小部分机加工做非标程度比较高的以及应急的订单,另一个厂房以前是做装配的,装配占地面积较大,现在面积不够了,在二期厂房建一个30亩的来完成这块业务。 我们还有三期厂房,目前只有部分投产,面积较大,将来会建一些热管理方面的产能。 以上是公司宝山工厂的情况,共三期厂房,每一期厂房都是30亩左右,合计80亩左右。 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子公司——上海众源,我们18年通过现金收购的方式收购了这块资产,进入汽车零部件领域。 它的核心工厂目前在嘉定汽车城,但也有一部分产能放在宝山(20+亩地,约一半产能),因为在嘉定拿不到新的土地,并且土地较贵。由于两个工厂都在上海,所以公司今年上半年受上海疫情影响较大,基于疫情和成本的考虑,公司正在积极开拓新的市场。 成本方面土地成本:宝山一亩地市场价格达200万,成本较高;人工成本:工厂工人每月9000+,算上社保超过一万,也比较高;物流成本,现在也越来越高,计划把机加工完全转移出上海,装配方面保留一部分在上海。 业务方面自动化业务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在克来机电成立之前,公司的老师们就以上海大学的名义来接单,公司成立后开始以公司的名义接单,一直到2013年有了一期厂房之后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工厂。 17年上市后逐渐建起二三期工厂,我们自动化业务发展得很好,但是最近三年受到了影响,以往很少出现利润下降,最近受影响最大的是2020 年。 我们去年的订单达到5.3亿,今年应该会超过去年,结合下半年的情况来考虑,今年订单在6-7亿。 我们这个行业从接单到确认收入差不多是10-12个月,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去年订单金额就是今年的收入。 我们2021年2.6-2.7个亿的收入基本上对应前年三个月的订单,今年的收入应该是对应去年5.3亿的订单。 订单来源主要是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相关设备,一条线就非常大,以电机线为例,一条线达70-80米,单价5000+万,有时候可能达到8000+万。 近两年扁线电机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我们的业务,例如我们最大的客户联电,去年年底才3条电机线在生产,今年年底要达到10条电机线在生 产,是去年的三倍,新采购7条电机线,每条预算达1亿以上,这也是我们今年大订单的来源之一。电机这一块除了联电以外,还有我们马路斜对面的那家华域集团下属的子公司。 华域麦格纳也拿到了北美客户电机的定点,第一条线是我们做的,相信他们也会持续的扩产。 他们两家有很大的竞争关系,但是服务的车型和客户有一定的错位,麦格纳定位的是中高端车型,主要配套的是宝马、奥迪、大众等,现在也拿到了北美客户的定点,联电主要面向中低端,主要配套大众、通用、吉利、广汽、长安和长城等,除了北美客户和比亚迪以外,他基本上都有供应。 这是我们主要服务的两大客户。 除了外资,我们也有和国内的客户合作,但是知名的较少,像方正和卧龙我们之前都有接触,但是他们预算不足,对服务要求较高,并且量也不大,我们目前国内的客户主要是汇想(汇川和理想的合资公司)。 以上是电机这一块的情况。 除了电机以外,我们自动化业务别的订单主要来源于电控系统的测试线、生产线和装配线,还有电池里面BMS的产线,包括北美客户的超充(比较复杂),还有一些IGBT的产线,大概每年2000+万,主要服务英飞凌。 自动化这块我们有一个硬伤,虽然他的利润率可观,基于成本加成的商业模式我们也不会出现亏损,但是规模效应比较弱,相对来说非标程度较高,所以我们一直努力把非标技术向标准化设备迈进。 除了非标业务,我们也更多把精力放在开发一些标准设备上,虽然标准化设备利润率略低,但是容易放量,规模优势相对明显。现在我们在干细胞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功,每年几千万的出货量,将来也会进一步提升,这块主要是做干细胞的提取与储存设备。 在上海唯一一家有牌照的公司是上海圆融,我们持续为他提供设备,虽然毛利率不到30%,但是每个品牌的设备图纸都是完全一样的,量比较大。 在医疗领域,我们还在为罗氏制药做检测试剂相关的设备,技术难度比较大,精度要求较高。 我们在物流领域有一款原创的装箱机设备,现在有一些上市公司在模式,但是和我们比仍有一定差距。 大家可能觉得物流自动化难度不高,但实际上在最后一道物流环节——从地面到集装箱,难度是很高的,这个环节基本上是靠工人,包括烟草也是,烟草前端从卷烟到烟草的打包都是高度自动化的,但出了仓库后,在进集装箱的环节,非标程度较高,如果要用设备来做,会涉及大量机器视觉的应用,难度很高,同时这个环节也是高度依赖自动化的。 我们刚刚向烟草交付了第一批完全靠自动化来进行装车和卸车的设备。 这个设备的类似于一个履带式机器人,上面有三个雷达,用来对集装箱进行全面的扫描,然后自主判断货物的大小,再以最快的速度摆放整齐。同时我们也在实验卸车的设备,装车的确定性相对较高,至少是摆放整齐的,但是卸车的不不确定性就比较高了,可能会是各种状态。 这个产品我们研发了8年,有一些公司在模仿,但我们是唯一一家获得了烟草集团资源的,未来几年我们还会是独家,这也是我们非标技术在标准设备上的一些应用。 截至目前,汽车电子占我们自动化订单的70-80%,刚刚提到的那些业务合计占20%左右。 汽车零部件业务是我们18年收购进来的,以前是以燃油车为主,大众接近100%的燃油车发动机都是我们在做。海外市场我们占比不高,但是有做高端车型。 我们供的单品是燃油分配器,这是汽油机近十年来最大的创新。 在我们收购之前,这家公司只有1000多万的利润,2个亿的收入,在我们收购满三年的时候,他的利润达到7000万,收入达到4.6亿,在 2020年达到巅峰。 去年受缺芯的影响,大众集团减产幅度达30%,今年上半年又停产了两个多月,应该很难回升。 今年下半年大众的预期是比较乐观的,根据他的预测,今年下半年的量是上半年的两倍,6月份可以达到30万套的出货量,上海解封后,南北大众的恢复速度很快。 燃油分配器这个单品的前景一般,毕竟它是汽油机的单品,可能明年增长一年后就会开始下降。 之所以明年还会增长,是因为我们今年拿到了奥迪新一代发动机的定点,所以明年还会多出奥迪的量,可能今年就会有,但是量不大。 同时明年奥迪发动机会切到国六B,单品价格从70-80涨到180,跟我们20年大众国五切国六A一样,从60+涨到160+,涨价这个因素带动力度较大。 我们从三四年前就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来作为汽车零部件业务的增长点,首先是我们给大众做的燃油分配器比较成功,所以他在早期给了我们研发定点,研发二氧化碳热泵的高压管理,这和燃油分配器的高压管理系统有一定的技术同源性,它们都属于高压金属密封。 三四年前大家应该都还没听过二氧化碳热泵,甚至连热泵空调都很少。根据大众的展望,未来二氧化碳的趋势很明确。 我们在三四年前拿到了研发定点,在前年六七月份拿到正式定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小批量供货,量比较少,好的月份可以破万,差的月份3-5K,大众在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是落后于蔚小理的,在欧洲市场还可以,一个季度约6万台,今年Q1交了6万多,Q2的数据还没看到,中国Q1大概2万多。 此外,二氧化碳作为一个选装件,尤其是在30万以下的车型渗透率不高,只有30万以上的车型才会去配,现在大众的二氧化碳渗透率也才 19%,但是我们对这个方向很坚定。 我们和绝大多数的整车厂都有接触,包括蔚小理、北美客户、上汽、广汽埃安、长安和HW等,但是现在除了广汽、奔驰、HW这几家比较明确是明年就要上的,其他大部分都是能拖就拖,先做技术储备,毕竟中国加入了欧盟标准,欧盟标准是到2024年才禁止氟氢类,中国大概率不会比 2024年早。 我们判断下来,二氧化碳热泵普及率不高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政策还没到位,二是成本较高,二氧化碳热泵的价格比氟氢类要贵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对20万以下的车型来说压力更大,三是产业链问题,目前国内做二氧化碳热泵的企业不多,产能也比较少,我们也就5万套的产能,今年年底可能扩到15万,还是很低。 以上几个因素导致这款产品虽然前景很好,但是目前渗透率不高。 我们还有一块阀类业务,现在二级市场上做阀的公司越来越多,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一开始是做二氧化碳的高压阀,在传统冷媒领域,我们做了一款泄压阀,供给美的,装在他的压缩机上,这个压缩机有装在汽车上的,也有装在空调上的,但是这一块的量不高,单价不到100元。 其他还有一些围绕二氧化碳展开的以高压为主的阀类。 阀的单品研发周期是比较长的,这个东西看似简单,打开之后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很完整的汽车电子产品,里面既有高压金属结构密封的那套东西,又有电路板包括芯片算法、芯片涂层和设计等,难点是很多的,尤其是电子算法,这个是最难的。 在非二氧化碳领域,三花智控确实做得比较成熟,到目前为止份额也比较高,但在二氧化碳领域,三花和我们的进展差不多,都是在A样测试阶段,还没办法进入到B,我们估计最快到今年年底可以结束。 最难的几个步骤我们都已经突破了,所以我们比三花稍微领先一点。 我们其他体系的阀数量不多,主要是在广汽、高合、理想,最近还没有大量推广这个产品,毕竟在大众那边的测试还没做完。 大众对零部件的测试是全球最严格的,我们去年付了1500-2000万的外发检测费用,但是我们认为是有意义的,因为只要大众的检测通过了,之后遇到日系、美系等,我们只要把大众的测试数据发过去就可以了。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新势力车上零部件失效,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严格做这件事。阀类业务我们可能在今年年底就会有好消息。 现在很多企业包括一些欧洲的企业都在抄我们的阀,我们的阀有很多特殊的地方,比如阀新材料。 阀里面的最难的是芯片算法,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的,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把这套算法模拟出来,我们自己研究了两年多,硬件部分我们已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