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研究 客观理解当下中国地产问题 2022年07月26日 六月30城地产销售面积情况环比显著改善,市场对地产的预期转为乐观,然而7月上旬30城销售再度拐头向下,市场开始忧虑地产走势。我们从三个角度更加客观评估当前中国地产所处状态:本轮中国地产问题的内核是什么?本轮地产压力来源及脆弱环节为何?地产压力未来可能的传导路径? 首先不必太过悲观,不能将中国地产压力直接类比于美国次贷危机。 本轮中国地产问题的内核与美国次贷危机截然不同。不同之一,当下中国地产问题并不是来自于居民现金流不足。美国次贷危机直接诱因是低收入群体无法偿 分析师周君芝执业证书:S0100521100008 付房贷,最终杠杆断裂。反观中国,今年6月居民信贷环比显著改善,居民购房意愿及能力未受根本性冲 电话:15601683648 击。去年以来,中国居民存款增速持续上行,近期同比读数甚至高于历史同期水平。种种迹象表明,7月以 邮箱:zhoujunzhi@mszq.com 来地产主要压力,并非来自居民部门。不同之二,地产证券化程度较弱,地产的金融传染性有限。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触发金融危机,并迅速扩散成为经济危机,房地产高度证券化负有一定责任。中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发展深度有限。只要政策应对及时,不太可能发生局部地产压力迅速传染扩散,并冲击整个金融市场。 相关研究1.宏观专题研究:日本会点燃海外新一轮紧缩交易吗?-2022/07/21 2.宏观专题研究:欧债危机?只是风满楼-20 不同之三,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较健康,地产对中国金融体系直接冲击可控。若居民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康 22/07/19 居民部门便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资产折价和债务破裂,最终地产风险可控。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美国居民急速 3.宏观专题研究:经济的上限和下限-2022/0 加杠杆,巅峰时期美国居民杠杆率达到99.2%(2007年四季度),为历史最高值。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居民杠杆率相当稳定,杠杆增速已有收敛,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居民信贷同比收缩3.4万亿。 7/164.100BP加息或正迫近——美国6月CPI点评-2022/07/14 但也必须正视问题,我们需要理解本轮中国地产压力的真正来源。 5.宏观专题研究:6月出口"炸裂"-2022/07/ 不论是现金流、债务偿付比、杠杆率还是资产负债率,多重指标显示当下中国居民部门并未显露高杠杆“后 14 遗症”,地产压力或不在居民部门。本轮地产最直观的压力来源,显然在房地产企业部门。去年下半年以来房企融资渠道收窄,居民信贷以历史罕见速度下滑,最终房企不得不面对极端现金流收缩,并且为期长达一年。需要提醒,本轮地产较为脆弱的环节或在于部分财力偏弱的地方政府。2018年至2021年,土地出让金年度收入从6.3万亿元扩张至2021年8.7万亿元。整个地产资金链条之中,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依赖度有所走高。若地产销售以及房企融资持续收缩,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将会浮现。财力偏弱然而又依赖土地出让的地方政府,所面对的减收压力或尤甚。 无需夸大当前风险,然应重视地产压力隐含的三个可能传导路径。 本轮地产调控的一揽子政策组合之下,我们能够窥见政策背后的意图:将地产问题控制在地产行业之内。然而7月地产压力加大之后,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当前地产压力存在三条可能的传导路径。路径之一,从供给到需求。6月地产销售环比改善,然而7月销售再度转冷。这或意味着,当供给问题得不到实质解决,需求回暖态势会变得脆弱。路径之二,从企业到居民。目前来看,本轮地产压力仍控制在行业之内。然而预期因素会将房企部门现金流压力传导至居民部门。路径之三,从实体到金融。当前地产压力更多停留在实体层面,政策留有足够空间应对准备。然若房价预期发生较大变化,存量房地产及联动的金融资产定价可能需要重估,届时地产问题或会影响金融定价。 处理中国地产问题的当务之急。 7月以来地产问题主要缘自房企部门现金流压力,底层的居民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康,因而问题本身可控。然而必须要正视一点,目前房企现金流压力呈现向外传导趋势。当下最重要的是切断压力传导机制,防止房企现金流压力向居民和政府部门传导,防止实体层面的地产行业供需向金融资产定价传导。控制预期传染稳定地产销售,缓解信用压力,这或许是当下地产调控的当务之急,因此,当下我们无需对地产太过悲观。风险提示:地产政策效果不及预期;房企信用风险超预期;疫情发展超预期 目录 1中国地产问题不应类比于美国次贷危机3 2从资金流转链条看中国地产压力的来源6 3无需夸大风险,但应重视地产压力传导趋势8 4处理中国地产问题的当务之急10 5风险提示11 插图目录12 前言: 近期中国地产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过去一段时间资本市场也给予充分反应。 从7月11日开始,人民币汇率开始波动加大,7月14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达到6.77, 四个交易日内累计跌幅超800个基点。人民币汇率走贬,固然与近期美元指数走强有关,也有地产风险担忧的因素。 股票市场也有同步反应,北上交易型资金连续5个交易日(7月11日-7月15日)净流出,拖累A股表现。6月社融和经济数据都偏强,然而近期债市依然小幅走强,10年期国债利率从2.83%走低至2.78%。 近期地产风险有所收敛,资本市场亦有同步利好回应。 图1:7月11日后,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有所增加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 1中国地产问题不应类比于美国次贷危机 当下市场对中国地产担忧情绪愈发浓厚,不少海外观点甚至将中国地产类比于美国次贷危机。这种类比背后,隐含的是部分海外投资者担忧中国地产风险扩散。 我们认为“当下的中国地产”、“2007年的美国地产”,两者面临的压力及问题内核,截然不同。故不能将中国当下地产状态类比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夕。 第一处不同,当下中国地产问题并非来自于居民现金流不足。 参照海外经验,地产泡沫刺破往往伴随货币政策收紧、居民部门现金流不足 和债务偿付崩溃。 当下中国地产虽然面临压力,然而去年至今,房贷利率已有明显调降,债务偿付压力因此得到部分消减。此外,居民部门现金并不紧张,杠杆空间也并不”逼仄”。有两组数据印证: 第一组数据是6月居民信贷环比显著改善,说明居民购房意愿及能力或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冲击。 第二组数据是当前中国居民存款增速位于历史偏高水平,说明当前居民现金流压力或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紧张。 简言之,当下中国地产压力并不来自居民端,居民现金流和债务偿付比均处正常状态。 图2:当前居民存款增速并不低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 第二处不同,证券化程度较低,地产风险的金融传染性有限。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够演绎至金融危机,甚至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前提是地产问题波及幅度足够广,波及速度足够快,快到政策稍有迟疑,金融冲击已至。 房地产是典型的不动产,之所以深度冲击金融体系,高度证券化必须负一定责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下。 当A银行面临它的居民还贷能力萎缩,A银行的居民信贷问题无法实质性影响B银行。然若居民信贷被证券化为MBS,当A银行持有MBS,居民无法正常还贷,MBS将快速折价。同样持有MBS的B银行资产端也会受到冲击。 证券化还意味着MBS已经被金融市场深度定价,MBS价格联动其他金融行为。例如以MBS为质押的回购,利率也因MBS折价而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 即便不持有任何MBS的金融机构,也会因为MBS折价而受到冲击。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深度较为有限,局部地产压力迅速传导扩散,冲击整个金融市场并造成系统性风险,发生这种情景的概率较低。 图3:中国商品房ABS余额较为有限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 第三处不同,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较健康,地产对中国金融体系直接冲击可 控。 居民资产负债表是否稳健,会决定“地产冲击”持续的深度。短期内偶然因 素扰动,居民或会出现暂时偿债压力,但若底层的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康,居民部门不会出现大幅度资产折价和债务破裂,最终地产风险可控。 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居民杠杆率相当稳定,杠杆增速收敛。以居民信贷为 例,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居民信贷同比收缩3.4万亿。 过去一年,中国居民杠杆非常克制,这一点截然不同于08年美国金融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触发全球金融危机,而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美国居民急速加杠杆,巅峰时期美国居民杠杆率达到99.2%(2007年四季度),为历史最高值。 居民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加上中国地产的证券化程度有限,这就决定了我国居民近期的行为的影响有限,对金融的传导性更不能与08美国金融危机相提并论。 图4:今年1至5月居民信贷缩至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左右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 2从资金流转链条看中国地产压力的来源 中国地产融资链条有三个重要环节:销售、投资和拿地。三个环节涉及三个主体(居民、房企和地方政府),一条清晰的资金流转链条贯穿其中,居民信贷撬动房企融资,房企拿地时将融资转化为土地出让金。 地产融资链条中有三个关键数据非常值得关注,居民信贷(对应地产销售回款现金)、房企债务融资(对应地产企业融资现金)、土地出让金(对应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观察不同环节的资金变化,我们基本可以判断,中国地产链条上哪个环节最脆弱,压力是如何通过资金链条传导开去。 我们先来回顾这几年地产发展现实。 2018年至2021年对中国地产而言是一段非同寻常的时期。这段时间中国地产迎来少见的平稳发展期。直观表现就是地产各项指标读数被压在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内波动。 2018年至2020年,居民信贷年度融资规模稳定在7.5-8万亿元,其中居民 按揭贷款2.7-3.2万亿元;房企债务融资每年稳定在4.5-5万亿(表内融资加信托)。与之相应,2018年以来,中国新房销售面积稳定在17-18亿平米。 图5:2018年以来居民信贷及地产融资规模相当稳定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 2021年下半年地产罕见低波动的平衡被打破。 首先是房企融资现金快速收缩,其次是居民信贷以历史罕见的速度快速下行。今年2月和4月,居民中长贷甚至触达单月负净融资。 即便中性偏乐观情况下估测今年居民信贷,或也要较去年缩减约2万亿元(测算详见《居民杠杆,冰点后回暖》),房企融资规模收缩更不必细说,今年地产显然结束了2018年以来的紧平衡状态。 本轮地产表观压力来自房企,然而脆弱环节或在部分依赖土地出让金而财力偏弱的地方政府。 中国本轮地产压力显然不是缘自居民端。不论是现金流,还是债务偿付比,抑或是杠杆率及资产负债率,当下中国居民部门并未显现出高杠杆“后遗症”。本轮地产最直观的压力来源,显然在房地产企业部门。 然而当我们将视线转向地产资金链传导路径,我们便会发现,本轮地产真正脆弱的部门或在部分地方政府。 本源是2018年至今,部分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度在持续提升。 2018年全年土地出让收入6.3万亿元,2019年已是7万亿元,2020年8.2万亿元,2021年8.7万亿元。可以这样说,整个地产资金链条之中,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依赖度显著提升。 若地产销售以及房企融资进一步持续收缩,土地财政压力将会浮现。这一点对财力偏薄弱的地方政府来说尤其如此。 图6:2016年以来土地出让金规模快速扩张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 3无需夸大风险,但应重视地产压力传导趋势 地产调控惯有的逻辑是用需求政策的松紧来解决供给问题,周期性起伏关键都在需求端。 一段典型的地产扩张时期中,需求端政策松绑,居民杠杆抬升,房企销售现金流回笼,融资现金流改善,房地产库存去化,供需达成新平衡。 这次不同,本轮地产周期明显复杂的多,供需问题掺杂在一起。 年初以来因城施策,政策逻辑还是沿用了传统调控框架,更多着眼于居民需求端松绑。供给端,地产企业面临现金流压力有增无减。政策试图将地产问题控制在地产行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