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长城证券]:欧美6月PMI点评:欧美制造业均回落,滞胀态势逐渐显现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欧美6月PMI点评:欧美制造业均回落,滞胀态势逐渐显现

2022-07-02蒋飞、李相龙长城证券在***
欧美6月PMI点评:欧美制造业均回落,滞胀态势逐渐显现

结论 6月欧美制造业PMI指数双双回落,“滞胀”态势逐渐显现。美国制造业回落的原因是新订单大幅减少,内外需均出现回落。美国企业招聘放缓,就业指数连续两月下跌。供应链继续恶化,但恶化速度有所减缓。随着欧央行和美联储大幅加息,欧美经济前景堪忧。目前,欧美制造业均处在回落趋势之中,通胀仍居高位,欧美“滞胀”态势开始逐渐显现。 数据 美国6月制造业PMI指数53%,较5月的56.1%大幅回落3.1个百分点,创造2020年6月后的最低值。制造业处于回落趋势。其中,新订单指数49.2%,下降5.9个百分点;产出指数54.9%,上升0.7个百分点;就业指数47.3%,再度下降2.3个百分点;供应商交付指数57.3%,降低8.4个百分点,供应链恶化速度放缓。原材料库存56%,上涨0.1个百分点。 欧元区6月制造业PMI指数52.1%,较5月的54.6%再次回落2.5个百分点,自2022年1月后连续第5个月下滑。 要点 6月,美国制造业PMI指数大幅回落的原因如下:第一,新订单大幅减少,时隔24个月后再次降至荣枯线以下。第二,PMI就业指数继续下降,连续两个月位于50%的荣枯线以下,企业招聘步伐放缓,失业率或将抬头。第三,供应商交付恶化速度放缓是美国制造业PMI指数出现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美国6月制造业表现出三个特点:供应商交付恶化速度放缓,企业招聘放缓,新订单大幅回落。美国经济“滞胀”即将形成。从“滞”而言,领先指标显示美国制造业已经处于回落趋势。随着新增订单减少,库存回升,美国制造业生产扩张的动能降低。我们之前判断的美国经济增速大幅降低的局面可能加快到来。从“胀”而言,失业率未上升的经济下行都是库存周期的下行,属于小周期经济回落,不足以压制通胀。必须失业率上升,工资上涨速度拐头的经济回落才能有效控制通胀。 欧洲制造业回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制造业成本高涨,尤其是能源价格攀升,给欧洲制造业造成严重影响。CPI-PPI剪刀差降低,工业企业的利润空间收窄。第二,欧央行7月即将开启货币紧缩周期,欧洲经济前景堪忧,市场主体对经济的信心不足。 风险提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美联储超预期加息、欧美通胀再创新高、信用事件集中爆发。 1.美国6月制造业PMI大幅回落 1.1美国6月制造业PMI指数53% 美国6月制造业PMI指数53%,较5月的56.1%大幅回落3.1个百分点,创造2020年6月后的最低值。美国6月制造业回落比市场预期的54.9%更低,原因如下:第一,新订单大幅减少,时隔24个月后再次降至荣枯线以下。第二,PMI就业指数继续下降,连续两个月位于50%的荣枯线以下,企业招聘放缓,失业率或将抬头。第三,供应商交付恶化速度放缓是美国制造业PMI指数出现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图1:美国6月制造业PMI指数大幅回落 美国6月制造业表现出三个特点:新订单大幅回落,企业招聘放缓,供应商交付恶化速度放缓。从需求来看,美国6月制造业PMI新订单49.2%,较5月大幅下降5.9个百分点,拉低制造业指数1.18个百分点。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50.7%,下滑2.2个百分点。就业指数47.3%,较上月下滑2.3%,表明企业招聘放缓。供应商交付指数57.3%,较5月大幅下降8.4%,是造成美国6月PMI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其他方面,产出小幅增长0.7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基本维持不变,表明原材料消耗和供应维持均衡。原材料价格指数78.5%,较上月降低3.7个百分点,说明原材料价格仍在上涨,只是增速减缓。进口指数50.7%,较上月有所好转,可能与中国出口恢复有关。库存订单指数53.2%,较5月大幅回落5.5百分点。如果新增订单持续减少,那么库存订单也将随之减少,无法支撑产出持续增长。 表1:美国6月制造业PMI分项 1.2供应商交付恶化速度放缓 供应商交付效率仍在恶化,只是恶化速度有所放缓。同中国PMI编制方法不一样,美国PMI供应商交付指数没有进行逆序处理,较高的数值就表示较长的交付时长。美国6月PMI供应商交付指数57.3%,还是有超过半数的企业报告供应商交付速度较上月继续减慢,只是这一比例有所降低。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5月回落至2.9,但目前美国制造业并没有脱离出供应链危机的影响,只是恶化速度有所放缓。 图2:美国供应商交付恶化速度有所减缓 中国出口恢复迅速,缓解美国供应压力。中国上半年受疫情影响,4月中旬外贸集装箱出口同比一度降至-4.1%。5月后,中国各地疫情陆续得到控制,企业复工复产,出口重启。 6月,中国出口恢复迅速。数据显示6月中旬,中国八大枢纽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29.5%,创造2021年3月后最高同比增速。近期,美总统拜登和财长耶伦都表示“降低对华关税有利于降低物价。”如果美国降低或取消对华关税,中国出口可能进一步恢复,或将部分缓解美国供应链压力。但是逆全球化趋势下,供应链想要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可能仍存在困难。 图3:中国六月中旬出口增速迅猛 1.3内外需均回落,但不改变经济过热格局 美国6月新订单指数进入收缩区间,新出口订单指数也靠近荣枯线。具体来看,新订单指数49.2%,新出口订单50.7%,新国内订单48.52%,均较上月出现大幅回落。从内需看,美联储加息75bp后,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升高,导致企业的新订单减少。长期以来,制造业新订单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走势较为一致,6月美国IBD消费信心指数也大幅下降至38.1%。消费者信心和制造业订单都处在回落趋势。 图4:美国出口和国内订单都出现回落 图5:制造业新订单和消费者信心指数 新订单回落并不改变目前美国经济过热格局。新订单反映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消费需求的预估。美联储大幅加息后,美国经济回落速度加快,消费或将于四季度回落,因此零售端企业减少了订单。新订单减少更多反映了美国即将进入衰退的问题,但是就目前而言,美国依然处在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经济过热格局中。虽然消费增速有所回落,但与疫情前比较,3月7.7%的零售销售额增速仍处在历史高位。 图6:美国零售增速仍在历史高位 美国消费增速放缓的原因并不是需求的自然回落,而是高物价反噬消费,这一点可以从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消费支出增速分化看出。耐用品一般而言对价格更为敏感,高物价会反噬这部分耐用品需求。3月后,美国耐用品消费支出增速迅速大幅降低,5月同比仅为0.61%。而非耐用品消费支出5月同比增速10.24%,仍维持在高位。因此,一旦物价增速放缓,需求仍有可能反弹。 图7:物价反噬需求表现在耐用品消费增速大幅下滑 1.4美国“滞胀”态势即将形成 从“滞”而言,领先指标显示美国制造业已经处于回落趋势。制造业新订单-产成品库存大概领先PMI4个月。上面已经提到,美国内外需均出现回落,消费者信心大幅下滑。美联储7月或将再次加息75bp,美国制造业新增订单将逐渐降低。6月产成品库存回升至35.2%,虽然仍处在低位,但较上月32.7%的库存已明显回升。随着新增订单减少,库存回升,美国制造业生产扩张的动能降低。我们之前判断的美国经济增速大幅降低的局面可能加快到来,也就是美国经济逐渐步入停滞。 图8:美国制造业处于回落趋势 从“胀”而言,失业率未上升的经济下行都是库存周期的下行,属于小周期经济回落,不足以压制通胀。美国5月失业率仍维持在3.6%的历史低位,表明了经济的过热状态。同时,美国5月制造业工资同比增长9%,工资增速仍较快,工资-通胀的螺旋上升链条仍未打破。因此虽然美国6月制造业PMI下降,但距离控制通胀仍有距离。必须失业率上升,工资上涨速度拐头的经济回落才能有效控制通胀。 图9:美国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 图10:美国工资增速未回落 2.欧元区6月制造业PMI继续回落 欧元区6月制造业PMI指数52.1%,较5月的54.6%再次回落2.5个百分点,自2022年1月后连续第5个月下滑。欧洲制造业回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制造业成本高涨,尤其是能源价格攀升,给欧洲制造业造成严重影响。CPI-PPI剪刀差降低,工业企业的利润空间收窄。第二,欧央行7月即将开启货币紧缩周期,欧洲经济前景堪忧,市场主体对经济的信心不足。 图11:欧元区6月制造业PMI回落 高成本拖累欧洲制造业,利润空间不断收窄。欧元区5月CPI同比8.1%,4月PPI同比37.2%,CPI-PPI剪刀差已降至接近-30%。从物价来看,欧元区5月通胀8.1%,达到创1997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高通胀会促使工人要求更高的薪酬,企业的人工成本上升。 能源价格过快上涨导致工业企业制造成本大幅上涨。4月37.2%的PPI同比增速也是四十多年来的新高。而且,PPI增速远高于CPI增速,CPI-PPI剪刀差不断下降,企业利润空间缩窄。 图12:欧元区CPI-PPI剪刀差不断降低 欧央行7月或将加息25bp,9月或将加息50bp,欧洲经济前景堪忧。尽管受到俄乌冲突影响,2022年一季度欧盟GDP同比5.6%,环比增长0.7%,经济增长超出市场预期。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欧盟彻底放松疫情管控后,欧洲消费积压的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抵消了俄乌冲突的不利影响。下半年,欧盟GDP增速或将大幅回落。首先,6月欧盟经济景气指数降至102.5,市场主体对经济信心不足。其次,面对高通胀,欧央行加息起步迟,步伐慢,7月加息25bp的作用杯水车薪。高通胀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对经济损害较大。 图13:欧洲经济景气指数大幅下滑 风险提示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美联储超预期加息、欧美通胀再创新高、信用事件集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