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工业硅:价格底部反弹,新能源拉动需求增长。国内当前工业硅消费主力为有机硅及多晶硅行业。2021年中国工业硅表观消费量突破200万吨,同比增加22.63%,其中38%下游为有机硅、30%为多晶硅、26%为铝合金行业。随着终端光伏、汽车等行业的拉动,工业硅表观消费量持续提升,2017-2021年国内工业硅表观消费年均增速为5.46%。全球工业硅产能逐渐向国内集中。 2014-2021年全球工业硅产能由531万增长至632万吨,复合增长率为2.52%,而多数新增产能来自中国。2014年,中国工业硅产量占全球比重为67%,而2021年这一数值提升到78%。一方面,国内硅石资源丰富,具备原料端优势。 另一方面,2020年疫情后,海外工业硅主流企业包括德国瓦克、挪威艾尔肯及Ferroglobe Plc等公司均有减产行为。能源价格持续提升下,国内工业硅企业成本优势日益凸显。以电价0.4元/kWh测算,工业硅的合成成本在13311元/吨,电费成本占比32%,电价对工业硅成本影响较大。当前海外能源价格持续高企,国内企业成本优势凸显。下游多晶硅扩产加速、有机硅出口持续提升、汽车轻量化提升硅铝合金用量,三驾马车拉动工业硅需求持续上行。受益于光伏装机的持续提升,当前硅料环节价格和利润处于历史较高分位,在此背景下硅料厂加速扩产,当前国内约有200万吨以上的硅料在建产能将在未来1-2年内投产,势必拉动工业硅需求。此外,由于国内外能源成本差异,有机硅出口量同比快速增长,2022年1-4月多晶硅出口量达16.93万吨,同比+60.5%。同时,汽车轻量化背景下,硅铝合金使用提升,对工业硅形成需求支撑。我们预计到2025年,国内工业硅需求在356.84万吨,年均增速在16.9%。 金属硅价格底部上行:本周金属硅市场均价18600元/吨,价格环比上周+8.5%。 供应端,目前西南地区开工上行,产量逐渐增加。西北地区开工略有上行,供应量增加。全月数据来看,2022年5月中国金属硅整体产量26.60万吨,同比上涨29.57%,环比上涨0.49万吨。需求端,目前下游多晶硅行业开工稳定,需求平稳。本周有机硅市场价格平稳,开工略有下降,需求减弱;铝合金本周价格下降,铝加工行业开工逐渐恢复,对金属硅的需求增加。 国内萤石供给侧结构调整,行业集中度趋于提升。在政策导向下,萤石资源开发利用向拥有技术、资源、资金优势的企业集中,提升行业龙头企业对萤石供给和定价的影响力,将成为必然趋势。2022年3月下旬全球最大萤石生产商墨西哥Koura因安全问题导致部分产能停产,国外客户转向中国采购,出口拉动价格上涨。据金石资源公告显示,目前为止公司签订的海外订单约有27000吨。2022年出口预期将同比增长。同时,2022年6F、PVDF等新增产能对萤石需求持续提升。预计出口及新能源需求将进一步加剧储采比下滑趋势,萤石稀缺资源属性增强。 风险提示:相关政策推行不及预期、相关技术迭代不及预期等。 一、核心观点 当前工业硅消费主力为有机硅及多晶硅行业。2021年中国工业硅表观消费量突破200万吨,同比增加22.63%,其中38%下游为有机硅、30%为多晶硅、26%为铝合金行业。随着终端光伏、汽车等行业的拉动,工业硅表观消费量持续提升,2017-2021年国内工业硅表观消费年均增速为5.46%。全球工业硅产能逐渐向国内集中。2014-2021年全球工业硅产能由531万增长至632万吨,复合增长率为2.52%,而多数新增产能来自中国。2014年,中国工业硅产量占全球比重为67%,而2021年这一数值提升到78%。一方面,国内硅石资源丰富,具备原料端优势。另一方面,2020年疫情后,海外工业硅主流企业包括德国瓦克、挪威艾尔肯及Ferroglobe Plc等公司均有减产行为。能源价格持续提升下,国内工业硅企业成本优势日益凸显。以电价0.4元/kWh测算,工业硅的合成成本在13311元/吨,电费成本占比32%,电价对工业硅成本影响较大。当前海外能源价格持续高企,国内企业成本优势凸显。下游多晶硅扩产加速、有机硅出口持续提升、汽车轻量化提升硅铝合金用量,三驾马车拉动工业硅需求持续上行。受益于光伏装机的持续提升,当前硅料环节价格和利润处于历史较高分位,在此背景下硅料厂加速扩产,当前国内约有200万吨以上的硅料在建产能将在未来1-2年内投产,势必拉动工业硅需求。此外,由于国内外能源成本差异,有机硅出口量同比快速增长,2022年1-4月多晶硅出口量达16.93万吨,同比+60.5%。同时,汽车轻量化背景下,硅铝合金使用提升,对工业硅形成需求支撑。我们预计到2025年,国内工业硅需求在356.84万吨,年均增速在16.9%。 金属硅:本周金属硅市场均价18600元/吨,价格环比上周+8.5%。供应端,目前西南地区开工上行,产量逐渐增加。西北地区开工略有上行,供应量增加。全月数据来看,2022年5月中国金属硅整体产量26.60万吨,同比上涨29.57%,环比上涨0.49万吨。需求端,目前下游多晶硅行业开工稳定,需求平稳。本周有机硅市场价格平稳,开工略有下降,需求减弱;铝合金本周价格下降,铝加工行业开工逐渐恢复,对金属硅的需求增加。 碳纤维T300(12K):本周碳纤维T300(12K)价格180元/千克,环比-5.3%。供应端,本周碳纤维装置平均开工率较上周窄幅上涨,周平均开工率为72.68%。本周工厂装置稳定运行为主,碳纤维产量整体增加,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供应略显充足。需求端,目前碳纤维需求结构来看,下游风电及热场材料等行业需求较好,体育器材等行业需求维持稳定为主,但疫情影响下,部分出口订单有所减少,且选择空间有所增加,关注新季度风电订单签订情况。成本端,本周国内丙烯腈市场价格偏弱僵持,碳纤维原丝价格波动有限,碳纤维厂家成本继续走低,碳纤维市场价格弱势下滑。 国内萤石供给侧结构调整,行业集中度趋于提升;海外供给收缩及国内6F、PVDF新产能落地,预计增强萤石稀缺属性。萤石(CaF2)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氟化工是目前萤石产品最主要的应用领域,萤石作为氟化工产业链的起点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全国萤石矿山数量938个,中小型矿山企业总量占比超98.3%。中小矿山开采规模小,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采富弃贫,偷采、盗采、超限开采等行为使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为规范行业及保护萤石资源,国内出台一系列政策,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行业进入门槛不断提高。在政策导向下,萤石资源开发利用向拥有技术、资源、资金优势的企业集中,提升行业龙头企业对萤石供给和定价的影响力,将成为必然趋势。 2022年3月下旬全球最大萤石生产商墨西哥Koura因安全问题导致部分产能停产,国外客户转向中国采购,出口拉动价格上涨。据金石资源公告显示,目前为止公司签订的海外订单约有27000吨。2022年出口预期将同比增长。同时,2022年6F、PVDF等新增产能对萤石需求持续提升。预计出口及新能源需求将进一步加剧储采比下滑趋势,萤石稀缺资源属性增强。 下半年多晶硅产能集中投放,三氯氢硅或迎来供给紧张局面。5月以来,三氯氢硅价格脱离金属硅价格下跌趋势走出独立行情。由于金属硅在三氯氢硅的合成成本中占比高达66%,因此三氯氢硅价格一直以来与原料金属硅价格高度相关。2021年受光伏需求拉动及能耗双控政策影响,金属硅与三氯氢硅价格共振向上。但2022年5月以来,三氯氢硅脱离金属硅价格下跌走势保持向上。具体来看,光伏级三氯氢硅持续上涨,而普通级三氯氢硅保持2022年以来的高位。预计下半年将新增三氯氢硅需求10-12万吨。在多晶硅项目投产初期,由于先开后端装置而冷氢化工序较晚开动,因此需要多加入三氯氢硅,而当整个生产装置跑通之后,则需要补充少量的三氯氢硅即可。因此2022年上半年通威云南、新疆大全新能源等多晶硅产能投产,短期提振了三氯氢硅需求,进而推升价格。 而据我们的统计,下半年将有63万吨多晶硅产能投放,预计对三氯氢硅新增需求10-12万吨。由于多晶硅对三氯氢硅的需求不具备长周期的持续性,因此当前三氯氢硅企业扩产相对谨慎。2022年仅有三孚股份5万吨级宏柏新材的5万吨三氯氢硅将投产,下半年三氯氢硅预计将呈现供应紧张局面,价格或继续上行。 供给放量慢叠加光伏需求高增速,EVA树脂在2022-2023年存在供应缺口。EVA树脂是EVA胶膜的基础材料,全球光伏装机快速增长带动EVA树脂需求,其增长一方面来自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来自胶膜单平克重的提升。预计2022-2025年光伏对EVA树脂的需求分别为105.0/124.3/151.0/178.1万吨。而EVA树脂扩产周期长,虽然国内多家企业宣布扩产,但供给放量节奏慢。国内目前运行的EVA树脂厂家从开工建设到实际投产的周期均在3年以上,其中建设周期在2-2.5年左右,产线调试在半年以上。 由此推知2021-2022年投产的产能均为2016-2018年开工的产能,近两年新增产能基本已经在2021H2-2022Q1释放完毕,至2023年底行业新增产能非常有限。此外,EVA树脂每年进口替代空间在100万吨左右。在此供需背景下,预计EVA树脂近两年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 甜味剂:健康消费理念下,减糖趋势明确。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和对健康饮食的关注,无糖、低糖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饮食的新标准。为了抑制消费者过量摄入添加糖,已有多个国家开始征收“糖税”。甜味剂作为食品添加剂能够赋予食品甜味,而且不参与人体代谢循环,仅提供极少热量甚至是零热量,在满足消费者“食糖”需求的同时又契合“低糖”的健康饮食理念,甜味剂逐渐取代传统蔗糖。人工代糖占据当前甜味剂市场的主导地位,“天然+人工”复配或成为未来主要趋势。甜味剂主要分为人工代糖、天然代糖和糖醇三大类。从相关指标对比来看,人工代糖具有低热量、高甜价比的优势,因此目前全球甜味剂消费结构中仍以人工代糖为主,2020年全球甜味剂消费结构中70.59%是人工代糖。人工代糖目前虽然已经推出5-6代,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仍存在争议。 “天然代糖/糖醇+人工代糖”复配模式成为当前主流饮料企业的选择,叠加天然代糖与糖醇的相对甜度较低,因此添加比例大,从而导致天然代糖的消费占比逐年提升。 全球产能向国内转移,功能性硅烷企业受益。功能性硅烷指主链为-Si-O-C-结构的有机硅小分子,是硅化工产业链的第四大下游分支。功能性硅烷下游相对分散,其中橡胶加工占比较大。全球功能性硅烷约35.7%集中在橡胶加工、16.6%用于粘合剂、16.3%用于复合材料、15.3%用于塑料加工、10.9%用于涂料及表面处理。国内功能性硅烷产能增速高于全球增速,且占全球比重逐年提升,原因在于:1)硅烷下游各类高分子材料产能重心逐渐转移到国内;2)国内上游硅资源丰富,且电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国内企业具有成本优势。根据SAGSI数据,2011-2020年国内功能性硅烷消费量年均增速在10%,考虑到轮胎绿色化、地产复苏、气凝胶等新材料对功能性硅烷的需求拉动,预计国内功能性硅烷未来2-3年需求增速有望在10%以上。 PLA兼具性价比和优异性能,在“禁塑”背景下市场前景广阔。PLA是一种由乳酸单体聚合而成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其原料多为玉米、甘蔗等绿植,可以实现“种植固碳—发酵排碳—生产排碳—分解排碳”闭环碳路径,与以石化原料生产的塑料相比具有碳优势和可再生优势。得益于优异的力学、加工性能,PLA多用于可降解的食品容器、餐饮具及包装、3D增材、纤维、医疗辅材等,也可与成膜性更好的PBAT混合制成膜袋以提高强度,基本上能够覆盖传统通用塑料在一次性制品行业中的应用,加之相对低的产品价格,在众多可生物降解材料中脱颖而出。2020年以来,我国由“限塑”迈入“禁塑”阶段,并以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设为关键时间节点,对部分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有序禁止和限制。根据我们的测算,2019年塑料袋、农用薄膜、快递包装、一次性餐具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耗量约850万吨,可降解材料渗透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