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中泰证券]:至暗时刻已过,后端锂电设备龙头再起航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至暗时刻已过,后端锂电设备龙头再起航

2022-06-10冯胜、谢校辉中泰证券枕***
至暗时刻已过,后端锂电设备龙头再起航

公司层面:后端锂电设备龙头,业绩有望V型反转。公司深耕后端锂电设备研发20余年,目前主要产品包括软包数码及动力/方型动力后处理系统、圆柱后处理系统、测试系统等,技术实力雄厚,客户几乎囊括所有的数码和动力电池领域头部企业。公司规模体量快速扩张,2015-2021年营收CAGR为45.85%,归母净利润CAGR为26. 63%。其中,2021年公司净利润下滑36.79%,主因是2020年接单毛利率下滑(20 20年订单决定2021年业绩),2021年内外销结构变化(毛利率较低的内销收入占比提升),以及产能快速扩张带来的费用前置。展望2022年,公司业绩有望迎来V型反转。此外,公司近三年实施三轮股权激励,充分绑定核心员工利益,且业绩考核指标较高,表明公司对未来快速发展的信心。 行业层面:β上行,α分化,后端锂电设备空间广阔。我们认为,2022年锂电行业将持续高歌猛进的扩产趋势,全年扩产规模有望达到500GWh,行业整体β上行趋势确定,但也将迎来α分化。伴随锂电设备厂商规模的快速扩张,不同公司管理半径及供应链资源整合迥然,净利率水平及利润兑现成色差异较大。具体到后端设备上,其是锂电池制造工艺中的最后一道关键工艺,直接决定了电池成品率和最终品质,根据我们测算,2022-2023年锂电后端设备市场容量分别为274亿元、317亿元,并有望在未来几年保持较高水平。 竞争优势:技术+客户构筑核心壁垒,持续受益行业扩产。技术上,公司在化成分容核心指标,例如:充放电过程电压/电流的控制检测精度、能量利用效率、充放电过程温度/压力控制、系统集成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且自主研发的高温加压化成技术被诸多国际一线生产商采用,引导了客户需求。客户上,公司始终奉行大客户优先战略,聚焦行业头部玩家,有望充分受益下游扩产及集中度提升,且技术上能够跟随头部客户,始终保持领先性。此外,在盈利水平上,我们判断,公司至暗时刻已过(基于:①2021年开始,下游迎来扩产潮,对于对设备商而言,行业由“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接单毛利率普遍提升;②公司产能扩张趋缓,费用率有望迎来趋势性降低;③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大,规模化效应有望逐渐凸显),将迎拐点。同时,公司海外核心客户SK和LG等,扩产量大(已中标SK两个工厂2 4条线的设备订单),叠加2022年公司整体战略将重新侧重于海外市场,有望充分受益大客户在海外扩产进程,订单质量将进一步提升,持续看好公司的未来成长。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6.52/10.72/15.76亿,对应的PE分别为39/23/16倍。公司作为后端锂电设备龙头,技术实力行业领先,客户结构优秀。 受益2021年以来下游动力电池行业的大规模扩产,公司业绩将迎拐点。同时,2022年海外客户(LG、SK等)扩产量大,公司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以海外客户为主的锂电设备公司,有望充分受益。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锂离子电池行业波动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需求下降的风险、汇率波动的风险、市场规模不及预期、公司所处锂电设备领域竞争加剧风险、依据信息数据滞后风险。 1、公司层面:后端锂电设备龙头,业绩有望V型反转 1.1、公司定位:后端锂电设备龙头,聚集充放电设备 深耕后端锂电设备研发20余年,技术积累深厚。公司始创于1984年,1997年研发成功首台64通道圆柱锂电池化成设备,2001年、2008年相继成为ATL、三星SDI(是其中国首家充放电供应商)设备供应商。2010-2018年,公司成功开发出高精度线性充放电技术、推出能量回收型动力电池化成分容系统、全球首家投产3C软包512通道聚合物恒温化成设备及400通道18650和21700兼容圆柱型锂离子化成分容系统。公司深耕后端锂电设备20余年,技术实力雄厚,2019年7月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另外,公司持续拓展下游大客户,目前几乎所有的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领域头部企业均为公司客户。 图表1:公司发展历程 主营业务:聚焦于后处理阶段,以充放电设备为主。公司致力于各类可充电电池,特别是锂电池的后处理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软包动力/方型动力后处理系统、圆柱后处理系统、软包数码后处理系统、测试系统、物流设备、软件系统。 图表2:公司部分产品介绍 1.2、组织架构:管理层充分持股,股权激励绑定核心管理层利益 实际控制人充分持股,控制权稳定。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曹骥和曹政,两人系父子关系。截至2022年Q1,两人合计控制公司69.32%的股权,持股集中度高,控制权稳定。 图表3:公司股权结构(截止2022Q1) 实施多轮股权激励,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2020-2022年,公司连续三年实施三次股权激励。我们认为,公司实施多轮股权激励有利于绑定核心员工利益,激发其积极性,有助于公司长远发展。同时,较高的业绩考核(以2022年股权激励为例,第一期业绩考核指标为2022年净利润同比2020年实现翻倍,即:2020-2022年净利润CAGR为41.42%)也表明公司对未来快速发展的信心。 图表4:2021年、2022年两轮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指标和费用分摊 1.3、经营状况:订单高增,业绩有望V型反转 营收规模持续增长 , 利润端有所波动 。2015-2021年营收CAGR为45.85%,归母净利润CAGR为26.63%。其中,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24.83亿元,同比增长66.35%,归母净利润为2.35亿元,同比下滑36.79%。业绩下滑原因:①2020年接单价格下降明显(2020年订单决定2021年业绩),盈利水平下滑;②内外销结构变化(毛利率较高的外销收入占比下滑);③股份支付费用增加;④人民币快速升值导致汇兑损失同比增加0.39亿元;⑤产能快速扩建,员工人数和交付规模均快速增长,导致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随之增加(即2021年锂电设备行业普遍存在的费用前臵现象);⑥政府补贴同比下降0.18亿元。 2022年开始,公司业绩有望迎来V型反转。2021年,下游动力电池行业大规模扩厂,公司订单供不应求,实现猛增,为2022年业绩高增奠定基础。同时,订单盈利水平(盈利水平具体分析见3.4节)有明显提升;此外,随着2021年大规模扩建产能,人员和场地均大幅增加,2022年开始,人均产出将有所提升,规模化效应有望持续显现。综合多方因素考虑,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开始业绩有望迎来V型反转。 图表5: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润情况(百万元) 图表6:2021年公司各业务收入占比 长期维持较高毛利,盈利能力位居行业前列。公司产品技术含量高,定位高端,具备较强竞争力。与同行相比,毛利率和净利率长期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2018-2021年公司毛利率分别达到46.66%/49.36%/48.44%/26.25%。净利率分别达到25.80%/22.18%/24.91%/9.47%。除产品竞争力强外,外资客户占比较高亦是公司盈利水平高于同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行业少有的以外资客户,如LG、SK等为主的锂电设备企业)。 图表7:锂电设备行业部分公司毛利率情况 图表8:锂电设备行业部分公司净利率情况 图表9:锂电设备行业部分公司ROA情况 图表10:锂电设备行业部分公司ROE(加权)情况 2、行业层面:β上行,α分化,后端锂电设备空间广阔 2.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动力电池行业扩产加速 全球电动车销量高增长 , 欧洲和美国是第二 、 三大市场。根据CleanTechnica网站公布数据,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近650万辆,同比+108%。随着欧盟和欧洲主要国家公布碳排放规划和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各国政府补贴扶持政策不断落地,政策驱动助力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021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近200万辆,同比+60%;2021年11月,美国众院投票通过拜登的1.75万亿美元《重建更好未来》法案,新能源车方面,将税收抵免优惠7500美元提升至1.25万美元,并去除此前政策中单一车企只能获得累计20万辆的额度限制,改为电动车渗透率达到50%之后对补贴进行退坡 。2021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4万辆 , 同比+98%。 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随着国家和各省份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激励,北上广深等主要发达城市对传统燃油车的号牌管制,叠加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逐步提升,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4月新能源车销量29.9万,同比+44.6%;受疫情影响,销量环比-38.2%,但4月新能源车渗透仍继续提升至25.3%,环比+3.6%,表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升,需求增长可持续性强。根据电动车百人会估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会在700万到900万之间;2030年,大致在1700万到1900万之间。保有量方面,2025年中国会超过3000万辆,2030年大概接近1亿辆。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电动车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迎来更快速的增长窗口期,进而带动上游电池厂商的扩产浪潮,锂电设备厂商亦将充分受益。 图表11:2019-2021中/美/欧电动车销量(万辆) 图表12: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万量) 图表13:2020-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月渗透率(万辆) 2022年动力电池:装车量持续提升,市场集中度高。2022年4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13.3GWh,同比增长58.1%;4月受疫情影响,环比下降38.0%;2022年1-4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64.5GWh,同比上升104.1%。2022年1-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2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8家;排名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合计装车量为61.14GWh,占总装车量比为94.7%,市场集中度呈提升趋势。 图表14:2019-2022年中国动力锂电池装车量情况图表15:2022年1-4月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前10(单(单位:GWh)位:GWh) 2022年展望:电池厂商扩产仍为近年锂电设备投资主旋律。 动力电池产量持续上升,电池厂商扩产意愿强烈。2022年4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为29.0GWh,同比增长124.1%;4月受疫情影响,环比下降26.1%;2022年1-4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129.6GWh,累计同比增长183.5%,呈现快速增长发展势头。结合目前国内外市场扩产规划,我们预计未来几年仍为动力电池厂商扩产高峰期,2022-2025年产能增量需求为2184GWh,对应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约3800亿元(即:图表19中2022-2025年产产能和设备空间加总)。 自2021年开始,动力电池供需缺口导致行业新建产能加速,根据图表19的测算,2021-2025年锂电设备年均新增市场空间将近800亿元。2024年及后续年度随着产能瓶颈期过去,行业新增产能边际放缓,而在巨大的存量产能背景下,新旧产能转换有望逐渐加快,进而对锂电设备产生更新需求。根据五年一代的设备更新周期,2024-2025年锂电设备空间约为900亿元/年。 图表16:2019-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GWh) 图表17:全球动力电池厂商扩产情况(GWh) 图表18:锂电设备投资测算 2.2、2021年整体回顾:重订单,轻业绩 锂电设备厂商业绩持续增长。整体来看,锂电设备行业2021年收入275.11亿元(+67.18%),归母净利润27.26亿元(+34.56%)。受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扩产需求加速带动锂电设备行业高景气度。由于锂电设备业务收入确认周期较长,2021年业绩主要追溯至2020年订单,彼时受疫情影响订单毛利率水平较低,同时受原材料价格及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因此总体呈现出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情况。整体上看,2021年市场更看重锂电设备商订单增长,对盈利能力要求并不苛刻。 图表19:锂电设备行业整体财务数据历年变化(单位:亿元) 锂电设备厂商新签订单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