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德邦证券]:内窥镜行业深度报告:内窥镜行业深度:小内镜大需求,从内镜全产业链看进口替代进程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内窥镜行业深度报告:内窥镜行业深度:小内镜大需求,从内镜全产业链看进口替代进程

医药生物2022-06-05陈铁林、王艳德邦证券九***
内窥镜行业深度报告:内窥镜行业深度:小内镜大需求,从内镜全产业链看进口替代进程

核心观点:为什么我们如此看好内窥镜赛道?大百亿级大需求+进口替代大空间,内镜赛道的投资具备充分的行业增长β+国产厂商结构性α的投资双重属性。本文以70+页的篇幅,旨在提供内窥镜的全球及国内动态发展的视角,从技术原理窥见壁垒高度与差距,并拆分内镜的产业链,从整条产业链层面出发寻找到更多国产厂商的突围思路,站在系统全局角度看国产内镜的进阶之路。 小内镜大需求,内镜兼具赛道大β+进口替代大α,大百亿级空间国产厂商大有可为。依托全球内镜200年技术的推陈出新,国内30年内镜应用迅速发展,根据沙利文统计,2020年国内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231亿元,伴随着微创手术渗透率的提升以及内镜诊疗、早筛普及率的上升,国内内镜持续扩容,根据我们的测算,中长期软镜市场需求空间有望达到516亿元,硬镜空间有望达到333亿元,技术持续升级+大百亿级的天花板持续指引内镜赛道的高景气。边际上看,国内内镜驶入发展快车道,随着进口的持续增加,近些年国内内镜需求显著提升;结构上看,随着内镜技术的下沉普及和分级诊疗政策指引,下沉市场有望成为内镜较大的增量市场,同时采购端也表现出内镜需求在配置率相对不高的中西部地区加速提升。当前无论软镜还是硬镜均呈现进口垄断,尽管国产内镜起步较晚,但高速成长,一方面国产厂商在技术端加紧追赶,另一方面国内丰富的市场层次也给国产厂商的切入创造更大的机会,叠加国产替代政策的大背景,我们预计中长期国产厂商软镜市场份额预计为244亿元,硬镜市场份额为164亿元,当前国产内镜厂商普遍体量较小,看好国产内镜的星辰大海。 从细分产业链角度,看国产内镜的突围思路和进度。为什么小小的内镜,全球表现为地域和格局的双重集中呢?回到内镜本身,与其他设备不同的是,内镜具备诊断+治疗的双重属性,临床操控与体验至关重要,因此在临床端替代的品牌壁垒相比其他医疗设备要更高,也意味着从技术端到临床端所到之处皆有壁垒需要攻克。因此通过理解和把握外资龙头在产业链上的环环领先和先发优势后,能更好的分析和把握产业动向及国产厂商的阶位。 首先,中长期看,我们认为内镜产业链层层壁垒下,未来仅少数具备竞争力的国产优秀内镜品牌进入主流竞争赛道。结构上,产业链差异性导致了硬镜与软镜的发展阶段与国产化的异步性,同时我们判断稳态格局中国产硬镜厂家略高于软镜厂家数量。内镜分硬镜与软镜,产业链具有一定差异性:1)硬镜产业特征表现为集群,因其开放生态,即可以依靠产业链分工+上游的支持完成整机系统的集成进入市场,门槛低于软镜,入局企业相对软镜较多,但同质化竞争也倒逼硬镜相比软镜更快发展至4K、3D、特殊光(如荧光)、染色等多技术融合的高阶阶段,国产凭借新技术融合契机弯道快速跟进甚至居上。2)软镜光学成像以及电子成像需要相互配合完成,生态相对封闭,且对柔软性、操控性高要求,供应链更为复杂,因此软镜从镜体到主机基本为整机厂商一体化实现,自主掌握上游供应链,具有排他性的特点,且发展趋向精细化。当前内镜行业处发展初期,国产内镜企业呈现多且小特点,产业链层层壁垒下,我们认为最终具备竞争力的内镜玩家较少,除外资龙头,未来预计仅少数的国产优秀品牌进入主流赛道。考虑到硬镜和软镜产业链及壁垒的差异性,预计未来格局重塑后,国产硬镜厂家略高于软镜厂家数量。 其次,深入到各产业链环节,看国产厂商的“进取”与“差距”。一套内镜整机系统的产业链包含了产品上市前和上市后的多环节,我们从技术原理到技术发展动向梳理各环节的演进趋势,以此进一步定位国产对进口的追赶是否缩小甚至超越。1)上市前:从价值链看,镜体与主机最高,镜体端包含镜体、图像传感器、染色(光学)、放大(光学)的供应链,主机端包含与镜体端配套的染色技术、放大、操控性的图像处理。我们分析了供应链各部件与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国产现状,总体来说,海外龙头技术先发引领,国产后来者突破0-1瓶颈的阶段,并依靠差异化创新快速迭代追赶龙头,成效渐显。2)上市后:销售&渠道端,进口产品梯队化,营销分级化,国产厂商在产品及市场布局方面逐渐成熟,同时国内厂家在培训端逐步完善,随着国产产品端与进口差距逐步缩小,也应建立高效的售后网络,做好口碑链条最后一环。 最后,持动态的思路看内镜行业的发展,内镜新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趋势变革中的追赶及超越机会,有望实现国产的弯道超车。当前内镜处于多技术融合与创新变革中,一方面源于技术端的突破,推动内镜4K化、3D化、AI化、机器人化,并加速融合;另一方面临床需求的变动也不断推动内镜的创新,如超声内镜、荧光内镜、一次性内镜等。相比稳固的传统内镜,国产内镜有望凭借自主研发与创新追赶,实现更高份额的弯道超越。 投资建议:内镜赛道的投资主要看国产内镜的崛起及高速成长,长期看内镜市场空间高达百亿级,在国产内镜的快车道上,看好具备技术与市场先发优势的国产企业,有望抢占更高的份额,并受益于中长期的份额集中。硬镜领域,重点推荐:【迈瑞医疗】硬镜抢占先机,硬镜性能加速提升,直追进口,协同传统生命线渠道放量; 【海泰新光】史赛克荧光硬镜光学部件全球唯一供应商,产业链一体化打造荧光硬镜整机系统,4K荧光+除雾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软镜领域,重点推荐:【澳华内镜】AQ-200旗舰领航,AQ-300或剑指进口,创新打造国产高端软镜平台新势力; 【开立医疗】自主创新的国产内镜黑马,超声+内镜融合创新,多镜体矩阵加速成型,高端软镜进入放量期。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追赶不及预期;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疫情反复内镜诊疗需求不及预期;内镜开展率不及预期;分级诊疗不及预期。 行业相关股票 1.内镜赛道高景气,进口替代加速进行时 1.1.发展历程:内镜技术推陈出新,国内30年内镜应用迅速发展 内窥镜的发展历经200多年,按照临床需求及成像原理分类,内窥镜经历了硬管式内窥镜、半可屈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和电子内窥镜四个阶段,从硬式形态走向软硬兼备,从物理纤维传像进化至电子内镜时代,成为内镜医师“手”和“眼”的延伸,并随着微创术式的不断更新以及临床需求的提升不断推陈出新。 图1:内镜发展由硬到软,由直到弯,由肉眼观察到电子可视化 国内内镜应用30年快速发展。腹腔镜引入国内较早,我们复盘了国内腹腔镜的发展历程,看国内内镜发展速度与所处阶段。1991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在国内发展至今约30年历史,随着腹腔镜从单一应用扩展到更多的手术术式中(如肝切除、十二指肠切除、胃癌手术等),2010年后国内腹腔镜外科在多个领域多点展开,从技术培训基地到手术操作指南,围绕内镜的配套系统及措施日渐完备,技术层面迅速由2D升级到3D、标清高清升级至4K超高清、甚至发展至腹腔镜机器人,当前国内内镜在临床层面已逐步由起步晚、跟进学习式进入世界主流队伍,快速发展的内镜应用也带动国内对内镜设备的需求。 图2:国内腹腔镜30年发展历史 1.2.内镜分类:软镜兼施,进入电子内镜主流时代 内镜具有多个分类方式,按手术类型分类,内窥镜技术主要分为内镜技术和腔镜技术,内镜一般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完成检查、诊断和治疗,如肠胃镜检查、超声内镜、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等;腔镜技术主要通过无菌环境或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如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技术等。从产品来看,内窥镜可以分为软镜、硬镜、内镜诊疗器械、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配件。 图3:内镜分类(按手术类型) 以成像原理区分,当前市场并存的为纤维内镜与电子内镜;以进入人体的方式区分,主要分为硬镜和软镜。 1)电子内窥镜的成像质量更高,逐步成为市场主流。依托工业CDD/CMOS图像传感器的发展,在此前纤维内镜的基础上,内镜由光学物理图像的传导转变为电子图像的传输,从通过光学纤维肉眼近距离观察光学图像,扩大至监视器远距观察电子图像,图像质量也从纤维内镜蜂窝状的图像成像提升至高清,大大提升临床和手术辅助能力,成为市场主流内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到1080P、4K等不同分辨率、3D立体成像、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融合的新型电子内镜技术。 表1:纤维内镜与电子内镜的对比 2)软镜和硬镜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科室,部分治疗软硬镜兼施。整体构成来看,内镜系统都是由镜体、光源、图像处理主机及监视器构成。以镜体是否弯曲以及进入人体的方式可以将内镜分为硬镜和软镜,顾名思义,软镜通过人体自然腔道进入,根据器官形态依从弯曲,应用于消化内镜及呼吸内镜等科室,主要以胃镜、肠镜、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等为主。硬镜经手术行小切口进入人体内,不可弯曲,一般腹腔微创手术需要3-4孔(分别为成像观察孔、手术器械主操作孔、副操作孔等),国外已逐步发展至单孔完成,适用科室较软镜更多,以普外科、胸外科、泌尿科、妇产科、骨科为主。 表2:软镜和硬镜的对比 1.3.临床应用:诊断+治疗,内镜多科室广泛应用 内镜多科室广泛渗透。内窥镜临床应用分为诊断和手术治疗两个领域,并广泛应用于多临床科室,按照科室应用,内窥镜设备又可细分为:胃肠内镜、产科/妇科内镜、支气管镜、关节镜、泌尿外科镜、纵膈镜、耳镜、腹腔镜、输尿管镜、膀胱镜等。 表3:医用内窥镜应用科室 全球普外科胸腹腔镜应用占比超30%居首,泌尿、消化、关节、耳鼻喉科内镜应用居前。根据不同科室划分的主要产品、市场规模与占比看,胸腹腔镜占比最高,达到30.8%,且增速最快,2016~2020年全球增速或达到10%。泌尿科、消化、关节内、耳鼻喉科内镜镜种丰富,构成内镜的主要应用。 表4:全球不同科室内镜市场规模(百万美元)、增速、占比分类主要产品 国内消化道、胸腹腔镜占据内镜主要应用,边际看软镜需求有加快趋势。根据2021年内镜中标总额,消化道内镜、胸腹腔、支气管镜位居前三,从中标总量看,鼻咽喉镜、消化道内镜、胸腹腔镜位居前列。国内腹腔镜发展时间较早,微创手术开展率相对也较高,相比较而言,后普及的消化道内镜及鼻咽喉镜近几年的边际需求呈现加快趋势。 图4:2021年各类内窥镜中标情况(金额,万元) 图5:2021年各类内窥镜中标情况(数量,件) 1.4.市场规模:全球内镜高景气赛道,国内内镜发展进入快车道 全球内镜依然为高景气赛道,国内处于内镜快速发展周期。整体来看,全球内镜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及渗透阶段相较国内要早大约50年(内镜发展历程看,硬镜普及时间要更早),2020年全球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高达203亿美元,随着全球普及率的提升,2020-30年全球整体处于7%高个位数的增长阶段,与其他医疗设备全球增速对比看,内镜依然为全球高景气增长的赛道。国内微创外科及内镜普及率处于上升阶段,根据沙利文数据,2020年国内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231亿元,2030年预计将增长至624亿元,10年CAGR达10.5%,国内内镜将维持较高增速。 图6:全球内窥镜市场规模及预测 图7:国内内窥镜市场规模及预测 高景气需求有望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内镜第二大市场。2020年美国主导全球43.6%的医用内窥镜市场,欧盟五国、中国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9.3%、16.5%和7.6%,沙利文预期随着未来十年国内内镜需求的高速增长及普及率的快速提升,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快增长市场,2030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用内窥镜市场。 图8:2020与2030年全球内镜市场分布 细分到软镜和硬镜,全球硬镜已经相对成熟,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速,2019年56.9亿美元,2015-2019年CAGR为5.2%;得益于早癌筛查在全球的持续普及率,全球软镜2015-2019年整体处于高个位数增速,预计2019年规模超100亿美元。国内硬镜市场处于快速上升阶段,2019年市场规模65.3亿元,2015-2019年CAGR为13.8%,远高于全球硬镜增速;软镜在国内相对后起,随着未来国内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的加速展开,软镜有望实现快速的增长。 图9:2015-2024年全球硬镜市场规模 图10:2015-2019年全球软镜市场规模CAGR为9.2% 图11:2015-2024年中国硬镜市场规模 1.5.市场格局:地域+份额高集中,进口替代加速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