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5月31日,中复神鹰表示公司西宁一期项目于2021年已陆续投产。 近日,吉林化纤首条35K风电专用大丝束碳化线一次开车成功。上海石化碳纤维产品月产量首次突破100吨。 碳纤维材料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扩展,风电需求装机量增大+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2021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中的数据,2021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62,379吨,对比2020年的48,851吨,同比增长了27.7%,其中,进口量为33,129吨(占总需求的53.1%,比2020增长了9.2%),国产纤维供应量为29,250吨(占总需求的46.9%,比2020年增长了58.1%)。据其预测显示,2025年我国风电叶片所需碳纤维将有望达到8.06万吨。海上风电方面,海上风电细分市场先天优势明显,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现今全球风电开发仍以陆上风电为主,但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效率高、距负荷中心近、土地资源占用小、大规模开发难度低等优势,被广泛认为是发电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预测,未来几年,海上风电将在全球范围实现快速增长,预计2020-2024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达50.8GW,年复合增长率约19.72%;并且由于海上风速高,因此海上风机的单机容量一般都远远高于陆上风机,正因如此,海上风机对于轻量化的碳纤维材料的需求更为强烈。渗透率提升方面,2022年,Vestas的碳梁专利保护将到期,由于碳纤维材料应用在风电叶片上有着诸多无法代替的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届时其他风电叶片制造商有望推出应用碳梁的风电叶片产品,将为碳纤维在风电领域贡献非常大的增量市场。 航空航天单机用量提升,碳纤维需求量旺盛:在航空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由最初应用在航空飞机的辅助结构件,到逐渐用于航空飞机的主要结构。国外碳纤维技术的发展远早于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利用将成为未来空间较大的一部分,目前国外军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约占机重20%~50%,而根据央视新闻披露的信息,我国最新的战斗机歼-20的含碳量大约在20%左右,直升机和运输机碳纤维含量更低,距离国外仍有不小的差距。航天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导弹弹头、弹体箭体和发动机壳体的结构部件和卫星主体结构承力件上,碳/碳和碳/酚醛是弹头端头和发动机喷管喉衬及耐烧蚀部件等重要防热材料,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各类导弹、发动机壳体以及火箭均已成熟应用。在民航方面,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再波音787和空客A350商业民用飞机中用量也达到50%以上。波音B787飞机中的碳纤维材料应用在机翼、机身、垂尾、平尾、机身地板 梁、大后承压框等部位,是全球首个同时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机翼和机身的型商用客机。 设备产线进口替代加快,龙头公司受益明显: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碳纤维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其中,碳纤维制备工艺和设备对碳纤维的生产至关重要,其决定了碳纤维的产品质量,由于碳纤维的制备工艺流程复杂,涉及工艺参数较多,积累这些参数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且国外领头企业对该类设备一直实施封锁禁售。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在产业链的部分设备上已实现一定技术突破。国内的T300级别碳纤维原丝、碳化设备、碳纤维已经基本可以实现国产替代,其中吉林方面在碳纤维的产业孵化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吉林碳谷的原丝、精功科技的碳化炉、吉林精功的碳纤维均可以稳定出货。日本东丽目前产能释放困难,由于T300也可以军用,叠加政治原因,东丽对中国碳纤维禁运的趋势越发明显,而高国内高性能小丝束下游出现众多井喷的应用场景,如光伏单晶炉坩埚热场、氢气瓶等几乎包下今年12K丝束产能。我们认为短期供给缺乏叠加需求旺盛,未来几年难以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 投资建议:受益于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十四五期间产能扩张与需求放量并行,同时设备产线进口替代加快,进口替代迎来加快,因此碳纤维全产业链有望迎来快速成长周期。我们建议关注中航高科,行业内相关标的:精功科技;吉林化纤;吉林碳谷;中复神鹰;中简科技;光威复材。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贸易争端升级、制造业下游产业需求不及预期、国内产业技术进步低于预期、海外疫情加剧、原材料及部件成本波动风险、统计误差、预测参数、假设等不及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