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西南证券]:水务智能化龙头,深耕二十年步入收获季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公司研究/报告详情/

水务智能化龙头,深耕二十年步入收获季

2022-04-18王湘杰、邓文鑫西南证券九***
水务智能化龙头,深耕二十年步入收获季

投资要点 事件:1)公司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39.6%; 实现归母净利润1.0亿元,同比增长32.4%。2)公司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营业收入6500万元-6600万元,同比增长52.7%-55.0%;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35万元至-195万元,同比增长59.4%至66.3%。 业务稳步拓展,成本及费用有所加大。在全国数字化改革和节水节能背景下,水务行业信息化建设需求旺盛,公司先后中标嘉兴、黄岩、盐城、绍兴等多个大型项目,其中绍兴市区供水智能化建设试点项目订单金额达到6382.2万元,产品竞争力及实施交付等综合实力得到充分验证;并在北京、山西、重庆建立销售办事处,市场区域得到进一步扩张,后续业务拓展有望加速。此外,由于公司整体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上升,部分项目因集成产品多、首次实施和实施复杂等原因,导致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3.19pp至44.8%;同时公司加大人才引进与研发投入,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6%(+0.26pp)、18.3%(-1.88pp)、12.5%(+1.77pp),成本及费用端短期承压影响利润表现。 政策与需求两头驱动,行业景气度高企。1)自上而下,政策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加速。2020年,我国漏损水量超过78亿立方米,平均管网漏损率仍达到13.4%,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水质污染。水务系统的建全升级关系国计民生,发改委、住建部等相继发布《“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关于加强公共供水官网漏损控制的通知》等政策,明确指示到2025年需将城市管网漏损率降至9%以下,而目前大量水务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初期部署阶段,亟待智能化转型升级,市场空间广阔。2)自下而上,下游客户付费积极性高。相比较其他公共事业领域,水务公司自负盈亏独立运营,而节水减漏与企业效益密切相关,下游客户更愿意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2021年8月,国家出台《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对控制管网漏损率实行了明确的激励约束机制,允许水务公司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准许成本,客户积极性得到极大提振,行业即将迎来大跨步发展。 产品矩阵完备,项目经验丰富。和达科技自2000年创立以来便深耕水务信息化领域,在智能感传终端和水务信息系统方面技术优势突出,是为数不多能够提供软硬一体全流程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商;公司已经累计服务超过300个城市和600余家水务企业,龙头地位稳固,标杆项目众多,其中与绍兴水务的合作项目已将漏损率控制在3%以下。公司有望凭借“技术+资源”的领先优势取得大量订单,众多新建水厂已将公司产品作为标配,同时老客户每年仍然存在大量的建全升级需求,助推公司业绩实现高速且高质的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达44.83%。 我国水务系统痛点明显,管网漏损严重,水务行业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国家政策持续推动,水务信息化建设纳入准许成本,下游企业积极性高,行业景气度极大提振;和达科技深耕水务智能化行业二十余年,提供软硬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技术优势突出,标杆项目众多,有望扩大领先优势,实现业务的快速扩张。给予公司2022年25倍PE,对应目标价34.5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毛利率恢复不及预期;疫情反复影响交付;行业竞争加剧等。 指标/年度 1深耕二十年的水务信息化龙头 和达科技成立于2000年,从搭建基础的供水调度系统,逐步发展为水务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水务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公司深耕水务行业二十余年,累计服务超过300个城市和600家以上行业客户,现已形成“软件平台驱动+硬件配套”的经营模式,产品覆盖供水、排水、水利、农饮水等垂直领域的全业务流程。 图1:公司发展历程 股权集中稳定。公司股权结构较为集中,实控人郭军先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合计持有公司36.94%的股份。同时,公司还引入标杆客户之一的绍兴公用作为主要股东,持股比例为3.49%,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智慧水务领域的合作,实现业务资源的整合。 图2:公司主要股东持股比例 管网漏损严重,水务痛点明显。供水管网漏损是水务行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不仅浪费水资源、增加供水企业成本,而且影响供水水质,给饮水安全带来隐患。根据住建部统计,2017年我国城市管网平均漏损率为14.71%,2020年虽然降至13.39%,但相比世界先进城市漏损率在10%以下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供水是保障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国计民生,水务系统信息化转型势在必行。 图3:我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情况 图4:世界重点城市漏损情况对比 自上而下,政策持续引领,行业发展路径清晰。2014年以来,国家便陆续颁布一系列政策,对水务行业节水检漏、排污整治及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出指导意见。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项政策均强调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要求;2021年8月6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了《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督办法》,明确了城镇供水的定价机制,对管网漏损率控制等实行激励约束机制,其中明确规定可将信息化相关投入可计入无形资产摊销和运行维护费用。这一举措大大增强了下游水务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意愿,行业发展再添动力;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部门联合编制《“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6%左右,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2022年2月,住建部、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和《关于组织开展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开展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形成一批漏损治理先进模式和典型案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高于12%(2020年)的试点城市(县城)建成区,2025年漏损率不高于8%;其他试点城市(县城)建成区,2025年漏损率不高于7%。 表1: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自下而上,相比其他公共事业领域,水务企业主观能动性强。观察电力信息化等领域,特征是客户较为集中,信息化建设过于依赖自上而下推动,虽然标准统一易于规模化落地,但下游客户议价能力太强,招投标等方案进展较慢。水务公司于电力公司不同,客户较为分散,全国各省市有3000余家,均是独自经营的主体,体制更为灵活;从自身效益的考量维度出发,水务公司更愿意主动尝试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实现节水降损。 智能化转型仍在初期,无需担心成长空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看: 供水管网长度密度增加 自来水的生产供应是最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截至2020年末,我国城市供水管道长度为100.7万公里,2002年以来复合增长率为6.3%。伴随我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供水管网的长度、密度、节点数等都将继续增大,为智能终端的布置和水务管理系统的部署都将带来新的增量。 图5:我国供水管网长度 水务企业智能化转型仍在初期 水务信息化建设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1)单一业务信息化阶段:智能感传终端配合相关的单一业务信息化系统感知水务工况数据,实现远程的控制,但数据分散在各子系统中,未实现统一管理;2)多项业务信息化和门户集成阶段:将多个单一的业务信息化系统整合到统一的门户平台上,实现统一权限管理、统一入口等,但尚未实现各子系统的数据融合分析;3)在统一的门户平台基础上建立数据仓库和数据中台,部署BI系统,以实现智慧分析、辅助决策等。 水务企业通常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进行升级实施,目前全国水务行业整体信息化程度还较低,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少数排名前列的国有大型水务企业已建设了大量的第一阶段水务信息化类型项目,初步具备了大数据和智慧化阶段建设的基础条件;而超过2000多家中小型水务企业由于过去信息化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很多单一水务信息化项目尚未建设完全。因此,中短期看,2021年8月的“两个办法”政策推行后,各水司将积极采取降低漏损相关措施以提升效益,水务信息化需求得到爆发式提振;长期看,水务企业需要不断对信息系统进行补充完善和迭代升级,赛道拉长,动力十足。 由“硬”及“软”,打造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2016年以前,销售智能感传终端为和达科技主要的收入来源,相关软件系统尚未形成规模化销售,只是根据客户的需要零星提供单一功能的软件产品。2016年后,随着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水务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向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加大软件业务的研发,逐步形成“软件平台驱动+智能终端配套+运行管理服务”并进的业务模式。 具体来看,公司的业务类型包括智能感传终端、水务管理系统、系统集成服务和技术服务。智能感传终端提供硬件产品,用于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水务管理系统提供软件产品,用于水务工况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系统集成服务是向客户交付软硬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 技术服务则包括以上业务涉及的技术咨询、运维和培训等服务。 图6:公司业务范围 公司业务覆盖物联网产业链所有层级,技术壁垒较高。公司提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系为实现水务企业的具体业务需求,在水厂、管网、泵站等水务设施上部署智能感传终端,采集、上传水压、流量、水质等工况数据,并为客户上线相关的水务管理系统,将各个分离的智能终端连接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和辅助决策建议,从而实现水务业务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 图7:公司业务覆盖物联网产业链所有层级 一体化解决方案更受青睐,产业价值逐步落于软件层面。从收入结构看,下游客户更加偏向软硬一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系统集成服务占比迅速提升,2021年贡献营收2.6亿元,占比提升至51.9%。相比较硬件终端,企业对于软件平台的需求更加旺盛,2021年公司水务管理系统实现营收0.8亿元,2018-2021年CAGR高达88.4%,收入占比提升至15.7%; 而智能感传终端实现营收1.4亿元,占比则降至28.2%。 图8:公司分产品收入结构 图9:公司分产品收入情况(千万元) 供水领域优势稳固,排水、水利打开成长空间。分应用领域看,供水业务是公司传统优势领域,2021年实现收入约4.7亿元,同比增长35.9%,增长势能强劲;与此同时,公司大力布局排水及水利业务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排水业务实现收入3045.5万元,同比增长97.7%;水利业务实现收入610.2万元,同比增长293.5%。 图10:公司分行业收入结构 图11:公司分行业收入情况(百万元) 多层级的业务产品研发涉及到传感、通信、控制、物联网等各类技术,不仅要求技术方面的硬实力积累,也需要对水务行业有深刻的经验理解;公司深耕水务领域二十余年,已建立起“技术+客户资源”的核心优势,壁垒高筑。 技术领先,产品全面 图12:公司研发投入及增速情况 图13:公司各项业务自产自研比例 研发持续高投入,自产自研巩固竞争优势。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6332.2万元,同比增长62.7%,占营收比重达到12.5%,持续的自主创新为公司保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公司智能感传终端和系统集成服务中的自产自研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水务管理系统自产比例有所下降主要系公司承接了更多大规模的复杂项目,涉及较多尚未重点布局的软件模块。 公司核心技术的先进性体现在数据的积累和治理、业务中台的建设、业务软件的全面性、融合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目前已掌握“基于多维模型的水务全流程网格管理模型”“基于流式计算的水务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等14项核心技术,共拥有软件著作权161项,获得授权专利60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大部分相关算法迭代领先同业竞争对手,例如水利模型应用方面,同行仍处于小批量验证阶段,而和达相关软件产品已投入商用。 产品矩阵全面丰富,针对性和创新性并重。公司是国内少数几家能够提供软硬一体的水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