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师:联系人: 张玮航曹熠 021-60933136 021-60871329 zhangweihang@guosen.com.cn caoyi1@guosen.com.cn 执证编码:S0980522010001 事项: 公司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2Q1归母净利润15-17.5亿元,同比增长96-128%。业绩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全资子公司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年产135万吨PE、219万吨EOE和26万吨ACN联合装置项目一阶段各装置自2021年5月20日投产以来运行稳定,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国信化工观点: 1)公司作为C2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技术路线具有显著优势 首先,相比石油、煤化工路线,公司采用的乙烷裂解工艺较传统石脑油制乙烯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占地面积小、装置投资少、乙烯收率高、生产成本低等诸多优势。其次,轻烃路线副产物主要为氢气,碳排放最少,从投资和能耗上,乙烷裂解路线的投资和能耗也都是相对最少的。此外,产业链下游延伸布局高端新材料,规划电子级双氧水和电池级碳酸酯,整体实力有望不断提升。 2)公司传统C3产业链业务在21年景气大幅提升,未来有望维持 首先,公司产业链配套齐全,公司在C3产业链上已经形成了非常强的规模优势,目前丙烯酸及酯产能在国内排名第一,是国内极少数实现上下游均配套齐全的公司。2021年公司C3板块的盈利大幅提升,在2022年由于丙烷价格短期的大幅上涨,成本短期承压,但是未来随着油价的回调,上游成本压力的缓解有望带动聚丙烯盈利的修复,而下游丙烯酸及酯业务由于供需情况较好,盈利有望维持高位。 预计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达到80/103/123亿元,EPS为4.63/6.00/7.16元/股,对应PE为9x/7x/6x,我们选择同样是在产业内一体化发展、下游不断向高端化工品拓展的综合性化工龙头进行对比,我们认为当前卫星化学的估值水平存在一定低估,首次覆盖给与“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在建项目进度不达预期,产品价格波动导致盈利下滑,原材料成本上涨等。 评论: 卫星化学是全球领先的丙烯酸生产商,是国内少数具备全产业链的丙烯酸及酯、高分子乳液和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商之一。公司坚持C2、C3双产业链布局,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好的专注于技术与服务的多元化化工企业。 公司业务覆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基建工程、汽车、新能源、半导体、家居、纺织、家庭护理等应用领域。公司目前已经成功打造环氧乙烷下游乙二醇、聚醚大单体等功能化学品,发挥规模优势与成本优势,为下游高透光度PET、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性减水剂提供高性能产品;丙烯酸及酯下游高吸水性树脂(SAP)、高分子乳液等高分子新材料,经过十余年的研发与创新,公司SAP产品实现国产替代,打造民族品牌的初衷,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供应商;绿色氢能的利用生产电子级双氧水等新能源材料,目前在华东市场G1、G2的预电子级化学品、光伏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图1: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近几年业绩稳定增长,随着公司连云港C2项目的投产,以及C3板块的盈利提升,公司在2021年业绩迈上新台阶,实现营业收入285.57亿,同比增长165.09%;归母净利润60.07亿,同比增长261.62%。 图2: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速(亿元,%) 图3:公司归母净利润及增速(亿元,%) 公司作为C2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技术路线具有显著优势 公司从2017年开始打造C2产业链,目前C2装置一阶段已投产,主要包括125万吨乙烯、40万吨HDPE、25万吨聚醚大单体、144/182万吨EO/EG联产装置。公司正在全力推进项目二阶段的建设,包括125万吨乙烯、40万吨HDPE、72万吨EO、60万吨苯乙烯、25万吨聚醚大单体和26万吨丙烯腈,目前主要设备安装完成,预计2022年中期试生产。并且,为其配套的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一期,包括10万吨/年乙醇胺、40万吨/年聚苯乙烯、15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酯等装置已开工建设,计划在2022年下半年陆续建成试生产。 表1:公司C2产业链产能情况(万吨) 图4:公司C2产业链产品规划图 优势一:相比石油、煤化工路线,乙烷路线具有更低的成本,盈利更强 公司采用乙烷裂解制乙烯,较传统石脑油制乙烯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占地面积小、装置投资少、乙烯收率高、生产成本低等诸多优势,突破了传统乙烯生产能耗物耗高、乙烯收率低的制约。在当前100美金的油价环境下,以石脑油路线的烯烃成本作为参照,理论上所对应的乙烷价格为817美元/吨,对应的煤炭价格为1045元/吨,而目前乙烷到岸价约668美元/吨,无烟煤和动力煤的平均价格也在1000元/吨以上,因此乙烷路线的经济性显而易见。 表2:不同油价下所对应的烯烃装置完全成本对比 从2019年开始,中国乙烯产能进入投产集中期,其中,产能投放的规格大多维持在100万吨/年以上,而偏小规模的装置多以MTO工艺为主。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乙烯行业的发展逐步趋向多元化,表现为原料的多元化、生产企业多元化、以及生产工艺多元化。近年来国内新增乙烯装置其生产工艺中,大部分为石脑油裂解,尤其是企业为在成本综合竞争力方面有所提升,一体化项目逐步增多。反观传统的甲醇制烯烃/煤制烯烃生产工艺,自2021年开始,其生产成本面压力非常之重,尤其是在国家鼓励小于30万吨/年乙烯装置产能加快退出后,甲醇制烯烃/煤制烯烃的在建项目大幅减少。 就2022年一季度来看,炼油一体化装置的优势并不如预期。相比较于石脑油裂解,轻烃裂解其成本竞争力则较为明显,其中以乙烷裂解最优。在经过一季度石脑油裂解装置大幅亏损的局面后,部分企业开始转而向石脑油+LPG(丙烷+丁烷居多)裂解方面发展,以缓解自身的成本压力。虽然目前国内在建的乙烯项目仍是以石脑油裂解为主,但后期来看,轻烃裂解的青睐度正在逐步提升,后期市场占有率有望继续攀升。 图5:我国乙烯工艺结构占比 图6:不同路线乙烯收率比较 表3:21年至今投产乙烯装置情况(万吨) 优势二:轻烃路线副产物主要为氢气,既减排又拓宽新能源业务成长空间 从环保方面看,卫星化学采用轻质化原料生产烯烃,整体污染物产量大幅低于其他路线。相比于煤制烯烃,公司125万吨/年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每年可减少约114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符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关于“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的建议。另外,从投资和能耗上,乙烷裂解路线的投资和能耗都是相对最少的,随原料组分加重,投资和能耗均相应增加。 此外,在C2产业链中,公司充分利用乙烯制环氧乙烷副产的二氧化碳废气,规划建设75万吨/年碳酸酯装置,并配套部分食品级二氧化碳,将副产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实现高价值利用。电池级碳酸酯是生产锂电池的核心材料,最终可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移动设备等领域。75万吨/年碳酸酯装置全部投产后,公司每年可回收利用近40万吨二氧化碳,符合“双碳”的绿色发展理念,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公司副产的氢气资源也可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相比于使用汽油的经济型轿车,每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每年可减排约1.84吨二氧化碳,环保效益可观。 图7:不同工艺路线二氧化碳排放量(吨) 图8:不同路线制乙烯的污染物排放情况(t/h,t/a) 表4:不同裂解原料的乙烯装置投资、成本和相对能耗比较 根据环评报告,公司乙烷裂解制乙烯的过程中可以副产氢气总量达17万吨左右,加上目前通过PDH装置副产的氢气,预计到2023年公司氢气总产量将达到近30万吨。公司对氢气的利用也有着长远规划:一是规划园区内氢能利用示范项目,包括适用于员工通勤的氢能源班车、氢能储能等项目;二是打造园区的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绿氢供给,降低园区内制氢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三是谋划以氢为原料的化学品发展,电子级双氧水、利用环氧乙烷生产中的氮气反应为丙烯腈提供合成氨、利用环氧乙烷生产中的二氧化碳制甲醇为DMC提供原料等,目前公司自用生产22万吨/年双氧水装置,已做到电子级G1G2标准,今年还在建25万吨/年双氧水装置,计划做到G3G4级,将作为电子级化学品销售。 此外,国内外的企业也在与公司洽谈氢气的采购意向,嘉兴市政府也推出氢能发展规划,会为氢气的使用提供新的业务机会。 图9:中国高纯电子级过氢化氢产量(万吨) 图10:全球电子级双氧水消费结构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氢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氢能在我国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出台支持产业发展。从制氢供应上来看,目前国内制氢基本都来自于化石能源,其中煤制氢占比62%,其次是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分别占19%、18%,而电解水制氢只占到1%左右。从产能分布来看,富煤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合计占比超过50%,工业发达的华东地区占23%左右,上述三个地区的产氢能力合计为全国75%左右。 2020年国内氢气产量达到2050万吨,中国氢能联盟测算,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提升至5%;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氢气需求接近6000万吨,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从目前的3342万吨增加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达到20%。 图11:我国氢气产量(万吨) 图12:我国制氢结构 表5:氢能源产业发展政策 制氢工艺可大致分为三类: (1)传统制氢:以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原料,制氢过程杂质较多,需要后期提纯。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可以通过耦合CCUS以减少碳排放达到低碳氢和清洁氢的标准。 (2)工业副产氢:焦炉煤气、氯碱尾气、轻烃裂解等工艺副产提纯制氢。是目前制氢成本最低的途径,符合低碳氢标准,产品运输半径短,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作为原料或燃料。 (3)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按照市电价格电解水制氢成本过高,缺乏经济性,电解水制氢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制备的氢气纯度高,达到清洁氢及可再生氢的碳排放标准,是未来政策主要支持的制氢工艺。 目前来看,化工副产氢气的成本最低,主要与分离提纯装置的折旧相关,就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工业副产制氢的规模也有更强的保障,因此更加适合成为燃料电池的主要供氢来源。此外,就减排的角度来说,清化工副产制氢也是仅次于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的环保工艺路线。 表6:主要制氢路径及其优缺点 优势三:下游延伸布局高端新材料,提升附加值 在乙烷裂解装置的基础上,公司投资建设绿色化学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继续向C2产业链下游延伸。该项目总投资含税约15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含税约130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年产20万吨乙醇胺(EOA)、年产80万吨聚苯乙烯(PS)、年产10万吨α-烯烃与配套POE、年产75万吨碳酸酯系列生产装置及相关配套工程,共分三期分步建设。其中:一期项目计划建设内容包括2套15万吨/年碳酸酯及电解液添加剂装置,2套10万吨/年乙醇胺装置,2套20万吨/年聚苯乙烯装置及配套公辅工程;二期项目计划建设内容包括年产10万吨α-烯烃及POE装置,年产15万吨/年碳酸酯系列装置;三期项目计划建设内容包括年产40万吨聚苯乙烯(PS)装置,年产30万吨碳酸酯系列装置等。 1)碳酸酯 碳酸酯主要是DMC系列产品。DMC下游应用广泛,按照纯度不同,DMC可以分为工业级和电池级,工业级DMC可用于涂料、医药/农药中间体溶剂,也可以用作反应原料生产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电池级主要应用于锂电池电解液材料。电池级DMC、DEC、EMC、EC、PC主要应用于锂电池材料,除了应用于溶剂,也可以用于制备添加剂等。公司目前规划的产能为6万吨DMC,5万吨EC,4万吨EMC和DEC。 表7:碳酸酯类溶剂分类及物理性质 目前全球碳酸二甲酯主要生产工艺为环氧丙烷(PO)酯交换法、环氧乙烷(EO)酯交换法、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