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逻辑:1)公司具备优秀的源头创新能力,聚焦全新一代药物研发:公司已建立抗体、融合蛋白、ADC三大技术平台,形成了2款商业化产品+十余款候选药物的产品矩阵;2)商业化元年已开启。泰它西普(RC18)、维迪西妥单抗(RC48)为国内首创药物,于2021年获批上市,纳入医保目录后有望驱动其长足放量。二者销售峰值有望突破130亿元;3)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核心产品海外临床进展至中后期阶段。RC48与ADC龙头企业Seagen达成高达26亿美元超重磅合作,已启动美国II期临床;RC18在美国的III期临床已启动患者筛选工作。公司已具备全球化视野,海外进程值得期待。4)估值:通过DCF模型估值,我们认为公司合适估值为265~358亿元,给予“买入”评级。 RC18(泰它西普):全球首个双靶点BLyS融合蛋白药物,具有广阔的适应症拓展潜力。1)泰它西普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用于中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自主研发药物,与国内唯一的竞争药物贝利尤单抗相比,泰它西普的双靶点结构设计赋予其更好的B细胞活化抑制作用,展示出最佳治疗潜力,有望更新SLE治疗选择;2)泰它西普适应症持续拓展,在IgA肾病、干燥综合征等多项常见自身免疫疾病均具备治疗潜力,有望延长泰它西普的生命周期;3)快速切入美国SLE、IgA肾病治疗市场,预计将于2025年向FDA提交首项BLA申请。我们认为RC18具备结构和生物学机制方面的优势,切入领域存在大量临床未满需求,有望于2030年实现57亿元销售收入。 RC48(维迪西妥单抗):为国内首款ADC药物,兼顾HER2过表达和低表达实体瘤。1)差异化结构设计:RC48采用全新抗原结合域设计,分子具有与HER2受体更高亲和力、稳定性良好、旁观者效应强的优势,在HER2低表达实体瘤中同样展示出良好的药效,在HER靶向生物制剂中形成突出优势。2)切入临床未满需求赛道:差异化布局胃癌、尿路上皮癌、HER2低表达乳腺癌以及乳腺癌肝转移适应症,有望跻身全球ADC药物第一梯队。3)已具备全球布局潜力:与Seagen达成的战略合作证明了维迪西妥单抗的商业价值,二者强强联合推动维迪西妥单抗深度参与全球ADC千亿市场,有望突破30亿元销售峰值。 RC28:深耕眼科治疗黄金赛道,为全新双靶向VEGF生物疗法。RC28为首款靶向VEGF和FGF的双功能长效融合蛋白,有望克服传统VEGF疗法面临的耐药性以及给药频繁等问题。VEGF眼科治疗市场广阔,阿柏西普、雷珠单抗2款代表性药物2021年实现125亿美元收入,为重磅黄金赛道。RC28在DME和DR适应症进度领先国内,为国内患者带来更佳治疗选择。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专注源头创新,核心技术领跑国内同类药物研发,并具有国际竞争里,RC18、RC48商业化有助于公司提前实现盈利。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0/19.7/28.1亿元,归母净利润-9.4/-5.6/-3.8亿元。通过DCF模型估值,我们认为公司合适估值为256~358亿元。考虑到公司核心管线蓄势待发,海外前景可期,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医保降价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疫情风险,研发及临床进度不及预期。 股票数据 1.荣昌生物:立足源头创新的生物制药公司 1.1.国内ADC药物先行者,聚焦创新药物研发 荣昌生物成立于2008年,聚焦创新技术研发,是一家专注源头创新的生物制药公司。公司依托融合蛋白、抗体偶联药物(ADC)、双功能抗体三大技术平台,聚焦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抗体融合蛋白、单抗及双抗等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覆盖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疾病、眼科疾病等疾病领域,旨在提供具有高度临床价值的创新疗法。公司已迈向商业化阶段,核心品种泰它西普(RC18)和维迪西妥单抗(RC48)于2021年获得NMPA批准附条件上市,并开发了20余款候选生物药产品,其中10余款处于临床研究或IND准备阶段,基于公司核心技术优势形成合理的产品矩阵,支持公司长足发展。 图1:公司里程碑事件 表1:公司产品管线情况 1.2.公司股权结构稳定,高管团队拥有深厚的产业背景 公司股权结构明晰,支持公司长期稳健发展。公司共同的实际控制人为王威东、房健民、林健、王荔强、王旭东、邓勇、熊晓滨、温庆凯、杨敏华、魏建良,合计控制公司41.6%的股权。 图2:发行后股权结构图 公司高管团队拥有丰富的产业背景,确保产品从立项到商业化的高效进展。 公司高管人员深耕生物医药领域,多数具有跨国企业经验。公司董事长王威东先生深耕药物研发多年,拥有超过将近20年的制药企业管理经验;执行董事、首席科学官房建民博士拥有丰富的生物药研发经验;首席医学官何如意博士在美国FDA和中国CFDA工作多年,极好地指导公司产品临床研究设计。 公司深入打造人才梯队,目前团队已有超过800名高学历专业人才加入,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40%。在商业化团队建设方面,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的自身免疫疾病与抗肿瘤领域销售团队合计290名,大力推动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表1: 表2:公司高管团队产业背景情况 1.3.持续加大研发投入,RC18和RC42的商业化助力21年实现扭亏为盈 公司注重研发投入,商业化进程迎来较大进展,2021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公司积极拥抱研发,战略加码研发投入,随着产品管线进入临床后期,研发投入呈增长趋势,2021年研发费用7.1亿元,同比增长52.6%。公司已在山东烟台、上海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立了3个研发中心,药物研发立足国内辐射全球。公司拥有优秀的研发能力,截至2022年1月18日,公司已累计拥有85项已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4项),并有超过140项在申请专利。公司营收2021年实现扭亏为盈,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1)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成功在国内上市,为公司带来销售收入;2)公司于2021年8月与Seagen达成可观的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公司获得2亿美元首付款。 图2:公司营业收入情况 图3:公司2021年实现扭亏为赢 图4: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加 1.4.产能持续升级,将从4.2万升扩大至2025年的8.6万升 背靠自主研发平台,产能升级双重保障。公司在药物研发积累经验的同时,搭建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和融合蛋白平台、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平台以及双功能抗体平台等三大核心技术平台,依托可靠的平台进行候选药物的筛选、开发,成为药物研发的有力后盾。产能规模方面,公司拥有符合全球GMP标准的生产体系,包括21个2000升一次性袋式生物反应器在内的机械、设备进行规范化生产,未来随着商业化规模进一步扩大,公司产能将逐步升级,并计划在2025年末原液总产能扩大至8.6万升。 2.RC18:全球首款双靶点BLys融合蛋白,海内外双轮并举 2.1.系统性红斑狼疮存在较大临床未满需求,RC18为潜在最佳生物制剂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且难以根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育龄期女性,存在较大临床需求。据《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报告2020》,我国SLE患病率约为30~70/10万。SLE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2030年全球患病人数达855.2万人,其中中国约109.5万人。SLE药物治疗市场规模可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SLE治疗药物市场的规模预期2030年增长可增长至169亿美元,其中生物制剂市场规模达143亿美元,中国市场有望达到43亿美元,其中生物制剂达32亿美元。 图5:全球SLE治疗药物的市场规模(十亿美元) 图6:中国SLE治疗药物的市场规模(十亿美元) SLE常用标准疗法安全性和耐受性亟待提高。目前SLE的标准疗法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疟药、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多种药物,其中激素是SLE最常用的基础药物,但是病程≤4年的SLE患者中,仅约25%的患者经过治疗得到临床缓解,45%的患者出现器官损害,激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超过30%。目前SLE患者治疗选择仍然有限,亟需药效显著、复发率低、安全性良好的靶向创新药物。 表3:国内系统性红斑狼疮指南药物使用情况 目前国内针对SLE治疗药物中上市的生物制剂仅泰它西普和贝利尤单抗2款,竞争格局良好。贝利尤单抗于2011年、2019年分别获得美国FDA、中国NMPA的批准,能改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降低严重复发的风险及减少激素用量,目前更适用于常规治疗控制不佳的患者。就生物制剂在SLE治疗的市场潜力来看,首款靶向生物制剂贝利尤单抗2021年已实现8.74亿英镑收入,拥有值得期待的市场空间。泰它西普于2019年12月获得NMPA优先审评资格,并于2021年3月基于II期临床数据在国内获附条件批准上市,跻身国内SLE治疗市场,有望优化SLE患者的治疗选择。 表4:美国及中国已上市治疗SLE的创新生物药 表5:美国及中国治疗SLE的在研生物药 泰它西普采用双靶点阻断设计,增强抑制疗效。公司开发的泰它西普是一种TACI-Fc融合蛋白,通过靶向BLyS及APRIL双重阻断B淋巴细胞增生与T淋巴细胞活化,治疗多种由B细胞活化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泰它西普融合蛋白分子中的TACI受体对B细胞表面BLyS和APRIL具备更高亲和力,赋予其较好的B细胞活化通路阻断作用。 相较于贝利尤单抗,RC18具有差异化优势:1)独特的双靶点机制,双重阻断BLyS/APRIL通道,增强对B细胞和T细胞成熟的抑制能力,而贝利尤单抗仅靶向BLyS;2)药物分子采用人类天然的IgG1免疫球蛋白构建,有效提高RC18的稳定性和溶解性,并具备较长半衰期;3)RC18采用接近全人源化的TACI片段和全人源化的IgG Fc片段融合而成,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RC18的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药物半衰期,因此更加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图7:RC18分子结构 RC18治疗SLE适应症应答率高达79.2%,整体更优于贝利尤单抗。国内已完成的IIb期临床实验在血清学指标和药效应答方面均展现出RC18在治疗SLE具有best-in-class潜力。IIb期临床研究共入组249例中重度SLE患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每周加用一次皮下注射80mg、160mg或240mg的RC18或安慰剂,随访时间48周,主要终点为在第48周达到SLE应答指数4(SRI-4)应答的患者比例,在80mg至240mg的剂量范围内,均呈现剂量依赖的降低效果,与贝利木单抗相比有效剂量相对更低(非头对头试验)。患者接受RC18治疗后SRI-4应答率达79.2%,显著高于安慰剂组,表明RC18治疗组中SLE疾病活动性显著降低,临床疗效显著。此外,非头对头试验数据显示RC18可有效降低SLE患者IgM、IgG和IgA的浓度水平,整体优于葛兰素史克的贝利尤单抗。 图8:SLE患者使用RC18后IgM、IgG及IgA降低百分比中位值 图9:SLE患者使用贝利尤单抗后IgM、IgG及IgA降低百分比中位值 图10:SLE患者使用RC18后SRI-4应答率 图11:SLE患者使用RC18后SRI-4应答率的历时性变化 医保纳入将大幅提高患者支付能力,助力公司RC18快速放量。RC18治疗中重度SLE适应症成功纳入2021年医保目录,单支费用由2586元下降68.3%至818.8元,对应年化费用8万元,作为一种慢病用药极大地提升了患者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考虑到RC18在SLE治疗中应答率非头对头下优于贝利木单抗,我们认为RC18有望搭乘医保顺风车,为更多SLE患者带来全新治疗机会,迎来快速放量。 2.2.剑指自身免疫市场,多项适应症步入临床后期 RC18适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试验有序进行。 1)类风湿关节炎(RA):进入临床III期,或可应用于TNF-α难治性人群。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全球RA发病人数为3,980万人,中国约600万人,药物市场规模高达2.2亿美元。RC18治疗RA目前正处于III期注册性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