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光大证券]:2022年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2月社融为何显著低于预期?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2022年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2月社融为何显著低于预期?

金融2022-03-11王一峰光大证券自***
2022年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2月社融为何显著低于预期?

2022年3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2年2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 (1)M2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22年1月末下降0.6个百分点; (2)M1同比增长4.7%,增速较2022年1月末提升6.6个百分点; (3)新增人民币贷款1.23万亿,同比少增1258亿,同比增速11.4%; (4)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19万亿,同比少增5315亿,同比增速为10.2%,较2022年1月末下降0.3个百分点。 一、春节效应使得2月份信贷投放“前低后高”,预估国有大行发挥“头雁效应”,中小银行较为疲软 总量看,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23万亿,同比少增1258亿,1-2月份合计新增5.21万亿,同比多增2700亿。 从投放节奏上看,2月份信贷投放呈现“前低后高”特点。一般而言,春节期间会产生较强的信贷摊还特征,“年终奖效应”也会推动居民端阶段性降杠杆。春节后,因生产复工尚未恢复,正月十五之前往往新发企业贷款增长缓慢,“春节效应”会导致信贷出现较大幅度负增长。 今年农历春节位于2月1日,春节因素对于新发放贷款的扰动会延续至2月20日左右,导致全月呈现“前低后高”特点。预估上半月部分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维持负增长态势,对公流贷摊还压力较大、零售业务主导的“春节效应”更显著,会造成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缩表。临近月末,信贷冲量较为明显,票据贴现利率再现零利率,不排除央行进行了狭义信贷指导,特别是2月最后一个工作日,部分银行信贷增长规模较大。 从投放主体上看: (1)预计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继续发挥“头雁效应”。2月份信贷投放依然延续了1月份的机构分化特点,即表现为政策性银行和大型银行信贷投放景气度相对更高,预计2月份实现了同比多增,但幅度较1月份依然明显缩小。近期,国有大行发布了关于服务实体经济的公告,年初以来,银行在各项经营指标、存贷款等业务增长等方面优于同期,实现了良好开局。 (2)中小银行信贷投放依然偏弱。2月份中小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明显放缓,呈现“总量偏弱、结构欠佳”特点,票据贴现+非银贷款增长较为显著。同时,中小银行信贷投放也面临一定约束,表现为: 一方面,年初以来货币金融环境较为宽松,信贷投放力度较大,但信贷资金流向居民和企业之后,部分资金会用来购买理财和定期存款,而非用于生产经营或固定资产投资。在票据“零利率”行情下,不排除出现了资金空转和套利情况。 另一方面,目前仍处于宽信用早期,融资需求以大型企业为主,国有大行信贷投放景气度较好。而中小银行在服务大企业上能力不足、定价偏高,成本收益倒挂,导致信贷投放明显弱于国有大行,特别是在优质企业的贷款定价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3)江浙地区优质城农商行信贷投放景气度较高,项目储备比较好,年初以来投放“供需两旺”,且部分银行出现了贷款额度无法满足实际贷款需求的情况,增量基本同比多增。根据常熟银行披露的2022年1-2月份经营数据,2022年1-2月份常熟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约95亿,较2021年一季度已多增约17亿,预计其他江浙地区优质城农商行信贷投放景气度也较高。 (4)非江浙地区城农商行基本延续了2021年11月份以来的疲软情况,这类银行客群基础较为薄弱,对公多以弱资质企业为主,受外部环境扰动大,项目储备并不理想,信贷投放基本同比少增,部分欠发达地区城商行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或出现较大降幅。 二、信贷投放结构持续表现不佳,对公短贷+票据贴现+非银贷款大幅增长 尽管1月份新增信贷近4万亿,但结构表现不佳,如对公短贷+票据新增近1.2万亿,同比多增超过7000亿。从2月份情况看,信贷结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是短贷冲量可能存在信贷虚增。2月对公短贷+票据+非银贷款新增8953亿,同比多增超过8000亿。剔除春节错位因素后,1-2月份三者合计新增1.94万亿,同比多增1.62万亿,增量占比约37.28%,同比提升超过30个百分点。 一般而言,银行信贷投放若表内冲量,则表外收缩(2月份未贴现票据新增规模-4228亿,同比多减4867亿),若非银冲量,则社融口径下一般性贷款收缩,这两种现象在2月份同时得到体现。这反映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较为疲软,信贷投放“资产荒”压力较大。 二是对公中长期贷款具有较强的政策驱动效应,市场化需求较弱。2月份对公中长期贷款新增5052亿,同比少增近一半,1-2月份合计新增约2.6万亿,同比少增超过5000亿,反映出企业资本类开支活跃度依然较低。同时,我们推测,年初以来新增的对公中长期贷款,可能并非完全是市场化的实物工作量项目形成的,而受政策性推动影响较大,但这会导致整体资本投入产出比的下降。受房地产市场信用违约事件影响,地产企业拿地意愿显著下降,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承压,银行发放的对公中长期贷款中,部分资金投向城投平台或地方性国有房企,用于偿还企业债务,支付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货款和为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使得出现较多的银政投放。 三是按揭需求走弱态势进一步加深,定价仍有大幅下行空间。2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59亿,同比少增超过4500亿。1-2月份合计新增6965亿,同比少增6596亿。这反映出,房地产销售持续下滑态势下,按揭需求依然较弱,居民持币观望情绪浓厚。同时,今年农历春节假期位于1月末至2月初,考虑到前期销售不佳,以及春节期间的按揭贷款摊还压力,2月份按揭贷款呈现出增量萎缩态势也在情理之中。 目前,监管对房地产维稳政策进入需求侧,部分城市已推出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按揭利率、首套认定标准、首付比例等,我们预计“两会”结束后,在需求侧会有持续的刺激性举措,用以稳定住房销售。我们判断,在供求压力下,后续按揭贷款利率仍有大幅下行空间,通过定价端的进一步松绑,刺激居民购房需求升温,进而起到稳定房地产市场销售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企业杠杆率将向居民端迁徙,为房地产业建立良性循环争取时间。 表1:2022年2月份新增信贷规模与结构(亿元) 三、表内贷款融资和未贴现票据萎缩导致2月新增社融显著低于预期 2月份新增社融1.19万亿,同比少增5315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10.2%,较1月份下滑0.3个百分点。社融增长的大幅走弱,主要在于表内贷款融资和未贴现票据的萎缩。 一方面,非银贷款高增导致表内融资大幅萎缩。2月份社融口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9084亿,同比少增4329亿。而非银贷款新增1790亿,同比多增1610亿。 另一方面,未贴现票据大幅负增长。2月份未贴现票据新增规模为-4228亿,同比多减4867亿。究其原因:一是2月份表内票据贴现规模较大,对表外承兑形成消耗。二是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企业开票意愿较弱。因此,这也能够解释2月份为何再度出现票据“零利率”行情,供求矛盾的加大是主要原因。 2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3377亿,同比多增2021亿。拆分细项看:2月超短融(SCP)净融资1342亿,同比多增约1100亿,是企业债多增的主要贡献力量。1-2月SCP净融资3429亿,同比多增约3000亿。这反映出,年初以来,直接融资市场主要以短期品种为主,资金或多用于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和支付员工工资,可能并非用于实际经营。 表2:2022年2月份社融总量与结构(亿元) 四、春节效应导致居民存款向企业存款迁徙 2月份M2同比增速为9.2%,较1月末下降0.6个百分点。从存款结构来看,2月份存款增长体现了较强的“春节效应”。 2月份居民存款新增-2923亿,同比少增3.55万亿。企业存款新增1389亿,同比多增2.56万亿。事实上,居民与企业存款“跷跷板效应”符合春节规律,即今年春节位于2月1日,工资奖金在1月份发放,会导致1月份企业存款向居民存款迁徙,以及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存款向国有大行和农村金融机构迁徙,而2月份随着居民陆续返程工作,也会造成居民存款向企业端的回流。 2月份财政存款新增6002亿,同比多增1.45万亿,这与2月份地方债发行多增有关,但2月份政府债券净融资2722亿,同比仅多增1705亿,与财政存款的同比多增量依然存在较大出入,我们不排除这可能与特定国有企业利润上缴财政有关。 2月份M1同比增速为4.7%,较1月份提升6.6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与春节错位和去年低基数效应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2月份M1余额增量为-3.2万亿,而今年2月份M1余额增量为7741亿。 表3:2022年2月份存款增长情况(亿元) 五、“宽信用”预期仍可延续,继续看好优质地区小银行 尽管2月份金融数据受到一定的春节错位因素影响,但无论是1-2月份合计数据反映出的结构性问题,还是单月数据的大幅走弱,均反映出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表现为:(1)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2)居民端收入消费增长存在压力;(3)城投部门融资较多但有效投资尚未形成。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5.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报告中也提出了“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扩大新增贷款规模”、“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等表述。结合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来看,近期降息的必要性已显著加大,不排除同时出现降准、降息的情况,以刺激总需求,稳定信贷投放。我们预估2022年贷款增量与2021年相比,将从“增量相当”转换为“增速相当”,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2万亿左右,增速维持在11.5%左右。 在这一逻辑下,市场对于“宽信用、稳增长”的预期存在连续性,对宽信用政策进一步加码抱有较强期待。我们判断,后续更多有利于形成实物工作量的相关政策仍将推出,目前仍处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过程中,“稳增长——稳投资——稳信贷”的逻辑依然成立。 具体投资逻辑上,我们依然看好江浙、成渝经济圈等优质区域地方银行,这些银行信贷投放相对“供需两旺”,经营业绩确定性更强,建议关注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常熟银行、成都银行。 六、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后续宽信用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