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周大事记 国内:去年经济商务平稳运行,今年多方保障续撑消费外贸。2月28日,工信部提出下一步将着力于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纾困帮扶、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等方面,并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通过减税、补贴、下乡等措施扩大消费需求等措施将继续强化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同日,因近期全国平均猪粮食价比已跌入一级预警区间,国家发改委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短期看生猪供需失衡格局或将延续,中长期看收储工作开启后,猪肉价格有望温和回升至合理区间;3月1日,商务部介绍坚持稳字当头、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去年我国商务运行稳中向好,好于预期,今年各方面保障措施有力支撑我国消费和外贸稳定,建议持续关注智能消费,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消费,以及乡村消费等领域的增量机会;3月2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金融领域风险化解等方面情况,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控制,建议关注城投行业融资、房地产监管环境的边际变化;3月3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发文对目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现状再次确认,在稳增长背景下,为持续推进实体经济宽信用及地产等领域信贷政策边际放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海外:俄乌紧张局势未改善,欧美需求强劲助推经济恢复。当地时间2月28日,日本公布季调后工业产出数据显示工业产出连续两个月下降,零售销售降幅也超过市场预期,日本央行或将采取刺激措施,但随着全球其他央行开启紧缩浪潮,日本央行可能会考虑调整政策,但需要密切关注能源成本变动和俄乌局势;当地时间3月1日,欧美公布制造业PMI数据,近期疫情对消费、供应链影响有所缓解,市场需求增加,制造业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后续需警惕俄乌危机可能带来的通胀上行风险进而引起的经济衰退;当地时间3月2日,美联储发布经济褐皮书,12个辖区经济平稳扩张,行业、地区间存在差异,但仍受通胀高企、供应链问题以及劳动力短缺影响,预计3月议息会议将加息25个基点;当地时间3月3日,俄乌第二轮会谈结束,依旧未取得较多实质性进展,但双方就临时停火建立人道主义通道达成一致,并将尽快召开第三轮谈判,受俄乌冲突影响,能源价格持续攀升,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加码引起全球供应链紧张,后续需持续跟踪双方谈判进展。 高频数据:上游:原油、铁矿石、阴极铜价格周环比回升;中游: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螺纹钢价格周环比下降;下游:房房地产销售周环比回升,汽车零售持续回暖;物价:蔬菜价格周环比回升,猪价周环比下降。 下周重点关注:中国2月贸易帐(周一);中国2月社会融资规模、M1、M2(周二);中国2月通胀数据,日本四季度GDP(周三);欧央行利率决议(周四);英国1月GDP,美国3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周五)。 风险提示:海外通胀高企,国内散点疫情影响超预期,需求复苏不及预期。 1一周大事记 1.1国内:去年经济商务平稳运行,今年多方保障续撑消费外贸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数字化新能源等将持续高增长。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工业和信息化平稳运行以及提质升级有关情况。 2021年,我国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总量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比2020年提高6.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1%;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了77.5%,为近年来比较高的水平。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重点领域数控化率提升至55.3%,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同比下降5.6%;同时,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但我国仍面临着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供给体系质量还有待提高、不少产业链供应链仍存在安全稳定风险等问题。下一步将着力于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纾困帮扶、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等方面,确保工业经济,尤其是一季度平稳运行。具体来看,数字化转型方面,进一步增强企业数字化能力,确保今年年底为不少于10万家的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丰富产品供给,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基地、进园区、进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方面,将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做好与补贴退坡的有效衔接;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发展;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着力提升城市物流配送、出租、环卫等车辆电动化水平,加快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加快国内锂资源的开发进度,打击囤积居奇等。5G方面,继续推进5G网络建设,目标今年新建5G基站60万个以上,基站总数今年年底达到200万个。2022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整体运行平稳,2月20日前复工的企业达到了95.5%;一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同比增长1.3倍和1.4倍至45.2万辆和43.1万辆;1月份重点煤炭企业煤炭日均产量同比增长1.8%至744万吨;1月份制造业PMI为50.1%,连续3个月稳定在50%以上;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自去年7月份以来首次呈现同比增长。下一步,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依据“十四五”规划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通过减税、补贴、下乡等措施扩大消费需求等措施将继续强化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将有力保障今年,尤其是一季度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数字化、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望持续保持高增长。 发改委启动猪肉收储工作,猪肉价格有望温和回升。2月28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数据,2月21日-25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8∶1,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所确定的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5:1),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积极收储。在经历了2019-2020年非洲猪瘟的消极影响后,国内猪肉供给端呈现小幅过剩的特点,据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猪肉产量为5296万吨,同比增长28.8%,同时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0.9%,同比增加2.0%,从去年9月开始,生猪存栏量占正常保有量的比例从108.8%一直下降到今年1月末的104.6%,考虑到生猪存栏量一般领先市场猪肉供给半年左右,预期今年年中左右猪肉供给会小幅下降至正常区间。在供给端宽松的背景下,猪肉价格即使在春节高需求节日因素的影响下也处于下行区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1月CPI数据,1月猪肉价格环比下跌2.5%,同比下跌41.6%。目前北京、江西、湖北、重庆、云南、陕西、宁夏等地已启动收储工作,其余地方也将于近期启动,本次收储在短期内能够起到拉升猪肉市场价格的作用,但同时要注意收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生猪恐慌性集中出栏乱象,确保收储结束后的市场供给仍能满足居民需求,实现价格的平稳上升。短期看,生猪供需失衡格局或将延续,并且进入淡季,猪肉价格调整面临压力;从中长期看,市场供需仍是决定猪肉价格的首要因素,猪肉供给今年内仍会保持充裕,而需求端在经历春节假期后恢复稳定,在中央收储工作开启后,猪肉价格有望结束过去几个月的夸张跌幅,温和回升至合理区间。 多方举措有力支撑消费外贸,关注智能、绿色、乡村消费。3月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坚持稳字当头、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2021年商务运行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其中国内消费稳定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特别是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达24.5%,智能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快速增长;外贸增长21.4%,增速创2010年以来新高。今年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开放,全力保持商务平稳运行。具体来说,消费方面,面临去年四季度以来的消费下行压力,将主要着手于三个方面:一是增强消费市场的主体活力,落实国务院14个部门联合出台的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尤其是对于小微企业的帮扶;二是办好消费促进活动,如冰雪主题消费促进活动等;三是打造消费升级平台,如特色街区、网红打卡地等。同时,1月25日的2021年商务运行说明会表示促进消费的措施还包括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新型消费发展、促进城市消费升级、补齐乡村消费短板等。外贸方面,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好稳外贸政策的落实和储备,落实好《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做好减税降费、金融保险等方面工作;二是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切实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国际物流、结算畅通等方面工作;三是持续推进外贸创新发展。自贸区建设方面,去年我国申请加入CPTPP和DEPA,目前正在同两个协定的缔约方开展接触、沟通和磋商。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方面,将通过下沉供应链、物流配送和商品服务,推动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走深走实。各方面保障措施将有力支撑2022年我国消费和外贸稳定,同时,建议持续关注智能消费,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消费,以及乡村消费等领域的增量机会。 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控制,关注城投、房地产监管环境边际变化。3月2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金融领域风险化解等方面情况。2021年银保监会的工作主要着重于六个方面,一是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021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下降约8个百分点至272.5%,金融体系内的资产扩张恢复到较低水平,过去两年拆借高风险影子银行11.5万亿元、处置不良资产6万多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状况趋于改善,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P2P网贷机构全部停止运营。二是有力支持国民经济恢复稳健成长,2021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7.7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将近30%。三是进一步引领普惠金融开拓新局面,近四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增速超过了25%,贷款利率累计下降超过了2个百分点。四是持续深化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五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六是推进强监督强监管。稳增长背景下,2022年各部门充足发力,提前批地方政府债发行节奏较去年明显加快,1月份是21个月以来LPR首次双降,消费、外贸等领域刺激支撑政策亦频繁出台。但对于基建投资至关重要的城投平台融资监管政策环境依然延续了2021年以来的偏紧态势,未有放松;2021年以来商品房销售情况虽有边际改善,但整体仍低迷,2月份以来部分城市放松购房条件。在稳增长的基调下,高层提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状况趋于改善、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建议关注城投行业融资环境、房地产企业融资监管边际放松的可能性。 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稳健的金融底盘为金融政策边际放松创造条件。3月3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发文称,党的十九大以来,经过集中攻坚,我国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得到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十九大以我国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主要有: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果断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和高风险金融机构,全面清理整顿互联网金融、P2P网贷平台等领域秩序,有效压降影子银行风险等。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底盘稳健,具体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稳定,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在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超过90%,银行稳则金融稳,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439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4082家机构评级处于安全边界内,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98.96%,特别是资产占比70%左右的24家大型银行评级一直优良。高风险银行机构数量从2019年三季度的649家峰值水平,连续六个季度下降至316家,“十四五”期末有望压降至200家以内。法治化市场化理念全面强化,各类市场主体在经历了包商银行破产清算、海航集团等破产重整案例教育后,市场主体依法从业、合规管理、审慎经营成为主流。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日趋完善,推动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