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光大证券]:2021年跟踪期信用债评级调整研究之五:2021年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发债主体评级或展望下调的特征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2021年跟踪期信用债评级调整研究之五:2021年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发债主体评级或展望下调的特征

2022-01-19危玮肖、张旭光大证券足***
2021年跟踪期信用债评级调整研究之五:2021年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发债主体评级或展望下调的特征

与2020年相比,2021年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主体评级或展望被调低的发行人数量同比增长,因而需加强对发行主体信用资质的评估能力,及时跟进宏观经济及政策的相应调整。 导致银行信用评级或展望下调的主要因素 导致2021年银行发债主体发生评级下调的主要因素包括: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持续增长;贷款行业和客户集中度较高;盈利能力下降,利润水平下滑; 非标投资规模较大,风险已逐步暴露;资本充足水平较低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因素相互影响,单独因素并不能成为主体评级或展望下调的决定性原因。 1)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持续增长。投资者需持续关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变动情况、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外部环境因素和银行内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相关程序的设计与执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发生评级或展望下调的银行主体均为中小银行,中小银行由于风险抵补能力较弱,自身处置不良资产能力不足,因此信贷资产质量下滑将更为明显。 2)贷款行业和客户集中度较高。贷款行业和客户集中度较高的中小银行的信贷安全隐患较高,投资者应对此类银行保持审慎态度。另外,应持续关注会影响此类银行贷款集中度的外部因素,谨防外部冲击给银行存量贷款带来的负面影响。 3)盈利能力下降,利润水平下滑。银行盈利能力受息差、贷款规模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影响较大,投资者应持续关注宏观政策的变化、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相关行业重大事项的发生,警惕银行主体盈利能力下降带来的经营压力。 4)非标投资规模较大,风险已逐步暴露。投资者应持续关注银行主体非标投资底层资产的资质,同时对高收益率的投资资产保持警觉态度,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高风险的投资资产受外部环境变动影响较大。 5)资本充足水平较低。投资者应将眼光放至中小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警惕外部环境变差及相关政策收紧给发行主体带来侵蚀利润的风险。 导致非银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或展望下调的主要因素 导致2021年非银金融机构发债主体发生评级或展望下调的主要因素包括:盈利能力走弱,利润下降;股权稳定性不强;股东发生负面事项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因素相互影响,单独因素并不能成为公司评级或展望下调的决定性原因。 1)盈利能力走弱,利润下降。盈利能力及利润水平依然是评判一个公司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投资者应持续关注这两项指标,对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利润水平转负的公司应尤其关注。 2)股权稳定性不强。发生股权质押或冻结的发债主体的股权稳定性相对较低,投资人应对此类公司保持谨慎态度。 3)股东发生负面事件。投资者应持续关注发行人主要股东的经营情况与信用情况,若股东发生负面事件,将同时对发行人产生负面影响。 风险提示 仍需关注其他评级影响因素;疫情的反复、新毒株的蔓延持续可能给经济大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部分主要投向行业的相关政策加速收紧,需警惕相关资产质量。 评级机构作为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区域经济、行业发展、企业运营及管理情况的观察者与评价人,其考核结果对于债券投资者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我们根据评级机构对债券发行主体的评级或展望下调情况,对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发行人的主体评级或展望下调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1、评级或展望下调主体特征 1.1、主体评级或展望下调数量及次数 总体来看,2021年共有28家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发债主体发生了40次评级或展望下调。与2020年同期相比,2021年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发债主体评级或展望下调个数有所增长,增长个数达8家,增幅达40%;评级或展望下调次数与2020年相比也有大幅增长,增长次数为13次。 图表1:2019-2021年评级或展望下调的主体数量及次数 从调整类别来看,2021年发生了评级下调的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发债主体个数达22家,较2020年增长4家;发生了展望下调的发债主体个数达8家,较2020年增长4家。 图表2:2019-2021年评级下调和展望下调的主体数量 从发行主体类别来看,2021年共有14家银行发债主体发生了评级或展望下调。 其中,11家银行发债主体发生了评级下调,3家银行发债主体发生了展望下调。 2021年共有14家非银金融机构发债主体发生了评级或展望下调,11家非银金融发债主体发生了评级下调,5家非银金融发债主体发生了展望下调。其中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华融融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既发生了评级下调,又发生了展望下调。 图表3:2021年银行主体和非银金融主体评级和展望下调数量 1.2、评级或展望下调的区域分布 从区域分布来看,2021年主体评级或展望调低数量较多的省份或直辖市为辽宁省(5家)、北京市(5家)、山西省(4家)和广东省(4家)。而2020年主体评级或展望调低较多的省份或直辖市为山东省(4家)、北京市(4家)、贵州省(4家)和吉林省(3家)。 图表4:评级下调的区域分布 1.3、评级或展望下调的企业属性分布 从评级或展望下调的主体属性来看,2021年主体评级或展望调低的28家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发债主体中,国企13家,占比46.43%,非国企15家,占比53.57%。 图表5:评级或展望下调主体的企业属性分布 1.4、评级或展望下调的银行发行人类别分布 2021年评级或展望下调的14家银行发债主体中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兼而有之,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有4家,农村商业银行有10家。 图表6:评级或展望下调的银行发债主体的类别分布 2、导致银行发债主体评级或展望下调的主要因素 2021年共有14家银行发债主体发生了评级或展望下调,我们将分析发生评级或展望下调的各个发行人的特征,探究其评级下调背后的原因供投资者参考。 导致2021年银行发债主体发生评级下调的主要因素包括: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持续增长;贷款行业和客户集中度较高;盈利能力下降,利润水平下滑; 非标投资规模较大,风险已逐步暴露;资本充足水平较低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因素相互影响,单独因素并不能成为公司评级或展望下调的决定性原因。 图表7:2021年评级或展望下调的银行发债主体情况及原因 2.1、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持续增长 信贷业务是银行最重要的盈利手段之一,信贷资产质量的下滑意味着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而不良贷款对银行利益的损害较大。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较大时将会影响银行的经营运转,从而对银行的偿债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在2021年发生评级或展望下调的银行发债主体中,所有发行人都发生了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持续增长的情况,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三类,此三类原因相互交错影响:宏观原因、地区原因和行业原因。 宏观原因方面,2020年以来,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与蔓延,我国经济一度走弱,造成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困境,违约风险升高。受此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也有所下滑,即使政策在贷款分类和不良容忍度上给予了一定灵活性和弹性处理,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依旧较2019年末有所增长。 图表8: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情况 地区原因方面,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部分经济较弱地区的经济体量与经济增速放缓更为明显。与经济实力强劲地区内的中小企业相比,经济实力较弱地区内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更为不足,受到的冲击更大,偿债能力下滑程度更高。 因此,此类地区内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滑更为明显,更易发生评级或展望下调。 以延边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延边农商行”)为例:依托长白山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业成为延边区域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反复,当地餐饮、旅游、边贸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相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难以及时偿还银行借款,导致延边农商行信贷资产质量承压较大。 行业原因方面,部分行业于2020年及2021年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受“永煤事件”的影响,投资者对煤炭行业的信心下降,煤炭行业融资渠道一时变窄,资金周转不畅,给投向为煤炭行业的银行贷款的质量带来较大下行压力。再例如房地产行业受“恒大事件”冲击较大,购房者信心受挫,部分房地产企业楼盘销售不畅,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贷款投向此类行业较多的银行将受到较大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的风险。 信贷资产质量的下滑和不良贷款规模的上升也将导致商业银行拨备水平的下滑,拨备覆盖率是衡量银行财务是否稳健、风险是否可控的重要指标,因此拨备覆盖率不足将给银行带来重大风险。例如山西平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平遥农商行”)在不良贷款规模显著攀升的影响下,拨备覆盖率低于监管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基于此出具了形成部分保留意见基础的审计报告,这也成为了山西平遥农商行评级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投资者常通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来衡量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情况,但不良贷款率指标具有一定滞后性。因此我们认为,投资者也需持续关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变动情况、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外部环境因素和银行内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相关程序的设计与执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发生评级或展望下调的银行主体均为中小银行,中小银行由于风险抵补能力较弱,自身处置不良资产能力不足,因此信贷资产质量下滑将更为明显。 信息来源于延边农商行评级报告 2.2、贷款行业和客户集中度较高 较高的行业和客户集中度意味着银行对同一业务领域或同一客户的风险敞口过大,会给银行带来信贷风险控制困难并影响银行信贷安全。若银行贷款投向较为集中的行业或客户受到较大冲击,该行业或客户无法及时或全额偿还贷款,将会导致银行经营与资金流转困难的局面,从而给银行带来较大的隐患。 2021年发生评级或展望下调的银行发债主体均为农商行或城商行,农商行和城商行的贷款集中度普遍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其主要原因在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与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关联较高。但由于部分中小银行所在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受当地经济结构限制以及自身信贷业务的影响,较多中小银行的行业和客户集中度较高。例如山西榆次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榆次农商行”)在贷款行业投向方面受当地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特征影响较大,贷款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和制造业。而在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批发零售和制造业均受到较大冲击,直接导致山西榆次农商行不良贷款规模的增长及信贷资产质量的下滑。 因此,我们认为,贷款行业和客户集中度较高的中小银行的信贷安全隐患较高,投资者应对此类银行保持审慎态度。另外,应持续关注会影响此类银行贷款集中度的外部因素,谨防外部冲击给银行存量贷款带来的负面影响。 2.3、盈利能力下降,利润水平下滑 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下降会直接导致银行发债主体偿债能力受损,从而导致评级或展望下调。通过分析发生评级或展望下调的银行发债主体,我们发现此类发行主体盈利能力下降和利润水平下滑的主要原因分为三类:息差收窄、贷款规模收缩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息差收窄方面,2020年以来,LPR的调降在引导银行贷款利率下行,以此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支持实体产业的发展。2020年初至2021年末,1年期LPR已下调3次(于2020年2月20日由4.15%下调至4.05%;于2020年4月20日由4.05%下调至3.85%;于2021年12月20日由3.85%下调至3.80%),5年期以上LPR已下调2次(于2020年2月20日由4.80%下调至4.75%;于2020年4月20日由4.75%下调至4.65%)。 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与2020年之前相比,我国2020年以来(2020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三季度)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水平下滑幅度较大。 基于同样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由2019年第四季度的2.2%下滑至2021年第三季度的2.07%,下滑幅度达0.13个百分点。相较于2020年之前,我国农商行和城商行净息差自2020年以来(2020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三季度)也处于相对低位。 综上所述,银行业息差收窄压力较大,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再叠加信贷资产质量下滑带来的拨备计提压力,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侵蚀,盈利能力仍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