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天风证券]:段成荣:“迁徙中国”形态得到进一步确认-人口会议纪要-十三位人口专家深度解读,人口形势变化是喜是忧?如何应对?20210511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段成荣:“迁徙中国”形态得到进一步确认-人口会议纪要-十三位人口专家深度解读,人口形势变化是喜是忧?如何应对?20210511

2021-05-11天风证券温***
段成荣:“迁徙中国”形态得到进一步确认-人口会议纪要-十三位人口专家深度解读,人口形势变化是喜是忧?如何应对?20210511

中国人民大学段成荣教授提出我国已从“乡土中国”转向“迁徙中国”形态,在七普数据中,全国流动人口总数3.76亿,流动人口占比提高到22.6%,相比2010年2.1亿增加1.55亿,增幅近70%,“迁徙中国”形态得到进一步的确认。段成荣教授认为,我们要充分适应这种形态变化,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人口流动性增强的新趋势,二是要更好地让新趋势、规律发挥作用,三是要积极构建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社会治理体系。并且提出了流动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流动人口在城镇化人口增量中占比高、人口向东部城市、沿海城市集中的趋势未变的预测。“迁徙中国”形态得到进一步确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段成荣核心观点:1.尊重顺应新规律及社会治理:要充分认识到人口流动性增强的新趋势;努力破除妨碍人才和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构建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社会治理体系2.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建设: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建设从静文化到动文化转变3.社会治理碎片化:制度和文化建设应加入家庭视角,从家庭出发更多关注流动人口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推动市民化建设4.三个推测:流动人口流向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贡献城镇化人口增量;人口向东部城市、沿海城市集中的趋势未变,甚至得到强化,应加强东部资源投入关于公报本身的数字,七普数据表示,全国流动人口总数3.76亿,相比2010年2.1亿增加1.55亿,增幅近70%。流动人口比例提高,六普流动人口比例为18%-19%,之后缓慢增长,到2015年回落,七普显示流动人口占比提高到22.6%,表示人口大规模迁移趋势非常明显,流动人口规模在进一步提高。从七普发布的数据中,我认为“迁徙中国”的形态得到进一步的确认。80年前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的概念,乡土中国是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基于农业生产形态和农业文明,形成的人口、劳动力不流动,或者少流动的形态,用费老师的话说,“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过去的几百年、几千年中,我国的人口形态如此,影响制约了我们的文化形态、社会心理形态,甚至包括几千年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基础,但是乡土中国的形态以及由它制约及影响的社会心理文化、制度等等,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飞跃的变化,从一个不流动、低流动的形态,转换为高流动性的社会形态。根据七普的数据,这种形态的变化得到了确认,并可以预测将持续下去。从“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的转变,对我们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别是中国的人口结构、人口的空间布局形态、空间运动规律,是一个深刻的本质性的变化。我们今天都喜欢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的转变就是人口方面非常重要的转变。前面老师提到的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已经在过去四十年发生重大变化,从高高高、高高低到低低低的再生产类型的转化,同时发生的,也是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迁徙形态的变化。而迁徙形态的变化对我们有方方面面的影响,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顺应、适应这种变化。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准确识别、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要求,我们在这几个方面要做好准备 工作。近十年来,我国已经做了一些很好的安排,包括户籍改革、新城镇化规划,但面对如此深刻的变化,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努力。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人口流动性增强的新趋势。只有承认新的规律,才不会想要改变已有的趋势,比如我想让它流动它就流动,想它想东边就向东边,想向西边就向西边。既然是规律,那么即使采取很多措施也难以扭转。所以要认识新趋势、新规律,尊重新规律,把对新趋势的认识作为制度安排、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基础。二是为了更好地让新趋势、规律发挥作用,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所说,要努力破除妨碍人才和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为人口、劳动力、人才的流动提供政策支持、政策保证,保证每个劳动力都能够通过辛勤劳动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十九大的其中之意和明确的制度安排。三是要积极构建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社会治理体系。五中全会说我们要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要平等地参与和发展,我们要把整个社会、人口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碎片化地区分对待,这也是我们在看待3.7亿流动人口时需要做的。四是乡土中国的形态已经制约了几千年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建设,我把这种文化称为“静文化”,我们习惯了这种静文化,所谓“在家千日好,在外一日难”“父母在,不远游”。但现代化、工业化,人口、劳动力、人才要动起来,一方面制度要去适应它,要有助于流动,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和社会心理建设要适应这种变化,从静文化向动文化建设来努力。五是社会治理的碎片化,这体现在流动者和其家庭,甚至和核心家庭成员之间可能分隔两地、三地甚至四地,而家庭是社会发展基本的单元,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好,每个成员才能好,整个社会才能好。但现存的公共政策在家庭层面有所欠缺,更多地关注劳动力个人,而比较少关注劳动力身后地家庭成员和家庭体系,所以以后在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时,应该加入家庭视角,从家庭出发更多关注流动人口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推动市民化建设。第二个数据是不绝对精准的,其中有三个推测。第一个推测,四十年来,流动人口基本上是从各个地方流动到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用流动人口除以城镇人口总数,流动人口已经占全国城镇人口总量的41.6%。各个城市流动人口的比例不尽相同,但一部分沿海大中城市的流动人口比例可能更高,2014年新兴城镇化纲要出来以后,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这些城市的需求更高。因此大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大中城市,在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要做好心理上、政策上和相关资源投放上的准备。第二个推测,流动人口增量为1.5亿,在城镇人口增量2.364亿当中,其占到三分之二。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趋势变化过程基本完成,我国已经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阶段。在这之后,人口变动的格局,特别是区域人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我认为下一步这个趋势会更清晰。从这个方面说,我们要更加重视人口流动。第三个推测,各个地区的人口的占比变化,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而东部地区人口占比在过去十年中上升2.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流动人口、增量流动人口源源不断流向东部,在过去五年到十年,我们的愿望、政策导向和研究都表示,人口在向中部转移,但七普的数据表示,人口向东部城市、沿海城市集中的趋势未变,甚至得到强化,因此我们在流动人口相关的服务安排要一如 既往且更加努力地向东部地区、东部沿海城市倾斜、加大投入。-天风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