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天风证券]:童玉芬: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动-人口会议纪要-十三位人口专家深度解读,人口形势变化是喜是忧?如何应对?20210511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童玉芬: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动-人口会议纪要-十三位人口专家深度解读,人口形势变化是喜是忧?如何应对?20210511

2021-05-11天风证券最***
童玉芬: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动-人口会议纪要-十三位人口专家深度解读,人口形势变化是喜是忧?如何应对?2021051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童玉芬教授基于七普数据中出现的我国劳动力人口下降的事实,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人口近年来的变化特点及其可能影响,一是劳动力人口规模和比重持续下降,但劳动力人口的供给规模依然比较庞大,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三是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但距发展对劳动力素质需求依然有差距,四是劳动力人口继续向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未变。应对策略方面,童玉芬教授认为应当将政策重点放在劳动力需求的调整,应当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减缓结构性失业和短缺现象,以及应当进一步优化劳动力的空间结构,减少地区性劳动力供需失衡。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童玉芬核心观点:1.就业压力与结构性供给不足: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将缓解,某些地区、行业结构性劳动力供给存在风险2.劳动力素质供需仍有差距: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对劳动力的要求日新月异,劳动力素质离需求还有差距3.劳动人口集聚:劳动力人口继续向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未变4.劳动力需求:应通过调整劳动力需求来防止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绝对短缺一、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几个变化特点1、劳动力人口规模和比重持续下降,但劳动力人口的供给规模依然比较庞大。按照国际口径,劳动力人口为15-64岁。2019年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9.89亿,2020年七普数据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6776亿人,虽然比上年有所减少,但总规模依然十分庞大,我国就业压力也会持续存在。(1)劳动力人口的规模达到2013年的10.06亿峰值后,开始逐年减少,2019年降到9.89亿,2020年七普数据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6776亿人,劳动年龄人口较上一年继续有所减少。平均每年减少283万(截止2019年)。(2)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于规模下降,并继续保持下降趋势。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74.5%开始逐年下降,到2019年降为70.6%,平均每年下降0.43个百分点。2020年七普显示该比重进一步降到68.55%。首次跌破了70%。以上情况说明,我国劳动力人口规模依然庞大,但是潜在供给规模在逐年减少,一方面预示着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缓解,另一方面可能也会预示着加剧一些地区、行业等出现的结构性劳动力供给不足,甚至出现劳动力短缺的威胁。2、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近十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45-64岁组老年劳动力组人口的比重则持续上升从2011年的33.74%一路增加到2019年的41.35%,十年上升了7.61个百分 点,说明我国劳动力持续老化。七普在这方面的数据不太详细,后面我们将继续研究,但劳动人口老化的趋势将继续。3、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但距发展对劳动力素质需求依然有差距。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2020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2.67%。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尽管如此,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对劳动力的要求日新月异,因此劳动力素质离需求还有差距。4、劳动力人口继续向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未变七普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与2010年相比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5.83%,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7.12%,上升0.22个百分点。从历年情况以及上一年的对比看,东部地区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如东部人口占比39.93%,比2019年的38.58%继续上升一个1.3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近十年总体波动下降,2019年下降到26.53%,2020年进—步下降到25.83%,呈现继续下降趋势。按照城市规模分类,超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的人口增长有所减缓,但特大城市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9.79%持续增加到2018年的14.36%(缺少最近两年数据)总体看,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总趋势未发生变化。二、人口变化对劳动力市场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上述劳动力供给形势,在减轻就业压力的同时,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隐患。同时可能导致老年抚养负担的加剧:养老金支付、照料等。还因为劳动力技能知识等的老化可能带来结构性的失业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1、主要应通过调整劳动力需求来防止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绝对短缺。劳动力是否短缺不仅取决于劳动力的供给,还取决于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劳动参与率的情况。但是根据统计数据计算,我国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需求量也都在下降。我国总的就业弹性从2014年开始下降,2018年呈现负值,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GDP,就业的增加是负的,第一、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均为负,第三产业是唯一吸纳劳动力的产业,但是就业弹性也在下降,这说明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根据我们的相关研究,生育政策放开对劳动力供给的补充作用有限,而且是时间滞后的。从今后看,一方面劳动力供给会继续减少,另一方面就业需求也会继续下降。由于二者同方向减少,因此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力短缺。为了防止劳动力供给下降所发生的的劳动短缺出现,鉴于生育政策对劳动力补给作用滞后且有限,今后应当将政策重点放在劳动力需求的调整上,以劳动力供给为导向调整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通过提升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和进步,尤其通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技术和资本替代弥补可能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2、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减缓结构性失业和短缺现象结构性失业始终存在,今后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继续老化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加快,将可能加剧人们因为知识技能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失衡,使行业、区域等的结构性失业与局部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以及二者并存现象更加凸显。因此,需要通过人力在政策,加强劳动者素质尤其是劳动者技能培训和知识转换,减少结构性失业与局部的劳动力短缺现象。3、进一步优化劳动力的空间结构,减少地区性劳动力供需失衡。-天风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