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天风证券]:天风电话会议纪要:电新&汽车:资深专家和电池企业高管解读新能源汽车新补贴政策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天风电话会议纪要:电新&汽车:资深专家和电池企业高管解读新能源汽车新补贴政策

2017-01-03天风证券持***
天风电话会议纪要:电新&汽车:资深专家和电池企业高管解读新能源汽车新补贴政策

会议实录【天风电新首席 杨藻】对比去年11月份的网传补贴调整政策方面,变动并不大。对比原有补贴政策最大的改变是全面引入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要求。1、乘用车部分纯电动乘用车按照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进行分档补贴,90~120wh/kg补贴对比16年标准下降约20%,120wh/kg以上对比16年标准下降约10%。插电混乘用车补贴对比16年标准降20%。这里体现了两大引导方向:纯电驱动和高能量密度。根据我们对主流乘用车型的统计,大部分电池系统目前难以满足120wh/kg的要求。其中三元电池的优秀水平能做到110以上,而磷酸铁锂大多数在90左右(除了应用磷酸铁锰锂大电池的e6)。但是现在主流三元电芯用的还是532,在换用622后单体能量密度可以提升20-30wh/kg,有望突破120wh/kg的标准。因此新补贴政策的实施有望大幅提升高镍三元的需求。2、纯电动客车部分纯电动客车改为按照电池能量密度进行补贴,分为85Wh/kg-95Wh/kg、95Wh/kg-115Wh/kg和115Wh/kg以上三档。中间档补贴为1800元/度电,上下两档按照1.2倍和0.8倍计算。也就是说高档补贴能高出低档补贴的50%,这个对于三元电池的应用有着极强的引导性。3、专用车部分货车和专用车补贴实行分段制。30度以下补贴1500元/kwh,30-50度补贴1200,50度以上部分补贴1000元,单车国补上限15万元。值的注意的是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要求由网传版的80Wh/kg提高到90Wh/kg,进一步提升对于电池系统的要求。推荐主线我们认为三元电池是整个补贴方案的最大受益者,能量密度要求的提升也将拉开厂商档次划分,使得技术实力更强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建议大家关注三元电池材料链的当升科技、双杰电气,三元电芯链的澳洋顺昌、亿纬锂能、国轩高科,以及pack链的东方精工等。【天风汽车首席 崔琰】利好龙头!利好电动物流车!12月30日,四部委正式下发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自2017年1月1日开始执行。内容基本在预期之内,时间上在16年最后一个工作日落地,17年正式进入理性健康发展,好于预期。整体上较2016年以及2017年旧版正式标准滑坡,但已在预期内,同时与11月22日网传版差别不大,且2018年较2017年不滑坡。其中:1)乘用车标准,相对稳定,19-20年的补贴标准较旧正式版(2017)略有提高(1-2千元/辆)(大多集中在电池系统质量能量密度90-120Wh/kg); 2)客车标准,较旧正式版(2017)下调(以8-10m车型为例,补贴降幅10-17万元/辆),但上限较11/22网传版从23万元上修至30万元;3)专用车/货车标准,与旧正式版(2017)差别不大,以主流厢式运输车30~50kWh的电量为例,新补贴标准较原本2017年标准“增加0.18万~减少0.30万元”的国补/辆,实际较丰沃。新补贴政策1月1日开始执行,1-5批目录车型如满足新政策的技术要求仍可享受新补贴标准。要拿到补贴,一方面该车型要在推广目录上,另一方面该车型须满足补贴政策给出的技术要求。因此在第6批目录出来之前,1-5批目录中满足新补贴标准的车型可享受新补贴。预计第6批目录1季度会尽快出台,出台前各车企会加大力度去旧车型库存。补贴的下滑预计将更多由上游来承担,未来整车厂在产业链上仍最具话语权,由之前的由供给定需求改变为由需求定供给。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难度短时间内仍在终端,不在上游供给,因此车厂在选择供应商时仍然掌握更大话语权。同时新补贴标准带来参数变化,整车厂需要尽快进行资源调配以满足新标准,此时龙头企业具备更强的调配能力,更能抢先抢多进入新目录,率先实现新标准下的全线供给,抢占市场份额;此外准入和补贴标准趋严,依旧是利好龙头。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内容基本处于预期之内,时间上超市场预期,靴子落地本身就是利好。补贴下滑、电池降价等利空因素已经反应了半年时间,新能源汽车板块处于底部区间。这一位置我们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看好物流车、乘用车龙头企业与上下游相关。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退坡在预期内,出台时点和18年不退坡超预期。子版块中,物流车弹性最大,由于2016年订单积压2017年将放量,1季度销量可能超预期,年销量预计10万辆以上,增速超过100%。乘用车中长期看好逻辑不变,新产品周期有望在1H17逐步开启。客车将迎来新一轮产品结构切换,预计2Q17陆续调整结束。补贴门槛提高将使产业链话语权进一步向整车环节集中,龙头车企有更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和向供应商的压价能力。建议关注物流车【新海宜+东风汽车】、乘用车【江淮汽车+金马股份】。【真理研究首席分析师 墨柯】政策整体比较稳健,超出预期明年可以放心生产。政策提到2016-2020年底主体保持稳定,中间还会做出适当调整,涉及门槛、标准等。2017年适当微调。此前,我们对于补贴政策的走向的预测是:1)补贴强度整体不减弱,地方补贴逐步减弱甚至取消,中央明确要求地补不能超过50%,明年还可能降低。2)提高使用效率。目的主要淘汰弱小玩家,逼迫大企业改进实力。3)补贴方式多样化等。主管部门思路是,尽量采取温和、市场化的措施洗牌,逐步清理出去弱小企业,保持产业健康发展。补贴总额度有较大幅度下降中央补贴下降20%,原来大部分是国补和地补1:1,总额度下降40%左右。现在电池成本略微上升。以微型车举例,2015年两级政府补贴基本覆盖整车成本,2016年是覆盖电池成本,今年肯定覆盖不了。以补贴为目标的车企会承受不了,慢慢退出市场。中央补贴主要是基本覆盖车企的电芯采购成本,而不是电 池厂的电芯生产成本,后者差不多1.3元/wh,去年是1.2元/wh,采购成本是1.6元/wh,电池组是2元/wh以上。覆盖电芯成本还是有一定难度。龙头企业得到的补贴可以覆盖电芯成本,对于弱小玩家和投机分子不利。引导市场更加规范发展专用车方面超出了预期,15年时提出提高要求,后来总体要求不算高,现在是达到3万公里。过去的市场情况是,车企采用租赁等商业模式,从而获得补贴。现在政策要求提到3万公里,如果城市上下班,一天不超过100公里,则需要一年。快递公司的通行需求很强。物流车和传统车比较,单辆车角度,电动车已经具备经济效应,但是实际上2、3辆电动物流车甚至更多才能取代一辆传统车,所以整体不具备经济效应。新出政策有效遏制左手倒右手的销售方式,还要结合新能专用车的发展情况,后续不排除有微调。能量密度方面,鼓励大家使用三元电池目前来看,主要使用111型材料,18650圆柱多用523型材料。纯电动车如果电池组能量密度要超过120wh/kg,这两种电池材料都比较难达到这么高的能量密度。523、622达到的可能性大一点。现在出现哄抢622圆柱体,但有可能导致安全问题,从而导致后续可能有政策反复,大家还要做好一定心理准备。根据对现有车型的了解,乘用车基本还没有超过120 wh/kg,电动客车超过115 wh/kg,似乎也没有。最低要求,85和90,确实也有车型达不到,将被清洗掉。高能量密度不是谁都能开发出,对行业也会洗牌。微型车也超预期主管部门今年还会继续提升技术要求,大致一个发展状态是,高端微型车,留在新能源汽车目录里面,还要支持其发展。中低端有可能放在低速电动汽车里面,可能会有这样的分流。而电动客车要求会越来越高。【天鹏电源总经理 陈总】站在电池企业角度看新政调整天鹏做了10年三元电池。这次整体的调整,体现政策端花了很多心思。能量密度的调整是最强烈的信号。2016年初,由于客车不允许用三元,业界对于三元有非常大的争议,其实国际上已经没有争论。当时政策的鼓励下,磷酸铁锂厂家大多数进行扩产,做后续发展规划,部分上游企业投入很大材料制备项目,现在看风险很大。等到产能出来和产业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11月网传版出来后,原先以磷酸铁锂为主的企业立刻停止生产,停止后续订单。因为很多电池厂PACK低于85wh/kg。所以客车厂后续用什么电池?很快又出了新政策,差不多是三元解禁,只要过了热失控和热扩散检测,就允许用在客车上。能量密度越高,在安全性上越有劣势圆柱电池不安全?在这里要做澄清,大多数产能,包括方形,是磷酸铁锂,局部少量的三元也是以111为主,整个能量密度较低,安全性比较高。圆柱电池比较早进入523以上、8以上的技术储备,镍含量越高,活性越高,安全难把握。我的判断是,能做高镍产品是分水岭。高镍对现在行业的调整非常大,对于电池厂和材料厂来说,是进入新时代。三元在5以下,生产环境、粉尘环境的要求较低,大多数公司能够达到大批量生产。但是到了高镍,目前批量生产6 以上的高镍材料,正极厂家只有1-2家。要考虑国内外材料并进的选择,因为有可能产品研发出,上游供应跟不上,国内在大规模生产的可靠性、稳定性不能支持。对于国内电池厂家,这两年会有大的挑战首先,磷酸铁锂如何过度?三元和磷酸铁锂在设计系统、控制都不同。车厂也有困境,特别客车厂,原先是磷酸铁锂,安全性,同行交流过,十几ah、5以上的材料,安全性很难做的好。政策方向是对的,但是现实的困难也存在。中等能量密度的电芯是车厂的选择。高镍批量生产,不仅是电池厂面临完全不同的挑战,整车也是。我们在投天鹏新厂,湿度控制在1.5%以下。生产过程如果湿度高,高镍产线会发生副反应,性能会破坏。这么高的要求,即使是有很多年电池厂经验,但如果不具备技术经验,也很难做到好的产品。低端电池厂几乎不可能做5以上材料的产品。政策就是要强制很多公司做彻底的更新换代、升级。通过和日本厂商的沟通,国际差不多3-4家能做高镍,三星、LG、松下。国内大电池批量生产高镍,可以说没有一家。所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有一定经验的公司,跨过硬件和软件的坎儿,行业会形成很高壁垒的竞争格局。而对于刚刚进入的公司,个人觉得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未来竞争格局,高镍材料大批量生产是分水岭。乘用车,很难提高成组的能量密度,A00的电量不大,因此电池箱结构和BMS等重量占比更大。不希望走太低端路线,否则与低速车界限模糊不清。客车上,控制一定电量,主要考虑PACK能力、电池本身性能。非个人用户3万公里,是对整个行业的挑战,过去的关联企业租赁,很多都是僵尸车,电池好坏,在16年上半年以前很多车厂不关注,因为补贴已经cover,不管跑不跑,已经不亏了。相比方形、软包的价格,三元圆柱会低一些,整包在1600-1800元/kwh之间。车厂目前很纠结,在向电池厂压价,虽然需求端话语权很强,但可能不会如愿。现在要求整车数据上传,如果出现安全事故,无法隐瞒。怎样安全、能量密度又高,车厂也是两难的状态,产能很大,品质不高的企业,这一轮的过滤中,要提高车厂的眼光,具备一定的鉴别和测试能力。一部分车厂对于电池,有非常系统的测试,懂行的团队,比如北汽新能源,给我们一大堆测试要求,也有自己的鉴别工具。以前是整车厂希望电池厂出整套方案,装上电池包就可以,但这种模式很难持续,出现一致性不高等问题。物流车更加如此,如果质量不高,运行成本只会高于传统车。整体看,既是利好,也是挑战,怎样发挥我们的行业积累,推出更好的产品,是要考虑的问题。未来具备高镍的电池厂不会超过3-5家。投入档次会非常高,硬件条件特别重要。【Q&A】Q1:未来1、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格局演变是怎样的?哪个环节最有可能胜出?A:格局看车厂能否找到行之有效的路线。由于3万km的要求,由于垫资的问题,会对不同的车厂造成不同的挑战。大家会一起找方向调整,对于少数比较有准备的车厂会有利好,其它定位不清晰/搞关联交易运营的车厂不知道做什么样的车型。未来电池厂可能会和车厂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还是看好高镍材料方面有国际合作、投资能力、管理能力的公司。目前看规模为时尚早(现在是磷酸铁锂为主),建议锁定高镍、投资和管理实力较强的厂商。 新能源车2017年预计增长25%左右,差不多就是主管部门订下的发展目标,政府可能会有其它政策工具来控制发展速度。2020年电池厂可能是2-3家为主,4-5家外围。从对专家和官员的交流来看,8GWh一定会推出,未来甚至可能做到20GWh。电池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