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太平洋]:太平洋:计算机电话会议纪要-专家深度解读工业互联网行业进展和格局态势20180226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会议纪要/报告详情/

太平洋:计算机电话会议纪要-专家深度解读工业互联网行业进展和格局态势20180226

2018-02-28太平洋缠***
太平洋:计算机电话会议纪要-专家深度解读工业互联网行业进展和格局态势20180226

要点及投资建议:1、产业大规模的上量短期需要有力的政策红利,现阶段主要依靠工业厂商由需求带动的自主性投入,以及产品厂商已销售为目标主导的推动。2、在基础层,国内已经和国际水平相当,以国内阿里、腾讯、华为为主的云计算厂商,基础设施的建设会拉动,比如:服务器、存储、路由、交换机等一系列设备采购。3、paas层以工业企业自主升级为主,典型如海尔、三一重工这类公司已经开始有进展。4、在应用层的受益厂商将是已有客户基础的、传统软件产品已经实现渗透,在客户不断升级的需求下,打磨完善自身产品取得突破。5、国家层面更想联合推进,包括物联网、5G的整体性。6、这是一个有大趋势并且确实能够落地的方向,长期值得看好,短期更贴近主题的投资策略,只要有预期就不用太担心。7、A股计算机是两端受益,服务器等厂商能够看到量,saas侧有客户基础和案例落地更好,订单出现时就可动手。专家交流内容如下:2017年1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第一份文件,《深化互联网+信息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昨天大家也可以看到第二份文件,是把各个部委相关的领导也纳入了专项工作组中来,证明国家在工业互联网方面这两年确实有了很多政策上的投入,工业互联网主要的国家负责的机构就是工建部下的信息化融合司,还有个下属单位叫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他们在提出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后就迅速成立了一个联盟,叫做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产业联盟在国外其实已经有了一些对标的机构,比如美国的IIC。接下来跟大家介绍下这两年工业互联网有哪些工作在不断地推进:第一是我们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它的发起单位虽然是中国信通院,但主导还是些比较有名的公司,如华为、阿里、海尔、三一重工等等,这是个比较线化的联盟,企业可以在这个联盟当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寻找合作伙伴,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平台产品、信息化产品等等的推广。所以从组织形式上看,这件事会比之前的物联网形成的一些组织、联盟和协会要更加容易落地一些。而且工业互联网面对的行业是非常精确准确的,不会像之前的物联网一样很宽泛,也为他未来的推广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现在工业互联网大概有四个定位:第一个是在传统的工业的平台上进行一个携带升级,上云;第二个是我们在未来新的工业体系当中会有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不仅仅是面对那些制造业、企业本身的工作人员,也会把许多的消费者或者说工作伙伴纳入到产品的设计、运营以及协作上来;再一个就是工业互联网会给制造企业提供一个全新的优势,可以把更多的资源聚集和共享起来,个人认为现在工业互联网现在所处的还是底层建设机构建设当中的一个最开始的位置,在这个位置很重要的就是需要国家的政策的红利支持。这一年中可以说联盟发展的非常快,截止到今年2月份,已经有500家企业加入联盟,其中大概有35%的工业企业和制造型企业,还有35%的信息通讯企业,剩下 还有互联网安全方面以及科研机构,联盟成员聚集的非常快,联盟的会议和交流非常频繁。工业互联网联盟现在有个比较全新的概念,对于项目的标的有个TESTBED,测试床的概念就是在联盟里发起一些相关项目的推进,可以在联盟里寻找合作伙伴,处于不同层级的企业可以加入进来,判定一个企业他的实力是否足够强大,他的案例是否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我们就可以去看他在这个联盟里做的测试床情况怎么样。当然,如果说其中有些中国的企业在美国的IIC里也做了相关的测试床,和国外的很多企业产生了合作,那应该说这个企业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中已经占有一个先机而且比较有说服力。标的方面,近十年来,互联网产业红红火火,实际上他的标准出现的非常慢,这跟我们国家的标准的主管机关的体制是有关。我们国家标准主要是由国家质检总局下的标准委做审析,不同的标准委员会会落在不同的单位,大部分会落在科研单位手里,所以说很多单位部委他们在这个行业中如果有一些利益冲突,那在标准制定方面就会凸显的比较明显,也会造成现在互联网标准推进的速度很慢。工业互联网标准这块可能摆脱了互联网体制的影响,所以说现在这个阶段不管是标准还是平台,可能都处建设的过程中,更多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政策的红利和支持。Q&A1、工业互联网在现状体系下是分哪几个层次?每次层次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每次层次国内和国外有些什么公司?各个层级国内外的差距?答:在这里借用工业互联网国家相关领导的相关定位:第一句是数据采集是基础;第二句是工业化是核心;第三句是工业APP是关键。从这句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现有层级,可以大概划为三类:一类就是一些底层信息技术企业,比如腾讯华为阿里云等主导的基础设施APP层的建设,这个层级不用多说,应该是国际先进水平了;第二个层级是中间层,主要是由工业企业主导建设的,在国内很多企业包括三一重工、海尔、航天科工他们都是本身是有一些工厂的,所以说他们就很容易在自己制造的流水线上相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开发阶段做一个测试,那么在这个层级国外也有一些像通用、西门子等都是在这一个层级进行APP开发,这个层级上面航天科工、三一重工所做的平台从时间点上来讲是比国外的企业启动上大概晚了一年多的时间,现在所产生的效果进入技术指标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判,但在用户量上已经非常大的了;第三个层级就是在最上层的工业APP上,或者说一些由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和计算机企业所参与开发的,其中包括浪潮。我刚才讲的是把他们安在一个层次里带来的一个实力的划分。在另外一种划分中,分成平台企业、大数据企业、网络安全企业还有标识显示企业,变位计算企业,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中我们可以通过他们不同的公共组,去判定企业的实力排序。比如网络安全组中,360在这个组中的地位。所以说这也是另外一种不同于层级的划分,并通过专业的领域还可以进行划分。2、APP是我们行业应用类的公司能够进入最深的一个层次,那这个层次我们和国外发展阶段上差距到底是有多大?在这个层次如果想看到大量的公司做出一些产品来,挑战最大的一个点在哪儿?答:现在挑战比较大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没有达到相关的技术水平,现在国内大概有上百个可以勉强算入国内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案例,案例比较分散,各 个行业的都有,所以如果想在某个领域做一个很通用的一种APP,可能还需要等待基础设施的建设、网络、平台安全这三方面的建设。3、在工业互联网现在的一个体系下,在投入建设的过程中,从产业链的结构来看,应该从哪几个产业链,从哪一块开始不停地传导,比如第一步基础设施由BAT或者华为这些产生提供,他会采购一些服务器,包括路由器,那么在下一步能够做哪些事情呢?能不能按照产业结构传导关系来做一个分析?答:现在国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提出了“三二三”的行动,“三二三”指的是三大体系、两类应用和三个支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基础的三大体系:网络的体系、平台的体系和安全的体系。在网络的系统中,如果我们想实现工业互联网数据的采集和互通的话,可能利用现有的基站的3G数据的技术是比较落伍的了,5G的技术可能也不会更多的运用到对于数据的价值,资辈要求比较高的地方。第二是平台这,如果要实现工业企业内部的管理,每个原材料原配件甚至每个物件的标识不是很重要,只需要内部能懂。但一旦要把这个企业放在开放性的供应链上面,那对于每一个物体,我们都需要给它一个在全网唯一的一个标识。这个标识需要采用统一的标识体系。第三是安全,以前的企业做自己的工业制造的过程中,物料信息、订单信息,都是自己掌握的,现在把它放到一个开放性的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安全体系设置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平台打造好之后,如何让这些企业上云。现在国家提出的口号是推动百万企业上云,但实际上在制造企业当中,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所以说率先能嵌入进去的企业可能还是之前比较大型的企业,包括已经在产业联盟里有所作为的企业。最后一步就是要把整个产业形成一个生态,最好能把它国际化,把我们的产品推出去。4、腾讯阿里的新零售建设过程中,会导致一个产业甚至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升级,这个过程中原有的那些企业云,会有一个怎样的对应?阿里腾讯会不会选择一些企业来合作做企业云包括互联网业务?答:会的。暂时在整个产业过程中,腾讯还是更慢一些,阿里积极行动。企业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嵌入进去:第一他们都会用Saas的IT技术搭建平台的技术架构,这是这些平台企业共同共性的一个选择,包括IBM、西门子都是这样的架构;第二会采用并购合作的方式丰富平台功能。那么设备连接方面阿里和腾讯如果想更进一步,并购和合作的方式是很容易实现的;还有是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现场数据采集,因为工业互联网数据的采集更多的是来源于我们实际的制造型企业,在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所接入的数据量上,腾讯和阿里云的用户量暂时还没能跟一些老牌制造企业有同等的比较。5、能不能分享一下工业互联网还在标准制定的阶段,就是未来3到5年市场规模的情况?答:这是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标准方面,一个是市场规模方面。标准方面,工业互联网去年启动,相关的联盟工作组启动的标准我们也是积极参与其中,现在我们:第一个国家标准;然后是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国家标准主管单位是国标委,到目前为止工业互联网,国标委并没有设立相应的PC标准组织提任何的国家标准,所以我们现在发布,包括做出来的一些标准都是借助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旗下的行业标准,以它的团体委员会去发布的。现在主要是发布了这么几项:通用技术要求,还有一些评估评测的要求,这月底下月初 也会继续发布几个标准,包括这个平台的安全接入,平台的服务接口,包括安全防护等等要求。做标准要把枝干搭好,然后找出哪一个枝干最优先要制定的。因为做标准的人力物力也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解决当前这个行业和平台的迫切要求。第二是对市场前景的研判,在我看来,近两三年内,可能会跟之前的物联网的发展会比较像,就是说通过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家科技部等等会批一些1000万到3000万的相关项目,由一些企业和科研单位承担基础平台项目建设,完成之后,省市级地方政府会引入平台落地,再进行资金注入,比方说之前的物联网有一些标识平台和标准检测平台,发改委和工信部批2000万的量级,地方政府1.4亿到2亿的配套资金引入进来,在这短期内比较看好的就是政策红利对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的刺激,现在这些企业都积极勇于在这联盟发声的原因是联盟和工信部关系密切,联盟里的话语权也就基本决定未来他们从政府能获得红利的数量保证大小。6、前段时间上海一公司和中国电信的合作,给企业提供工业大数据,也包括工业互联网这个服务这种合作的模式、这种方式,以后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会成为主要的模式吗?答:在过去的这半年内这个案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合作的模式也是五花八门,像中国电信,主要基于中国电信的GPS平台,也是以生产线的采集和设备接口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帮助企业打通生产到企业运营的一个流程。其实,中国电信和移动、联通这三大运营商,个人更看好的是他们在网络层基础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他们现在大规模的去铺开NB-IoT广域网的建设。这个网其实对于工业互联网来说会非常重要,工业互联网当中,其中会用到一些网络链接方式,其中包括NB-IoT、包括5G等等很多,但是NB-IoT这个技术对三大运营商来说,可能是未来资费最低、最难满足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需求的一个网络,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搭好了这条网络以后,企业的数据可以通过他们的这个网络进行上报,通过他们的这个平台跳转,也就是说他们三大运营商在数据获取方面会取得比较优先、比较高的地位。未来我觉得在工业互联网的案例的合作模式可能会更多基于不同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层级,深层他们强强组合,如果说只是一家企业和一家客户去做一个案例,其实它的推广力并不是很大,这就说为什么我觉得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架构有点舶来品,我很看好他们的架构,他的联盟里可以企业和企业实现自制产业项目的分工措施,为他们以后给他们的客户提供打包服务打下基础,我会更关注在联盟中提供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7、除了阿里、华为、腾讯他这些互联网企业,有没有传统的一些比较大的工业单位这种来参加联盟里面,起到的作用?答:有的,联盟现在有500家会员,其中有35%的企业是信息通讯类企业,还有35%的企业是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