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嘉世咨询]:2025充电桩行业简析报告 - 发现报告

2025充电桩行业简析报告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2025充电桩行业简析报告

01.充电桩的定义与分类 充电桩,也称为电动车充电站或电动汽车供电设备,是一种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装置,使电动汽车能够存储足够的电量以支持其运行。充电桩可以根据其充电方式、安装位置、充电接口、安装方式、充电速度五个维度进行分类。 充电桩的分类 充电方式 充电接口 安装地点 安装方式 充电速度 •直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是能将电网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直接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充电速度快•交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是把电网交流电提供给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再由车载充电机转换为直流电为电池充电,充电速度相对较慢•交直流一体充电桩:交直流一体充电桩是一种既能够为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慢充服务,又能提供直流电快充服务的多功能充电设备 •落地式充电桩:安装在地面上、独立式的充电设备•挂壁式充电桩:固定在墙壁上的充电设备 •快充充电桩:充电功率高,充电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为电动汽车快速补充大量电量的充电桩•慢充充电桩:充电功率较低,充电时间长的充电桩 •一桩一充充电桩:一个充电桩配备一个充电接口,一次只能为一辆电动汽车充电•一桩多充充电桩:一个充电桩有多个充电接口,可以同时为多辆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公用充电桩:由企业等运营、安装在公共区域面向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设施•私人充电桩:个人为满足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而安装在私人场所(如自家车位)的充电设备 02.充电桩构成:控制板和充电接口是充电桩核心环节 •充电桩主要由电源、控制板、充电接口、保护屏障、外壳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控制板和充电接口是充电桩的核心环节。•电源:充电桩需要接入电源以提供电力。电源可以来自电网,也可以是太阳能板等绿色能源设备。•控制板:控制板是充电桩的核心部分,它可以实现对充电桩的控制和监控。包括电量计算、自动停止功能、充电速度控制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是指充电桩与电动车连接的接头,它们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电力传输。充电接口有直流快充和交流慢充两种。•保护屏障:保护屏障是一种物理安全设备,可以保护充电桩和充电设备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恶劣天气和潮湿。•外壳:外壳是充电桩的外部包装,可以保护充电桩内部的设备免受外部环境的损害,同时也起到美化装饰作用。 充电桩结构示意图 防雷开关 03.政策端:持续加速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政策端:各地充电桩规划饱满,规划更加注重高效运营、支持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车协同发展。 •2023年,中央层面多次强调充电桩建设重要性,并将“充电桩下乡”作为“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前置条件。 •2024年,两网、三桶油等招标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家层面充电桩支持政策有望延续。 •自2022年至2024年,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加速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旨在优化充电网络布局、增强电网调峰储能能力、推动车网互动技术应用及市场化机制建立。重点包括提升充电保障能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广智能有序充电与双向充放电模式,并鼓励创新示范项目,以实现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全面发展。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04.充电桩数量:增速与电动车增速基本匹配,但仍有发展空间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目标,2025年车桩比应达到2:1,2030年达到1:1,充电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速度基本匹配,根据产业愿景,在2030年实现1:1的车桩比,中国充电桩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充电桩总数量: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到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1%。 •公共充电桩数量: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公共充电桩总数为357.9万台,同比增长31.29%。•私人充电桩数量:截至2024年12月,全国私人充电桩数量为923.85万台,同比增长57.38%。•新增充电桩数量:2024年全年新增充电基础设施422.1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新增85.3万台,私人随车配建充电桩新增336.8万台。 05.充电桩产业链:充电桩的发展需要上中下游协同发展 •上游:充电桩产业的源头,汇聚了众多部件制造商,他们精心打造标准化的电气元件,诸如充电模块、电机、芯片、接触器、断路器,以及外壳、插头插座、线缆材料等。这些精密组件,犹如充电桩的基石,奠定了其功能与性能的坚实基础。•中游:此环节聚焦于充电桩的集成制造与运营,涵盖设计与搭建,直至日常运维,提供全方位的充电服务方案。作为产业链的心脏,它不仅承载着巨额的前期投资,更直接对接下游消费者,于满足需求与提升体验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下游:新能源乘用车企与其他应用市场下游企业构成了产业链的末端。随着行业演进,硬件制造商亦涉足建桩运营,致使产业链上下游界限趋于模糊。此融合趋势,不仅促进了新能源车企与充电运营商的携手合作,更共同驱动了行业的迅猛发展与技术的持续革新。 充电桩产业链示意图 06.竞争格局:格局分散,盈利能力比较弱 •从市占率的角度来说,截止到2024年,特来电(特锐德子公司)充电桩运营量最多,达66.7万台,市场份额19.3%。星星充电、云快充排名第二和第三,充电桩运营量分别为60.8万台、57.6万台,市场份额分别为17.6%、16.6%。小桔充电、国家电网、蔚景云、南方电网、深圳车电网、汇充电、依威能源进入前十,充电桩运营量依次排名第4-10名。 •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来说,特锐德控股特来电,是目前充电桩行业头部企业。期间毛利率稳定在10%-25%区间内,呈现周期波动状态。净利率处于0%-5%之间,盈利能力稍弱,龙头盈利能力不强,其他充电桩运营商处于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07.充电桩痛点:单桩建设成本高,成为发展瓶颈 •充电桩分为交流桩和直流桩,其中直流桩充电速度快,是充电桩的主流发展路线。直流桩的核心为充电模块、充电枪、线缆和主控板。其核心部件是充电模块,作用是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同时根据汽车的BMS系统的指令给汽车电池充电。 •直流快充:使用直流电以50-60kW左右的功率进行充电的系统。一般半个小时可充满百分之八十,但是电池在充电超过80%后充电速度往往开始下降跟慢充无异。 冷却系统 充电模块 充电枪 风冷循环升级为液冷循环,这意味着冷却系统从传统的空气冷却方式转变为液体冷却方式,以提高冷却效率和性能。 单模块功率提升至40kW,模块数目增加,这意味着每个充电模块的功率被提升到了40千瓦,并且增加了模块的数量,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充电能力。 最大输出电流超500A, 最大输出功率超400kW,这表明充电枪的电流和功率都有显著提升,能够提供更快的充电速度。 08.快充:充电问题是新能源车核心痛点,快充有望缓解补能焦虑 •纯电车瓶颈:2024年12月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53%(纯电动汽车占29%),而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最终市场份额为48%(纯电动汽车占25%)。纯电市占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续航时间短(解决方法:快充)。2.充电时间长续航焦虑(解决方法:固态电池) •提升续航里程边际难度加大+效用递减。过去10年,宁德通过升级化学材料将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了两倍达到180wh/kg,让电动车续航里程从不到200公里提升到超过700公里。此外主流车续航在400公里以上,已能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通勤需求,继续往上提升技术难度加大,边际效用递减。 •提升充电速率成为新的发力点。消费者续航焦虑逐步化解的同时,但伴随而来的是对充电便捷性的考量。能否像传统车加油一样实现快速充电,成为用户端关注的新“痛点”。据《中国高压快充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5)》,当前电动汽车平均充电时长普遍在1小时及以上,其中充电问题是影响用户选择电动汽车的核心障碍。对消费者而言,快充正从“加分项”变为“必选项 09.快充:充电功率决定了充电速度 •快充,即快速充电技术,其精髓在于实现充电功率远超电池容量。依据充电功率(P)与充电时长(h)的换算原则,充电时长(h)等于电池容量(kWh)除以充电功率(kW)。在电池容量恒定的情况下,充电功率越高,充电时间则越短。 •快充的衡量标准可用充电倍率(C)来体现。充电倍率直观反映充电速度,其计算公式为:充电倍率(C)=充电电流(mA)/电池额定容量(mAh)。充电倍率越高,意味着充电时间越短,速度越快。若1小时内完成充电,则称为1C充电;半小时内完成,则为2C;15分钟内完成,便是4C。例如,电池容量为4000mAh,充电电流高达8000mAh,此时充电倍率为8000/4000=2C,即半小时即可充满。 10.快充的普及需要电池材料、汽车架构、充电基础设施的共同升级 •800V快充需求驱动上下游核心部件技术革新。快充普及需电池、电车、充电桩技术并进,三者缺一不可。电池材料高倍率化,电车平台高压化,快充桩广泛布局,乃快充商业化进程的三大加速要诀。 快充对电芯、电车、电桩的三大需求 电池端-材料创新 整车端-架构升级 充电端-设施建设 体现快充兼容性与易用性 匹配车内源-载-荷用电需求 材料决定性能上限 快充设施建设加速,需兼容多种车型与高电压平台标准。提升充电效率同时确保电网稳定与能源可持续性发展。智能管理系统的引入优化了充电速度与用户体验。 高压快充提升充电效率,减少热损耗,但需更强的电压管理能力。 整车架构须高效整合各模块,确保稳定电力供应与安全。升级技术以支持高电压平台,优化系统复杂性和成本控制。 硅基负极材料提升能量密度,但需解决体积变化问题以确保稳定。 高镍正极材料增强充电速率与稳定性,优化结构是关键。优化结构是关键。固态电解质提高安全性和快充性能,面临成本与电导率挑战。 11.液冷充电桩:液冷提升充电功率,大幅降低线束的重量 液冷枪线提升输出电流,进而加大充电功率。快充中的液冷充电枪是实现高功率充电(如600kW以上)的关键组件,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液冷散热技术解决大电流传输时产生的热量问题,同时保证充电枪的轻量化、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当前,华为、理想、蔚来、小鹏、比亚迪等自主车企已发布自建或携手桩企共筑大功率超/快充蓝图。宝马与奔驰集团亦在中国合资,布局超级充电站网络。 12.充电桩行业未来面临的四大挑战 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 技术标准不统一 01尽管中国充电桩总量领先全球,但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一二线城市公共桩密集(如上海车桩比1.5:1),而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覆盖率低(部分县城车桩比超5:1),导致“有车无桩”矛盾突出。欧美则面临社区充电桩不足、老旧电网改造困难等问题,偏远地区依赖燃油车补能,阻碍新能源汽车普及。 02全球充电接口(如中国GB/T、欧洲CCS、日本CHAdeMO)、通信协议、功率标准尚未完全统一,跨品牌充电桩互联互通困难。例如,部分车企自建超充桩仅支持自家车型,用户跨平台充电需频繁切换APP,体验割裂。此外,大功率快充对电池寿命、电网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技术协同难度大。 盈利模式单一,行业普遍亏损 电网承载压力加剧 快充桩普及导致局部电网负荷激增,尤其在用电高峰时段。例如,一座480kW超充站满负荷运行时,单桩功率相当于100户家庭用电总和。若大规模推广,需配套储能系统、智能配电网络和可再生能源(如光伏),但当前改造投入巨大,中小运营商难以承受。 充电桩行业前期投入高(单根快充桩成本约10-30万元)、回报周期长(3-5年),且服务费受政策限制(中国多地规定不得高于电价30%)。据统计,2023年中国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足15%,多数运营商依赖政府补贴生存。欧美市场同样面临高人工维护成本、低用户粘性等问题。 03 04 13.充电桩行业未来重点关注的四大趋势 政策驱动“下沉市场”与“全场景覆盖” 盈利模式从“单一服务”转向“生态增值” 中国发力县城、乡镇充电网络(2025年车桩比目标2:1),欧美聚焦高速公路、社区公共桩加密。政策补贴向偏远地区倾斜,同时写字楼、商场、加油站等场景加速“光储充一体化”改造,充电网络从“重点覆盖”转向“全域渗透”。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