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深耕锂电池,消费、动储协同发展:勤修内功,行稳致远。公司深耕锂电池领域28年,初始阶段即专注于锂电池电芯及模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活动。 2008年公司正式宣告开始布局电动汽车电池业务,2016年公司宣告进军储能领域,并成立了相关综合能源子公司。公司产品依托领先技术、极致智造、超高品质等优势,获得了海内外众多知名客户认可。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到382.79亿元,同比上升11.5%;归母净利润实现12.12亿元,同比增长50.8%,发展势头强劲。 消费电池产业膨胀,公司地位稳固:AI驱动电池需求上行。25年1月,DeepSeek开源R1模型引发AI终端应用提速,消费电子产业寄望于此轮AI技术浪潮能够开启新一轮市场需求与换机周期。据赛迪顾问预测,到2027年AI手机出货规模预计将达到5.9亿部;据Canalys预测,到2028年,AIPC出货量将超过2亿台,渗透率攀升至70%。智能手机、PC等终端设备对AI算力的需求激增,更高能量密度、更优循环性能成为新型智能终端电池的核心需求。AI技术在终端应用的落地预示着市场需求天花板的再度抬升,行业上行通道有望加速开启。 动储差异化布局,多元场景拉动需求:打开成长天花板。公司动力电池坚持“聚焦+差异化”策略,覆盖了BEV、PHEV/EREV动力和储能两大应用市场,满足混动、快充/超快充、长寿命、长续航、宽温域纯电以及储能等多种应用场景需求。未来,随着新客户的拓展以及客户定点项目新车型的逐步放量,预计给公司业绩带来一定增长。储能系统项目大容量标杆项目不断落地,解决方案本地化适应能力不断提升。随着公司国际合作版图的进一步扩张,有望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收分别为565.29、676.63、794.2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8.1%、19.7%、17.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86、24.49、31.70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38.1%、64.8%、29.4%,以4月14日收盘价作为基准,对应2024-2026年PE为23X、14X、11X,考虑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稳步提高,下游客户结构优质,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与地缘政治风险、市场竞争风险、行业波动风险、产品和技术更新风险 盈利预测与财务指标项目/年度 1全球锂电领军者,多赛道驱动成长 1.1深耕锂电池二十八载,“消费+动力+储能”协同发展 1.1.1消费电池根基稳固,动力储能比翼齐飞 公司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电芯及模组,实现业务“多面开花”。公司成立于1997年,初始阶段即专注于锂电池电芯及模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活动。2000年收获第一个国际大客户飞利浦,2007年成为苹果的供应商之一。2008年公司正式宣告开始布局电动汽车电池业务,通过产业链进行业务延伸,上游涉及矿产原材料、电池电芯的相关正负极材料,下游涉及电动汽车、储能电站、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产业。2016年公司宣告进军储能领域,并成立了相关综合能源子公司。2019年欣旺达正式与国际高端车企雷诺日产合作,2024年与Gryphon Energy共同开发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1.6GWh储能项目,成为储能全球业务拓展的重要里程碑。 图1:公司历史沿革 消费类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是公司的三大主营业务。3C消费类电池是公司传统核心业务,目前已实现与全球一线移动终端厂商深度合作,形成稳定的大客户群体,智能手机锂电池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位。动力电池业务依托领先技术、极致智造、超高品质等优势,获得了海内外众多知名客户认可,实现了为全球一流车企批量供货。储能系统业务提供创新且有竞争力的绿色能源产品及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具备储能产品及解决方案、投资及运营、渠道及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企业。 图2:公司业务板块概览 图3:公司处于产业链中上游 1.1.2管理层控股+战略资本赋能,股权结构稳定 王明旺、王威兄弟为实际控制人。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王明旺和王威兄弟分别持股19.43%和7.11%,公司股东王宇与实控人亦为兄弟关系,持股1.07%。参股公司方面,浙江金恒旺锂业主要负责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福祺矿业主要负责磷矿的开采。参股浙江金旺锂业与福祺矿业可以充分发挥上下游产业协同优势,保障公司电池生产的原材料供应。此外,东莞锂威和惠州锂威主要负责消费类聚合物电芯的制造;欣旺达智能科技负责电池、充电器的开发、销售; 欣旺达电气技术负责电动车电机、控制器的技术开发与销售。公司通过合资建厂、投资参股等方式公司积极完善资源布局,并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优化自身采购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图4:公司股权穿透(截止至2024年第三季度) 1.1.3高管团队形成“战略决策&财务护航&资本赋能”的三角架构 公司现任高管团队呈现出“经验丰富、专业互补、战略协同”的特点。王威作为公司创始人之一,自1997年共同创办欣旺达以来,全程参与公司从初创到上市的成长历程,其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研修背景叠加近30年行业深耕经验,使其在锂电产业链资源整合、政企合作及市场拓展中具备显著优势。刘杰职业生涯长期聚焦财务管理领域,专业背景扎实。曾灼兼具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学历与头部投行从业经历,在资本运作领域能力突出。梁锐曾任职于天津力神电池公司,管理经验丰富。公司高管团队凝聚行业资源与战略定力、财务精细化管控能力和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形成有效互补,有望在锂电行业结构性机遇期加速技术突破、产能释放及全球化布局。 表1:公司现任高管简介 1.2盈利能力企稳回升,成本控制持续优化 公司收入同比转正,归母净利润稳步向上。营收方面,公司2022-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521.6、478.6、382.8亿元,同比上升39.6%、-8.2%、11.5%。2023年,由于动力电池业务和储能业务出货量不及预期,叠加上游原材料价格下滑,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公司收入呈现下滑趋势。归母利润方面,公司2022-2024年Q1-Q3分别实现10.6、10.8、12.1亿元,同比增长16.2%、0.8%、50.8%。尽管收入于23年出现下滑,但归母净利润保持正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消费类锂电池业务规模继续保持增长、消费类电芯业务的收入逐步扩大、公司成本控制成效显著。 图5:公司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变化情况 图6:公司归母净利润及同比增速变化情况 毛利率与净利率修复回升,研发费用率维持高位。公司2022-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分别为13.8%、14.6%、16.0%;净利率分别为1.5%、0.7%、1.5%,毛利率与净利率均在23年触底回升。随着公司电芯自供率的提升,公司消费类电池业务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达到18.07%,较上年同期增加4.14pcts。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0%、5.8%、0.9%、5.9%。 研发费用率较高主要系公司重视研发,在消费类锂离子电池模组、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电芯以及电动汽车类锂电池等多个业务类别上,保持持续、稳定、大额的研发投入。 图7:公司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变化情况 图8: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变化情况 2消费电池:传统业务基本盘,高端化与全球化并进 2.1行业:受益AI爆发,产业链发展蹄疾步稳 2.1.1一滴水激起千层浪,各类AI终端涌现 AI竞争愈演愈烈,生成式模型驱动手机生态重构。AI手机是利用大规模、预训练的生成式AI模型,实现多模态内容生成、情境感知。2024年AIAPP用户持续快速增长,从2023年6月到2024年6月,全球AI APP用户数从1.35亿增长到2.33亿,其中中国AI APP用户规模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从820万增长到6170万,同比增长653.3%。同时,各大厂商纷纷全力布局AI战略:华为以自研芯片与框架整合多业务;苹果Apple Intelligence结合云侧ChatGPT提升产品智能体验;荣耀推行全场景战略构建开放生态;OPPO打造智能体生态革新手机体验;vivo探索大模型与操作系统深度融合的蓝心智能AI战略;小米融合多端构建AI全生态;国产手机纷纷接入deepseek。 图9:全球AI APP用户数量变化情况 图10:2024年中国手机厂商AI模型应用情况 AI PC赛道风起云涌,商业化趋势凸显。AI PC是一个内嵌大模型且能在本地运行的计算机产品,AIPC未来将具有两大特征:1)用户通过PC及其外设的持续使用、厂商的持续优化,形成用户个人智能体,既能与用户自然交互,更能个性化的无感满足用户需求;2)形成PC自己的智能体,持续保证电脑性能最优。随着微软等厂商在AI应用侧的布局推广,以及Intel、AMD、高通集成AI模块的CPU的推出,各大PC厂商正在积极探索全新AI PC的形态,联想、惠普、戴尔等终端厂商的AI PC产品相继落地。国外PC市场产业链成熟、协同效应强,由微软主导Copilot助手、大模型能力与操作系统层、应用软件层进行适配融合;国内PC市场在大模型能力自主可控的宏观环境下,探索由国产PC-系统及软件-AI应用开发者带来的商业闭环。 表2:国内外PC厂商推出的AI PC产品及配置情况 2.1.2补贴加码消费需求,消费电子迎政策红利 2025年,全国范围内的3C补贴正式开启。国家商务部宣布2025年“国补”政策的范围正式扩大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消费者常用的3C数码产品领域。 1)1月8日,关于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的购新补贴细则正式发布,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3类数码产品(单件销售价格不超过6000元),可享受购新补贴。每人每类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比例为减去生产、流通环节及移动运营商所有优惠后最终销售价格的15%,每件最高不超过500元。2)线上线下齐发力。各省市陆续发布相关政策推动线下商户的落地,此外京东淘宝、拼多多等平台也上线补贴转区,多个省市的额度可在线上使用、迎合电商购物群体的使用习惯。 表3:24Q4部分省市率先开启手机等3C产品以旧换新补贴活动 2.1.3手机、电脑等传统需求复苏,消费电池产业链有望量利齐升 AI大模型加速终端应用渗透叠加国补利好,AI手机、AIPC未来市场空间巨大。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电脑出货量分别为12.2、2.55亿台,同比上升7%、3.8%,实现近三年来首次正增长。25年1月,DeepSeek开源R1模型引发AI终端应用提速,消费电子产业寄望于此轮AI技术浪潮能够开启新一轮市场需求与换机周期。智能手机市场迎来重大变革,据赛迪顾问预测,到2027年AI手机出货规模预计将达到5.9亿部。据Canalys预测,2025年全球AIPC出货量有望突破1亿台,市场渗透率预计将达40%;至2028年,AIPC出货量将超过2亿台,渗透率进一步攀升至70%。AI技术在终端应用的落地预示着市场需求天花板的再度抬升,行业上行通道有望加速开启。 图11:全球手机和PC出货量及其同比增速变化情况 表4:全球及中国AI手机出货量预测 智能手机、PC等终端设备对AI算力的需求激增,更高能量密度、更优循环性能成为新型智能终端电池的核心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电池容量的增加成为了必然趋势。从初代iPhone的1400mAh到最新的iPhone 16 Pro Max的4747mAh,苹果公司在电池容量上实现了显著的提升;从小米1的1930mAh到小米14Ultra的5300mAh,小米智能手机的电池容量实现了翻倍;历代Mate系列的电池容量也见证了国产手机的发展,以及华为在移动设备能源管理上的进步,容量最高的华为Mate X5已能达到5060mAh。2024年手机电池容量突飞猛进,23年手机电池容量还普遍在5000mAh左右,仅有部分千元机以牺牲厚度为代价换取大容量电池。而在2024年一年时间里便出现32款容量超过6000mAh手机发布。 表5:2017年以后苹果、小米、华为手机系列及其配套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