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海南省气候治疗和康养协会 人民政协报文化传媒公司艾索咨询公司 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 《中国康养产业消费趋势报告(2025)》暨康养品牌影响力指数发布 2025.03.28 报告主要内容 研究概况 0102 康养产业特征及发展历程 03 康养用户画像 康养需求洞察 040506 康养产业趋势分析康养产业品牌影响力 2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PART01 研究概况 研究方法专家成员 报告阅读说明 3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研究背景研究目标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康养产业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国务院国发〔2024〕18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康养文旅产业发展及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不仅为康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康养产业消费提供了新动能。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消费者对 健康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康养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精准把握康养产业消费趋势,助力产业发展,通过科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为康养产业和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4 研究方法: 采用消费者调研、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产业端和需求端多维度探究趋势 1.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基于一手消费者调查数据、专家观点、市场公开信息。 案头分析 方式:通过行业报告、投资分析报告、官方数据进行康养产业案头分析 目的:分析与研判康养产业整体状况、细分产业链、行业规模及增长趋势等,并为专家访谈、用户调研提供方向 2.研究周期:项目从选题、立项、整体规划及报告撰写完成历时三个月(2024年12月25日-2025年3月25日);深度访谈5位行业大咖,消费者调研样本量2790个样本,抽样误差±1.86%,样本分布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 专家访谈 方式:深度访问了康养领域大学、学会、协会、行业智库、运营机构的资深专家 目的:深度探究了解康养产业特征、发展状况、机遇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等,并从供给端进行产业洞察 用户定量调研 方式:通过互联网在线调查方式,进行了康养用户定量调查 目的:客观、全面了解康养用户画像、实际康养行为,并探究潜在未来康养消费偏好,从需求端进行需求洞察 5 专家成员: 专家成员覆盖大学、学会、协会、行业智库、运营机构资深专家,是中国康养产业政策制定、标准化建设、战略规划、产学研融合实践的领军人物 何莽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康养旅游与健康产业研究。担任《康养蓝皮书》主编,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康养分会副主任委员,推动康养政策制定与产教融合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刘立军 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理事长、国家林草局森林疗养与健康促进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深耕森林疗养领域,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与产学研融合,促进生态健康产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及生态文明实践。 贺先生 知名保险机构康养事业部资深管理者,主导居家养老及高端康养社区业务布局。推动管理式医疗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助力“保险+医疗养老”战略深化,服务康养需求。 王小辉 励峻智库首席运营官、养老运管与培训事业部总经理,兼任上海新世代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深耕康养产业战略规划与运营管理,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与专业化发展,致力于探索新型养老模式,促进产教融合与行业创新。 阎青春 中国老龄协会巡视员、辽宁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曾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老龄政策研究与康养产业规划,曾主导养老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探索“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路径。 6 康养产业特征与内涵康养产业发展历程 PART02 康养产业状况 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康养产业模式 产业发展利好因素与障碍因素 7 康养产业特征与内涵: 康养“天然”是多领域跨界、融合的产业 康养产业主要从健康、养生、养老领域发展而来,但又不同于Ta们 •康养产业其实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一般认为是从健康、养老、养生演化而来。但不能把康养产业等同于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合并。 康养包含物质属性,更包含精神属性 •康养养护对象不仅是身体,还包括心理、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 国际理念带动,本土元素加持 •康养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国际疗法理念的影响,如国际森林疗法概念 •结合中国本土元素对康养进行了扩展和重新定义,如结合中医药元素、传统养生方式 多产业领域跨界融合 •涵盖养老、健康管理、养生之外,康养产业还融合旅游旅居、中医药、康复、数字化和金融等多个领域,属于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型产业。 数据来源:专家观点,产业经济《浅析我国康养产业发展的框架性问题》,艾索咨询整理 8 康养产业特征与内涵: 康养不是相关产业简单相加,其内涵是互为促进的内在融合 养生养老 消极 健康度日 打针身心 吃药健康积极 健康康养 管理健康 改善 放松 感官身心 休闲 刺激健体修身 强身养性 救死医疗 扶伤 其他 •康养产业与健康、养生、养老高度融合,也与休闲娱乐、运动、文化、医疗紧密联系,但不是这些项目的简单相加。 •本质上,康养是这些领域中,为维持身、心、神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生命质量的管理和提升而相互促进的内在融合。 主动维持“身、心、神” 娱乐 比赛职业 竞技发展 运动文化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生命质量的管理和提升。 9 康养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康养产业经历起步、探索、加速三阶段,目前处于“离散发展”状态,介于探索期、加速期阶段之间 起步期 2013年前后 资源整合与产业链延伸。 2024年国家发布银发经济一号文,康养产业进入新阶段。涵盖健康管理、文化旅游、精神心理等多元化需求,并开始探索跨行业资源整合与产业链延伸。 升级为独立产业。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2013年国务院关于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相关文件,标志着 探索期 2018年前后加速期 2024年前后 康养从民生需求升级为独立产业。政策推动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健康中国行动》提出“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老龄化政策转向“积极老龄化”,推动康养与养老结合; “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化生态与康养的关联。 数据来源:专家观点,艾索咨询整理 未形成完整产业链,需产业专业化分工 当前仍处于“离散状态”,未形成完整产业链,需通过三维空间定位(健康状态、生命维度、年龄群)推动产业专业化分工。 ——何莽,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10 康养产业规模及增长: 中国康养市场规模已近10万亿,年增长率9%左右 •与三年前相比,用户目前每年康养花费增幅约29.6%,年复合增长率9%。据行业资料,2023年中国康养市场规模已超8万亿。保守测算,2025年康养市场规模9.5万亿,预计2030年近15万亿。 •康养产业已达10万亿级规模。 附图:中国康养市场规模测算(万亿) 9% 附图:与三年前相比康养花费增加比例(%) 15 10 8.00 5 0 8.729.50 10.36 12.31 11.29 14.62 13.42 2倍以上 2倍以内 1倍以内 50%以内 30%以内 10%以内基本没有增加 2.7 1.4 8.8 11.8 9.5 29.6% 三年增幅 34.5 31.4 2023年2024年2025年2026年E2027年E2028年E2029年E2030年E 数据来源:《大康养全景:银发经济大蓝海,布局未来20年》,艾索咨询整理 11 康养产业结构: 康养市场结构:中医药康养、康养旅游、医疗康养位列前三甲 •基于用户目前康养消费领域,以及各领域 附图:基于用户康养消费行为的康养市场结构 康养花费金额分布,经测算,康养产业结 构中,中医药康养、康养旅游、医疗康养占比位列前三甲,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19%、11%和10%。 •总体来看,各个细分领域发展是相对均衡的,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森林康养5% 特色社区康养6% 文化康养6% 专病专康康养6% 国际普通康养康养1% 5% 中医药养生19% 康养旅游11% 人均康养年花费金额 11721元 旅居养老7% 温泉康养7% 智慧康养8% 气候康养9% 医疗康养10% 12 康养产业模式: 康养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双赢 •康养产业是在与相关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康养+医疗、康养+文旅、康养+科技、康养+农业和新兴工业的融合都取得不错的成效。 类型 详细类型 融合内容 康养与医疗卫生 康养+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开展中老年人康复服务 康养+养生保健 心理咨询诊断与评估、推拿按摩 康养与体育健康 康养+体育休闲 完善体育设施,推进体育休闲场所建设,推动群众健身项目开展,举办国际重大赛事,促进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运动体验等为主要形式的运动休闲产业集群发展 康养与旅游业 康养+文化旅游 整合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园等项目,开发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健康旅游产品和服务 康养+温泉旅游 以温泉度假区为龙头,以温泉小镇为支撑,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温泉健康养老度假产品,打造温泉旅游健康养生产业链 康养与科技创新 康养+智能穿戴 智能穿戴设备通过集成传感器、处理器、通信模块等技术,实现了与终端设备的连接,为用户提供实时数据监控、健康监测与管理、安全预警、运动辅助等功能。 康养与一二产业 康养+现代农业 发展以花果园等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将城市与乡村相互衔接,打造都市田园景观,建设休闲农业与生态养生结合的“城乡融合型”新农村 康养+新兴工业 依托当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研发与健康养生相关的医疗器械、制药等产业 数据来源:城市旅游规划《我国康养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专家观点,艾索咨询整理 13 利好及障碍因素: 政策推动、跨界融合等是利好因素,行业认知不清晰、创新能力局限等是障碍因素 政策推动 利好因素 障碍因素 行业界定不清晰 生态文明建设(“两山”理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康养产业基础,使绿水青山成为康养的核心资源。 ——何莽,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创新 借鉴德国、日本等国自然与森林疗法模式,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扩展外延,以形成中国特色森林康养模式。 ——刘立军,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理事长 科技赋能与跨界融合 AI等科技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智能设备提升服务效率。康养与保险深度绑定,既撬动高净值客户保单,又解决康养社区长期运营的资金问题。 ——贺先生,知名保险康养事业部资深管理者 消费需求升级 老年群体消费习惯从基础物质需求转向精神文化消费,例如银发旅游、网络消费等,促使企业开发更丰富的康养产品。 ——王小辉,励峻智库首席运营官,上海新世代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数据来源:专家观点,艾索咨询整理 从业者对康养的理解多停留在养老、保健等单一维度,未能形成系统化认知。 ——何莽,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市场不规范,虚假宣传频发 行业乱象突出,存在“无森林环境却冠名森林康养”等虚假宣传现象,目前的森林康养基地多数是休闲旅游,以健康为主体的少之甚少。 ——刘立军,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理事长 创新能力局限 从业者多来自传统服务领域,对"养老+金融+科技"等跨界融合的探索不足。 ——贺先生,知名保险机构康养事业部管理者 人才结构性短缺 招人难,工作强度大;留人难,薪资低于餐饮等行业;培训难,机构无力承担培训成本。 ——阎青春,中国老龄协会巡视员 盈利模式尚未跑通 对比房地产发展历程,康养行业缺乏类似"征地-规划-招拍挂"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导致产业链整合困难。 ——何莽,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14 国际康养趋势及典型案例: 国际上康养领域在专业分工、精细化管理方面值得借鉴 美国太阳城(SunCity) 荷兰生命公寓核心优势:首创"家文化"运营理念,通 模式:大型老年社区,以地产开发为核 过开放式厨房、公共活动空间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