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海南(三亚)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 《中国康养产业消费趋势报告(2025)》暨康养品牌影响力指数发布 2025.03.28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研究背景 研究目标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康养产业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国务院国发〔2024〕18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康养文旅产业发展及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不仅为康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康养产业消费提供了新动能。 精准把握康养产业消费趋势,助力产业发展,通过科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为康养产业和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康养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研究方法:采用消费者调研、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产业端和需求端多维度探究趋势 1.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基于一手消费者调查数据、专家观点、市场公开信息。 2.研究周期:项目从选题、立项、整体规划及报告撰写完成历时三个月(2024年12月25日-2025年3月25日);深度访谈5位行业大咖,消费者调研样本量2790个样本,抽样误差±1.86%,样本分布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 案头分析 ü方式:通过行业报告、投资分析报告、官方数据进行康养产业案头分析ü目的:分析与研判康养产业整体状况、细分产业链、行业规模及增长趋势等,并为专家访谈、用户调研提供方向 专家访谈 ü方式:深度访问了康养领域大学、学会、协会、行业智库、运营机构的资深专家ü目的:深度探究了解康养产业特征、发展状况、机遇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等,并从供给端进行产业洞察 用户定量调研 ü方式:通过互联网在线调查方式,进行了康养用户定量调查 ü目的:客观、全面了解康养用户画像、实际康养行为,并探究潜在未来康养消费偏好,从需求端进行需求洞察 专家成员:专家成员覆盖大学、学会、协会、行业智库、运营机构资深专家,是中国康养 产业政策制定、标准化建设、战略规划、产学研融合实践的领军人物 贺先生 王小辉 何莽 阎青春 刘立军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康养旅游与健康产业研究。担任《康养蓝皮书》主编,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康养分会副主任委员,推动康养政策制定与产教融合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知名保险机构康养事业部资深管理者,主导居家养老及高端康养社区业务布局。推动管理式医疗养老服务 体 系 构 建 , 助 力“保险+医疗养老”战略深化,服务康养需求。 励峻智库首席运营官、养老运管与培训事业部总经理,兼任上海新世代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深耕康养产业战略规划与运营管理,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与专业化发展,致力于探索新型养老模式,促进产教融合与行业创新。 中国老龄协会巡视员、辽宁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曾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老龄政策研究与康养产业规划,曾主导养老服务体系标 准 化 建 设 , 探 索“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路径。 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理事长、国家林草局森林疗养与健康促进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深耕森林疗养领域,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与产学研融合,促进生态健康产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及生态文明实践。 康养产业特征与内涵:康养“天然”是多领域跨界、融合的产业 康养包含物质属性,更包含精神属性 康养产业主要从健康、养生、养老领域发展而来,但又不同于Ta们 •康养养护对象不仅是身体,还包括心理、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 •康养产业其实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一般认为是从健康、养老、养生演化而来。但不能把康养产业等同于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合并。 国际理念带动,本土元素加持 多产业领域跨界融合 •康养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国际疗法理念的影响,如国际森林疗法概念•结合中国本土元素对康养进行了扩展和重新定义,如结合中医药元素、传统养生方式 •涵盖养老、健康管理、养生之外,康养产业还融合旅游旅居、中医药、康复、数字化和金融等多个领域,属于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型产业。 康养产业特征与内涵:康养不是相关产业简单相加,其内涵是互为促进的内在融合 •康养产业与健康、养生、养老高度融合,也与休闲娱乐、运动、文化、医疗紧密联系,但不是这些项目的简单相加。•本质上,康养是这些领域中,为维持身、心、神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生命质量的管理和提升而相互促进的内在融合。 主动维持“身、心、神”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生命质量的管理和提升。 中国康养产业经历起步、探索、加速三阶段,目前处于“离散发展”状态,介于探索期、加速期阶段之间 康养产业规模及增长:中国康养市场规模已近10万亿,年增长率9%左右 •与三年前相比,用户目前每年康养花费增幅约29.6%,年复合增长率9%。据行业资料,2023年中国康养市场规模已超8万亿。保守测算,2025年康养市场规模9.5万亿,预计2030年近15万亿。•康养产业已达10万亿级规模。 康养产业结构:康养市场结构:中医药康养、康养旅游、医疗康养位列前三甲 •基于用户目前康养消费领域,以及各领域康养花费金额分布,经测算,康养产业结构中,中医药康养、康养旅游、医疗康养占比位列前三甲,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19%、11%和10%。 •总体来看,各个细分领域发展是相对均衡的,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康养产业模式:康养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双赢 •康养产业是在与相关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康养+医疗、康养+文旅、康养+科技、康养+农业和新兴工业的融合都取得不错的成效。 利好及障碍因素:政策推动、跨界融合等是利好因素,行业认知不清晰、创新能力局限等是障碍因素 障碍因素 行业界定不清晰 生态文明建设(“两山”理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康养产业基础,使绿水青山成为康养的核心资源。——何莽,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从业者对康养的理解多停留在养老、保健等单一维度,未能形成系统化认知。 ——何莽,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市场不规范,虚假宣传频发 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创新 行业乱象突出,存在“无森林环境却冠名森林康养”等虚假宣传现象,目前的森林康养基地多数是休闲旅游,以健康为主体的少之甚少。 借鉴德国、日本等国自然与森林疗法模式,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扩展外延,以形成中国特色森林康养模式。——刘立军,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理事长 ——刘立军,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理事长 创新能力局限 科技赋能与跨界融合 从业者多来自传统服务领域,对"养老+金融+科技"等跨界融合的探索不足。 ——贺先生,知名保险机构康养事业部管理者 AI等科技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智能设备提升服务效率。康养与保险深度绑定,既撬动高净值客户保单,又解决康养社区长期运营的资金问题。 ——贺先生,知名保险康养事业部资深管理者 人才结构性短缺 招人难,工作强度大;留人难,薪资低于餐饮等行业;培训难,机构无力承担培训成本。 消费需求升级 ——阎青春,中国老龄协会巡视员 老年群体消费习惯从基础物质需求转向精神文化消费,例如银发旅游、网络消费等,促使企业开发更丰富的康养产品。——王小辉,励峻智库首席运营官,上海新世代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盈利模式尚未跑通 对比房地产发展历程,康养行业缺乏类似"征地-规划-招拍挂"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导致产业链整合困难。 ——何莽,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数据来源:专家观点,艾索咨询整理 国际康养趋势及典型案例:国际上康养领域在专业分工、精细化管理方面值得借鉴 •全球康养市场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球GDP增速;康养地产、康养旅游、温泉康养、精神康养增速明显。 •国际上涌现一些非常成功的康养项目典范,在专业分工、精细化管理、技术创新方面形成值得借鉴的优势。 荷兰生命公寓 美国太阳城(Sun City)模式:大型老年社区,以地产开发为核 核心优势:首创"家文化"运营理念,通过开放式厨房、公共活动空间等设计,营造社区化居住体验。国内已有项目借鉴其"去机构化"设计思路。 心,整合医疗、教育(如老年大学)、娱乐等设施,形成闭环服务体系。 国内借鉴:贵阳中铁太阳城项目复刻该模式,但需避免社区老龄化标签化导致的“年轻人流失”问题。 借鉴点:空间设计强调社交属性,通过物理环境改变促进长者社会参与度。 泰国康养旅居 日本“菩提苑”模式:通过老年人互助自治实现低成本 核心优势:候鸟式旅居产品开发,整合医疗SPA、文化体验等元素。清迈等地通过"住养结合"模式吸引国际客群长期居住。借鉴点:依托地域特色打造主题化旅居 运营,例如老人自主管理食堂、参与社区活动,强调“带病生存”而非过度医疗化。核心优势:降低机构化养老成本,增强 产品,延长客群停留时间提升消费频次。 老年人社会参与感,契合亚洲家庭文化。 德国“森林康养”自然处方模式:建立了350余处自然疗养地,基地 瑞典护理院 核心优势:高福利保障,精细化和专业化分工,对生命尊严的重视。借鉴点:政府通过土地、资金等实质性 配备相应专业人员,针对特定人群或症状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服务。启示:专业人员参与 政策降低行业成本,同时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 用户特征:拒绝奢侈,康养步入“寻常百姓家” •康养产业逐步融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现代生活方式重要的组成。地级城市以上居民、家庭月收入过万元、企业普通职员与退休人员是康养的主力人群。 •随着人们对健康与养生日益重视,康养步入“寻常百姓家”,康养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ü在职业特征方面,企业普通职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退休人员是康养用户的主力人群。 ü家庭月收入过万元即是步入康养生活的“门槛”。数据显示,参与康养用户中,家庭月收入1万元以内占比显著下降。 ü城市居民仍然是康养市场的主力军。数据显示,康养用户主要分布在地级以上城市,而县、乡镇、村占比较低。 用户特征:养老离我们有点远,而康养很近,平均41岁半开启康养生活 •随着康养产业发展,康养内涵有了极大的延展,也拉低了康养用户年龄。参与康养行为的平均年龄为41.5岁。 “康养本质上源自养老,主要围绕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展开,特别关注两类人群,活力老人和护理型老人。” ——贺先生,知名保险机构康养事业部管理者 用户特征:“与父母共同康养”的家庭化康养成为主流 •超过七成半用户与父母同时参与康养。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群是家庭康养的主力。40岁以下中青年中仅父母康养超过三成,明显高于40-49岁中年,而50岁以上仅自己康养近两成,也明显高于40-49岁。 •随着健康意识提升,以及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家庭康养必然主导康养市场。 •参与康养行为与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有相关关系,数据显示,收入越高家庭康养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超过2万人群中,“与父母共同康养”的家庭康养占比八成半,而家庭月收入1万以下人群中,家庭康养比例仅六成。 价值需求:健康是用户最大的困扰,也是最大的诉求 •生活价值诉求方面,数据显示,自己和家人健康是用户目前最为关切的,占比近六成半,显著高于家庭和谐幸福、收入稳定、高品质生活等方面。•总体来看,健康既是用户最大的困扰,也是最大的生活价值诉求。 •调查结果显示,康养用户健康状况堪忧,仅两成半用户认为自己健康,超五成半认为处于亚健康状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有超过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隐患。 理想养老生活:追求“务实”的养老生活状态,身心健康、生活品质与质量最为看重 •具体到养老生活追求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对自己未来或父母养老生活看重的方面基本分三个层次: 1)身心健康有幸福感、生活品质与质量是占比最高的方面,占比都在六成左右,应该是理想养老生活的基础追求,; 2)陪伴不孤独、生活保障、有尊严自在、专业看护照料、不拖累家人,各方面占比超过两成,应该是进阶追求; 3)周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