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报由TRAFFIC发布,主要探讨了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来确定监测蜥蜴(Varanus spp.)皮张的来源。报告分为两部分:
-
贸易数据分析:回顾了1990年至2014年间Varanus物种的国际贸易情况,发现全球最大的Varanus标本贸易是作为皮革工业的皮张和皮革产品,其中绝大多数为野生来源,近年来报道的来源向养殖场转变并不显著。活体Varanus标本的贸易也较为活跃,其中一些物种的贸易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中,从印尼出口的Varanus物种中,有越来越多的报告显示为养殖场出生或养殖场繁殖。
-
试点研究:测试了利用鳞片中的同位素标记来区分养殖和野生个体,通过不同监测蜥蜴物种和鳄鱼蜥蜴(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的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分布范围广的物种(如Varanus salvator),同位素比值变化较大,因此使用同位素分析确定来源较为困难。同时,在养殖条件下,同位素范围小于野生种群,这强烈支持了建立养殖场参考框架的潜力。此外,同位素15N标记(甘氨酸)在蜥蜴脱落的表皮碎片中仍可检测到,具有特定的法医应用潜力。
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后续项目调查国际贸易中的几个爬行动物养殖场,建立同位素参考框架,并优先测试过去十年中在贸易中识别出大量养殖场出生(F)和/或养殖繁殖(C)标本的多个Varanus物种,如V. timorensis、V. prasinus、V. indicus、V. beccarii和V. rudicollis。此外,还需要比较在印尼和其他地区(可能来自/在邻近或相似栖息地条件区域)收集/繁殖的W、F和C标本的同位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