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中国智慧港口行业应用案例调研竞争力正在逐步提高 当前全球及中国智慧港口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并且竞争日益激烈。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智慧港口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国外智慧港口案例——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作为欧洲最大港口之一,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为全球港口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方面,鹿特丹港于2023年1月投入使用的数字平台“新一代物流”成效显著。该平台收集港口内每艘船的停靠地点、时间、货物等详细信息,并通过先进的算法在短时间内给出每艘船卸货、装箱的最佳方案,如同港口的“中央处理器”。2023年,已有100万个集装箱应用了该平台,成功节约了1/5的转运时间,目前鹿特丹港内约60%的陆航运量通过此平台进行调配规划,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使得港口的运营更加精准和高效,有效减少了船舶在港停留时间,提升了港口的整体竞争力。 无人机应用也是鹿特丹港的一大亮点。2022年底引入无人机对港口进行日常巡查,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对港区进行全面检查,巡查内容涵盖船舶加油、水污染、货物转运、危险物质、空气污染及船上维修等多个方面。当港区发生紧急情况时,无人机能够迅速携带医疗用品、船舶零件或货物样本等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大大提升了港口的应急救援效率,为港口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降低了人工巡检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了巡检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鹿特丹港的集装箱交换路线于2023年11月正式启用,这条全长17公里的封闭道路连接着港口的数个码头、仓库及海关检验站,包含3个交界处、5个铁路道口以及照明、电缆和管道、交通信号灯和通道栏杆等基础设施。连接到这条道路的各方通过多拖车系统、带底盘的码头牵引车和普通卡车等多种运输方式传递转移集装箱,该线路堪称港区“集装箱的高速公路”,极大促进了鹿特丹港的智能化建设和安全高效运营,优化了集装箱的运输流程,减少了运输时间和成本,提高了港口的集装箱周转效率,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球集装箱枢纽的地位。 2、国内智慧港口案例——上海洋山港 上海洋山港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之一,在智慧港口建设领域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中国智慧港口建设的典范。 自动化码头建设规模宏大,四期自动化码头总面积达223万平方米,码头岸线长 2350米,于2014年12月开工建设,2017年12月开港试生产。码头配备了大量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如自动化桥吊、自动导引车(AGV)和轨道吊等,实现了码头作业的全自动化。这些设备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和通信技术进行协同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生产能力。例如,一个昼夜能够完成2.6万个标准箱的装卸 能力,码头生产效率是传统码头的213%,屡创世界纪录,且码头作业实现零排放,为全球港口的自动化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 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上海洋山港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依靠我国自主研制的码头智能管控系统,实现了全过程智能化操作。该系统在全球港口行业首次实现全业务自动化和核心业务智能化,能够对船舶到港、货物装卸、运输调度等全流程进行精准管理和优化。例如,像一艘21万吨的大型船舶,传统的配载方式需 要工作2个小时,而全自动配载系统不超过20分钟就能完成全部任务。远程操 控使得一个工班只需要40几个人就能完成码头的装卸任务,人工成本降低70%的同时,工作效率比2017年开港之初提升了30%,充分展示了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在提高港口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 在节能减排方面,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成为港口低碳发展的新标杆。码头使用的桥吊、轨道吊、自动导引小车全部采用电力驱动,彻底消除了码头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环节的尾气排放问题,环境噪音也得到极大改善。此外,港口建设岸边供电系统,使得大型货船靠岸后可以自动切换到电能系统,避免继续耗费燃油,同时采用节能新光源、太阳能辅助供热等技术,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球港口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