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中国-东南亚合作中气候韧性的主流化 ClimateRisksandResilience:inSoutheastAsia-ChinaCooperation 2024.10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2024 本报告可免费使用和转载,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需使用出版,请与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确认,并寄送一份出版物以作存留;如需引用报告内的数据或图片,请联系作者;如需用于线上展示及传播,请直接使用本机构网站的原始链接。本报告仅代表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的机构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致谢 本报告由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撰写并发布。感谢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对本报告的发布提供支持,本报告不必然代表乐施会观点。 我们由衷感谢以下专家(排名不分先后)在研究过程中分享的宝贵经验并提出建议: 李来来孙天舒柴麒敏陈敏鹏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战略指导委员会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 生态环境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专家 助理研究员主任 教授 本报告由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萧赛骞、陈蓥婕主要撰写,郭虹宇提供研究指导与支持。本报告的设计制作得益于传播团队的李明辉,以及设计师CandyHU的共同努力。 关于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简称“绿研”)登记注册于北京市民政局,是一家扎根国内、放眼全球的环境智库型社会组织。绿研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政策研究与多方对话,聚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创新解决方案,助力中国高质量地实现“碳中和”目标并推进绿色、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共促全球迈向净零排放与自然向好的未来。 全文配图来源:摄图网 ©G:HUB2024 Thisreportisfreetouseandreproduceforyourownpublication,aslongasitisnotforcommercialuse.Asthecopyrightholder,G:HUBdoesrequestdueacknowledgementandacopyofyourpublication.Pleasecontactauthorforcitationofthedataorfigures.Foronlinepublication,G:HUBrequestsdirectlinktotheoriginalresourceontheG:HUBwebsite.ThisreportonlyrepresentstheviewsofG:HUB.Pleasecontactusifthere’reanyquestionsorproblems. Acknowledgements ThisreportwasproducedbyGreenovationHub.WewouldparticularlyliketoextendourgratitudetoOxfamHongKongBeijingRepresentativeOfficeforprovidingsupportforthepublicationofthisreport.PleasenotethatthisbriefingdoesnotnecessarilyreflecttheviewsofOxfamHongKong. Specialthankstothefollowingexpertswhoprovideduswithfeedbackandsupportthroughoutthereport’sdevelopment(innoparticularorder): LILailai SUNTianshu CHAIQimin CHENMinpeng StrategicAdvisoryCommittee,GreenovationHubChineseAcademyofInternationalTradeand EconomicCooperation StrategyandPlanningDepartment,NationalCenterforClimateChangeStrategyResearch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on,MinistryofEcologyandEnvironment SchoolofAgriculturalEconomicsandRuralDevelopment,RenminUniversityofChina Expert AssistantResearcher Director Professor TheleadauthorsofthisreportwereXIAOSaiqianandCHENYingjiefromGreenovationHub,withguidancefromGUOHongyu.SpecialthanksgotoLIMinghuifromGreenovationHubanddesignerCandyHUfortheireffortsinthedesignandpublication. AboutG:HUB GreenovationHub(GHub)isanindependentenvironmentalthinktankwithaglobaloutlook,registeredwiththeBeijingMunicipalCivilAffairsBureau.GHubadvancesthepolicydevelopmentanddialoguesincutting-edgearea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seeksinnovativesolutionstoqualitygrowth,climateresilienceandcarbonneutralityinChinaandbeyond,contributingtoanet-zeroandnature-positivefuture. Imagecredit:699pic.com 执行摘要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风险正在显著增加,构建气候韧性的经济社会是发展中国家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作为全球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各国正在积极寻求气候适应解决方案。受到资金、技术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该地区在编制气候适应政策制定、开展适应行动等方面仍存在挑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动员更多支持,共同助力区域气候韧性提升。 同东南亚相似,中国也是气候变化脆弱性较高的国家,本世纪以来,中国南南合作的内涵、规模和领域逐渐扩大、合作形式逐渐多样化,从狭义的对外援助转向包含了援助、投融资和技术支持等多元合作模式的国际发展合作。在此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援助和海外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但气候风险与韧性在其中的主流化程度仍然有限。2021年,面对疫情、气候危机、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全球挑战,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包括减贫、粮食安全、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致力于通过发展解决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诸多问题。面对多重危机,在贯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时,通过识别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具有气候韧性的国际合作机遇,有助于共同提升区域气候韧性。 基于以上背景,本报告选取了东帝汶、菲律宾、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十个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首先,通过对公开可得的政策文件、文献与报告的梳理,总结十国的气候风险评估、适应规划与行动、监测与评估以及政策与行动的包容性的进展与需求;其次,本报告从广义的南南合作入手,分析既有南南合作的气候韧性主流化现状与挑战;最后,基于现状和发展中国家需求,本报告提出将气候风险与韧性视角在中国-东南亚南南合作中主流化的机遇和路径建议,供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和智库与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参考。具体研究发现如下: 东南亚国家总体构建了气候风险评估和适应政策框架,但在详尽水平、实施程度、监测评估以及包容性方面仍需较大的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在风险评估方面,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都在政策文件中说明了本国面临的气候风险,但详略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国家针对区域和部门的气候风险评估有待进一步细化。在适应规划方面,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在国家自主贡献(NDCs)这类国家层面政策文件纳入了适应内容,但在编制国家适应方案(NAPs)这类专门的国家适应方案方面进展略缓,且主要依靠来自联合国机构和发达国家对外援助机构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在与适应相关的部门行动方面,选取的东南亚国家普遍将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和健康等部门作为气候适应的关键领域,多数国家指出需要在农业和灾害风险管理方面获得技术支持。在部分国家,部门层面的适应规划政策早于NAPs发布,这也有利于国家层面适应规划的编制及完善。在落实适应行动方面,东南亚国家落实本国的适应规划普遍需要大量国际资金的支持,目前各国在资金的规划、筹措和使用方面进程不一。在监测与评估方面,目前东南亚各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适应活动的监测与评估机制,许多国家表示需要加强对适应活动报告、监测和评估(MRV)的能力建设。最后,从适应政策和行动落实的包容性来看,部分东南亚国家已经开展了人口气候脆弱性评估,并识别出包括女性、老人、儿童、青年等在内的脆弱群体,但在已编制的政策中,增强脆弱人群的气候适应能力和韧性很少被作为适应的重点领域,或没有包含具有针对性的适应举措。 中国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已经将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其中,但距离气候韧性主流化仍有距离。中国在全球发展倡议中明确将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作为主要领域之一,这有利于促进新的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具备气候视角。中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互联互通,促进跨境绿色投资,同时也已经出台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参考标准》,包括气候减缓与适应活动的分类,这些指导意见和目录为全球发展倡议识别符合“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领域项目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参考,但目前全球发展倡议与这些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相关标准 与指引的衔接仍有待加强。通过对中国官方发布的数据信息、联合国相关报告以及威廉玛丽学院援助数据研究实验室 (AidData)发布的“中国发展融资3.0数据库”进行梳理,本报告发现,中国与东南亚已经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开展适应合作,但合作项目数量较少、形式较为单一、资金规模较小且适应效益评估不够明确,可以在未来合作中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 当前,在合作领域与形式方面,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开展的气候适应合作主要集中在农业与粮食安全、生态系统管理、灾害风险管理和韧性基础设施四个领域,具体合作内容包括旱作农业技术、林业管理、防沙治沙、河流治理规划、气候灾害预警监测等,以技术合作、物资赠送、交流对话和成套项目这四种方式推进。 针对挑战与机遇,在资金动员方面,受到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资金支持范围、项目自身商业可行性和治理架构的影响,目前中国-东南亚南南合作中的气候适应合作项目较少、资金投入较小。全球发展项目库的建立为动员更多气候适应资金提供了契机,这一机制能够调动包括国际发展机构、金融机构、中外工商企业、基金会等在内的各方资源,有助于推动部门间针对气候适应领域的南南合作进行协调,实现资源的高效调配。在效益评估方面,气候适应南南合作并未拥有与适应效益挂钩的评估体系,项目具体的执行情况以简单的总结分析和实施情况为主。2023年发布的《对外援助项目评估体系》为评估合作中的适应效益提供契机,其中包括与适应相关的评估指标未来可以供气候南南合作项目借鉴。 为更好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基于东南亚国家在气候适应领域的需求,在近期(2025-2030年)以及中期至长期(2030年及其后)内,中国南南气候合作的政策制定者有机会在政策框架、合作范围、项目执行、信息披露与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升对适应的关注,共同推动提升气候适应的主流化程度。本报告提出了如下建议,供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参考: 1.(近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