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长城证券]: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宏观策略/报告详情/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

2024-11-18蒋 飞长城证券一***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研究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 在《内生增长模型视角下的中国经济》中我们已经分析了提高储蓄率会降低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但这与新结构经济学观点相悖,其认为储蓄率的提高会提升稳态的禀赋结构水平和产出水平。本文将通过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分析中国经济。 证券研究报告|宏观经济研究*专题报告 2024年11月18日 作者 分析师蒋飞 执业证书编号:S1070521080001 邮箱:jiangfei@cgws.com 经研究发现,新结构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公式并未含有劳动力成本,其企业 的利润最大化与主流理论不符。且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要素替代弹性等于1的C-D模型,而大多数经济体的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包括中国。我们测算中国要素替代弹性为0.8,且具有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特征,所以资本收入份额稳中有降,这与新结构经济学预测结果不同。同时我们研究发现中国技术进步与资本存量的关系也与新结构经济学不同。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新结构经济学与定向技术变化的经济增长模型有着明显的不同,定向技术变化模型更符合中国。 风险提示: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数据提取不及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超预期;模型假设较现实条件更严格;模型本身与真实世界存在偏差的 风险。 相关研究 1、《内生增长模型视角下的中国经济》2024-11-14 2、《技术进步和收入分配》2024-11-5 3、《储蓄和投资》2023-11-5 内容目录 一、如何最优化生产函数?3 二、资本份额由技术决定4 三、以中国为例6 风险提示8 图表目录 图表1:资本收入份额和储蓄率比较6 图表2:实际和模型测算资本收入份额以及资本产出弹性6 图表3: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A(k)和CES模型里的A(k)7 在《内生增长模型视角下的中国经济》中我们已经分析了提高储蓄率会降低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但这与新结构经济学观点相悖,其认为储蓄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稳态的禀赋 结构水平和产出水平提高的幅度将超过1个百分点。本文我们将通过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分析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与传统经济模型不同,其另辟新径将生产函数作为内生因素,通过内生化资本份额来选择生产函数,进而分析储蓄率及其他指标对经济的影响。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认为主流发展理论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变迁,其认为经济生产函数始终保持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与传统生产函数不同,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在技术中性的条件下可变的总量生产函数如下: , , ,是 其中是人均产出是全要素生产率是人均资本资本份额,其代表了不同生产函数的特征。在主流经济理论中,是不变的,外生确定好的。 但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这一指标是变动的,而且有最优值。那么最优值是多少呢?怎么确定这个最优值呢? 一、如何最优化生产函数?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在给定的禀赋资源情况下,该经济体可以选择很多生产函数,也即资本份额可以变动的。其中有一个生产函数为最优,且任何阶段都选择最优的生产函数时,该经济体就一直处于最优发展状态,这就是新结构经济学所遵循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选择最优生产函数的方式是利润最大化,付才辉的《最优生产函数理论》中使用的公式如下: 其中为利润,为收入,为成本。 如果对求导,可以得出: 𝜕�=[(1−𝑎)𝑙𝑛�−1]𝐴(𝑡)𝑘� 𝜕� 最大化的条件就是一阶导数为0,因此 1 �=1−𝑙𝑛� 此时该生产函数带来的利润是最大的。这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所有定理和推论皆来自于该基础。但这个公式存在问题,正确的利润最大化公式应该如下: 新结构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公式中少了单位劳动成本w,使得该公式并不是求企业利润 最大化,是求劳动收入最大化,所以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劳动收入最大化的条件。《新结构经济学导论》著作里也表明“生产函数的价值居然等于工资”。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是市场达到均衡,也即企业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利润应该为零,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转化为: �=𝐴𝑎�𝑎−1 �=𝐴(1−𝑎)�� 只要达到这一条件资源配置就达到最优化,而非员工收入最大化。由于给定的禀赋要求下,初期k是已知的,假设为,那么:�只与r或w相关。如果r由国际利率决定,那么就可以确定𝑎;同样如果由国内政府决定,那么也可以确定相应的�。如果r低于MPK,就是赶超经济;如果r高于MPK,就是陷入发展陷阱。目前还无法得出哪一个�是 最优的,无法证明比更优。 最终的生产函数应该是�=𝑠,资本收入份额等于储蓄率,𝑀𝑃�=�+�技术(仍假设折 旧为0),居民消费最大化。并且以后所有的利润均转化为下一年的投资,既没有融资加杠杆,又没有浪费。 此前的�将由技术进步决定。 二、资本份额由技术决定 考虑使理论分析根据有一般性和广泛性,我们设定生产函数为CES形式,也即: �=[𝑎(� 1 �)−�+(1−𝑎)(��)−𝜌]−� ����� 其中�=1−𝜎,为替代弹性。由此可以推导出: � 𝑀𝑃�= 𝜕� 𝜕� 𝜎−1 � =𝑎��( 1 𝑌𝑡)� 𝐾� 𝑀𝑃�= 同时也得出资本份额和劳动份额: 𝜕� 𝜕� 𝜎−1 =(1−𝑎)𝐴��( 𝑌�1 � )� � 我们知道,如果,那么�就是初始资本份额;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份额 𝑎�将会随之变化。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技术进步资本份额会逐渐增加,C-D函数会从规模报酬不变逐渐转变为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的形式(一般是递增)。以中国为例,我们在《内生增长模型视角下的中国经济》中已经得出这样的函数: 𝑌(𝑡)=[ 0.007∗𝐾(𝑡)1.39∗𝐿(𝑡)0.391992年之前 3.4∗𝐾(𝑡)0.73∗𝐿(𝑡)0.511992年之后 这就是技术进步之后的生产函数,与干中学模型衔接了起来。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已经内化为结构变量中,不需要单独列出。比如在《最优生产函数理论》中作者认为“用内生可变的生产函数来定义生产结构变迁,那么这个定义事实上已经覆盖了内生增长理论或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与技术进步。因此,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A就变得多余”。林毅夫在《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禀赋内涵的探讨》中也指出“追赶型产业可以发挥后来者优势,对这类产业的创新可以来自于购买机器设备或并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来引进消化吸收现成技术作为创新的来源,他们的创新已经呈现在资本里,不会表现在TFP1上”。付才辉的《发展战略的成本与收益》也指出:资本深化(k=K/L)自身蕴含着技术进步(TFP)。并且在《最优生产函数理论》中,付才辉将TFP认为是实际的生产函数与最优的生产函数的缺口反应,刻画了结构扭曲的程度,用公式表示形式如下: 实际上可以看出TFP是K的函数,可以内化到中。但增加这一部分之后必然让 ,且,这就与干中学模型一致,使得生产函数不再符合规模收益不变的特点。所以新结构经济学模型()不能体现TFP,解决方法是要么转变为规模报酬可变的生产函数,要么转变成技术折算后的标准C-D生产函数。 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创新,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主要是外国引进。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速度要快于发达国家,并且允许通过加杠杆的方式快速积累资 1《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版)》的定义是:“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指产出中不能用生产投入量来解释的部分。” 本和学习技术,这就是赶超经济。当技术进步放慢之后,储蓄率也将降下来,不再适合赶超政策。林毅夫等在《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论文中指出,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下只要𝑠�>𝑠̅2,发展中国家最终会向发达国家收敛。 三、以中国为例 根据上文设定,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的CES生产函数如下: 𝑌�=[0.55(𝐴𝑘𝐾𝑡)−0.25+0.45(𝐴𝑙𝐿𝑡)−0.25]−4 其中:𝐴�=5.161∗𝐾−0.183,𝐴�=0.7556∗𝐾0.7552 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两者均与资本存量有关。由此得出的资本产出弹性: � 𝑒�= 1 1−� 𝐴𝑘�= 1 𝐾0.015 1+�∗(��)� 1+1.322∗ 𝐿0.25 资本收入份额: 𝜎−1� � � �=�∗��( � 1−� � ) =0.365∗ 𝑌0.2 𝐾0.8 计算得出资本收入份额与统计局公布的储蓄率以及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资本密集度相比,如图所示: 图表1:资本收入份额和储蓄率比较图表2:实际和模型测算资本收入份额以及资本产出弹性 1.0 0.8 0.6 0.4 0.2 0.0 资本收入份额(实际)资本收入份额(模型)资本密集度(结构)国民储蓄率 0.56 0.54 0.52 0.50 0.48 0.46 0.44 0.42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 2017 2020 2023 0.40 资本收入份额(实际)资本产出弹性(模型)资本收入份额(模型)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 2014 2017 2020 2023 资料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资料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 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观点,中国经济发展初期资源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资本短缺,K/Y较小。因此根据比较优势发展理论,�应该不断提升。直至达到1。但统计局公布的资本收入份额窄幅波动,我们测算的含有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生产函数资本收入份额与实际值近似,走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并且根据新结构经济学计算的资本密集度明显高于统计局公布的资本收入份额(1992年之前的数据来自白重恩)、储蓄率以及我们测算的资本收入份额。 2𝑠�>𝑠̅表示发展中国家投入单位资本所带来的储蓄高于发达国家。如果这一条件成立,那么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率会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距会不断缩小。因此,发展中国家最终会向发达国家收敛。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一国经济体并不一定会符合严格的C-D函数模型。对于有定向偏向的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式的经济体,其要素替代弹性可能会大于1或者小于1,规模报酬也不会保持不变,市场模式也非完全竞争状态。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偏向性的技术进步已经反应在的�变化中,但其基本模型�=𝐴��却是一个标准的C-D函数,两者之间相互矛盾。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中,技术引入一直在不断进行。但在我们的测算中,我国要素替代弹性为0.8,明显低于1,这就使得资本/收入比β递增的幅度小于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的幅度,从而使资本收入比重下降,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上升。根据生产函数计算,1998年之前由于技术进步更快,资本收入份额不降反升;1998年之后资本收入份额不断下降的。不过实际的资本收入份额却在1998年至2006年不断上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在《储蓄和投资》中已经做了相应分析,居民部门低利率补贴以及企业分红少是主因。2000年之后的十年里(2000-2010)年GDP平均增速为14.7%,劳动者报酬平均增速为13.6%,城镇家庭人均收入平均增速为11.4%,国有企业利润平均增速为35.7%。 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一国的资本收入份额会不断上升到1,此时资本收入比(K/Y)会增加到自然数e(2.71828)。但《21世纪的资本论》统计结果显示主要国家的资本收入比都是5-6倍。中国的资本收入比到2023年时也已经达到3.6倍,都远远大于e,并且资本收入份额基本稳定。 另外新结构经济学认为技术进步取决于资源禀赋,林毅夫等在2006年的《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中认为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最优的生产技术逐渐从劳动密集型技 术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变迁,。但是从中国的生产函数来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