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居生活洞察报告 CONTENTS “共居”是什么意思? 01 1.共居的概念01 2.共居的类型01 3.共居的特点02 02 “共居”是种怎样的生活? 1.共居的典型一天 2.谁在积极共居?04 3.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生活方式?06 4.他们寻求的是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07 当共居作为一种社会“趋势” 031.共居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 80 2.当“共居”成为一种社会结构10 3.“共居”的生产机制11 04共居的运营经验 1.两套运营模型12 2.如何搭建一个共居空间(以706为例)14 3.共居运营的风险与应对16 05附录:共居工具包18 ZT 第一章 《共居是什么意思? 共居的概念 近年,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中兴起了一种新的居住方式“共居”。“共居”即共享居住,与传统的合租不同,共居更 类似于美剧《老友记3里的那种居住模式:大家共同使用公共空间,被此之间有交流、有共同的生活。"共居"因此也常常被住客们形容为“一个更像家的地方”。 对应英语语境中"coliving"和"cohousing"(改造住房,以合作居住的方式做非盈利住房)的理念,共居空间既包 括卧室这样的私人空间,也包括客厅、餐厅等共享的公共空间和设施。史重要的是,共居是一种“由社群主导的居住方 案,它强调居住者共同设计和管理居住环境,通过一定的规则和自治机制来提高居住者在公共生活中的参与感,确保 生活环境的和谐和高质量体验。 举例而言,在共居空间中,居住者更像是明友的关系,大家会在一起聚餐、看电影、玩桌游;公共空间的卫生打扫监情、对外活动举办、访客接待等工作也会由居住者分工完成;和共同生活相关的各项决策也往往由“家庭会议”共同讨 论决定。 共居的类型 常规型流动客厅型社群型 有共同生活的合作租住对外开放客厅空间举办公共活动更大观模尺度的共居 共居最常见的类型就是:有的共居空间会选择将在常规版共居的基础上 几个人共同租住一个房子,客厅天台等公共空间开放出租贷多个附近房屋,居住者居住者在公共区域内进行互来作为交流平台,接纳外界可以互相串门,以此形成有动和共享活动,如聚餐、放映的活动参与者,举办的公共机的社区网络。 如上海“7062.0生活实 、读书会或其他集体活动。活动如一起观影、一起写作 验室就是在500米范内租 目前国内参与共居的大 一起过万圣节等。 赁了4处房屋,分别命名为 多为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这种模式鼓励共居人员abcd,由运营者统一管理, 但随着接受共居的人越来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让空间居住者常常一起聚餐、串门、 多人群也出现多元扩展的超成为一个更具活力和开故性参加共同的公共活动。再比 势,逐渐衍生出针对特定人的场所。同时举办活动获取如DNA数字游民公社在安吉 群的共居形式,如女性共居、的收益,也将进入房子运营搭建了一个更大范国的园区 ,能容纳120-150位数字游 养老共居等。维护的公共基金池。 民在园区生活工作。 01 ZT 共居的特点 OIO 可选择&流动性 共居是基于自由选择的地绿连接。对比传统核心家庭的居住方式,不同于天生的血络纽带, 共后下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想要一起生活的伙伴;不同于相对固定的亲密关系,共居空间中的仪伴又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与更强的独立性。 事实上,要入住一个共居空间,往往需要经历较为严格的面试,已有居民基于共同的价值观 筛选新居民,以确保今后共同生活的利。 自治 共居空间强调住在房子里的每一个人部是它的主人,部对这个房子负有一定的责任。在许 多共居空间中,居住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与任,如宣传、活动组织、运营、财务管理等等。而所有人部会态与房子的治理与决策,重大决策往往会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作 出,每个人都有投票权与否决权。 与合租等其他合住模式不同,“共居"明确寻求促进社交接独以及设社区,居任在其中的居民需要花时间进行公共活动的孝与和建设。 “原点+涟漪”型社交生态 共居建构了一种“原点+连”的新型的关系生念,稳定的住客关系构成了共居生活的核心 图层,彼此暴密相连,形成爆密的社群;而开放客厅则您是一个不断扩展的外延网络,通过趣、 志趣的连接,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纳入这个大社交图 共居生活的核心在于各种社交关系的达成与建构,所以在共居空问中,有许多基础设施都 是为“降低社交成本“而设立。如一定要有一个大客厅作为公共空间、许多共居空同定期累餐等。 02 ZT 第二章 共居”是怎样的生活? 共居的典型一天 起做饭业看展 吃饭、聊天看电影 10:00AM2:00PM “客厅有人间要不要一起吃饭”“出去找自己的朋友玩” 露台聊天 参加 客厅公共活动 10:00PM2:00AM “一般有外面的朋友”“还会有一些人留下来” 03 ZT 谁在积极共居?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背并离乡,来到个新的城市工作生活,需要重新构筑自己的 共居参与者社交关系。 共居以其“家”的氛围,成为了一种很具 !吸引力的选择。居住者不是连打照面都尴尬 共居参与者大多是年轻人,还正处于人生!的合租邻居,而是可以深入交流、共享生活的 的授索和发现阶段,与人的连接是他们探索1伙伴。 多样人生路径的重要途径。从日常项碎的闲即到深避的精神对话,共虽然随着个人人生阶段的逐渐推移,许多!居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社交场景,他们之间也 成员会选择离开共居,步入更为稳定的生活由此结成了更深层连接,即使日后离开这个 轨道。空问彼此之间仍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而与此同时,新的一批年轻人又会带着同样的热情与情量,如入到共居大家庭中。 需要重建社交关系正在探索更多人生可能性公共生活城市新移民 向往群体氛 市的“新移民”毕业之后成家 22-35岁 毕业 有自己的生活时间 二线城市的“新移民” 之后成家之前 愿意参与公共生活 愿意花P 城市化程度更高 996的生活会让人丧失公共生活的时间和 !意愿,所以共居的参与者,大多数在工作之外仍留有自己“好好生活”的时间。 他们在职业发展与个人兴趣、社交活动之间导找平衡点,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公 他们大多从小生活在城市中,且一半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这使得他们在文化融合与生活方式选择上展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他们更习惯于在亲戚、邻居关系日渐淡藻 !的城市环境下自立更生,主动构建并维护自己! 共生活的参与和建设中。的社交网络。 这种生活态度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 1与满足感,也为共居社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 !活力与创造力。 同时,他们也乐于接受来自不同背景、不1同文化的室友,并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规划与 理设。 04 ZT 谁在积极共居? 空间运营者 他们中的大多数具有人文社科艺术的背他们不仅是公共生活的拥系,更是其创造景,或者对此具有强烈的兴趣。者与践行者。 他们乘持“以社群为方法”的理急,致力他们极具能动性,执行力拉满从组织丰 于通过社群的力量,创造独特的在地化体验,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到制定并维护公共生活 重新激活并丰富公共生活的内涵。规则。 他们相信,通过社群的力量,能够帮助更他们乐于与不同背景的租客交流,也欢迎多人发现自我、实现价值,共同踏上一段充满外来者的加入,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与和 意义与挑战的“英雄之悠”。谐的共居环境。 人文社科背景 对公共生活对此有强烈兴趣活力十足的行动派怀有探索的热情大部分兼职选营 多由参与者转化而来 22-30岁 “服务者”而非“管理者” 在共居社区中,运营者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他们不再是家长式的“管理者”,而是转变为“小管家”式的服务者。这种转变体现了共居自治的核心精神一平等、参与与共享。 运营者主动放奔部分权威,创造一个更加扁平化、去中心化的关系结构,让居住者成为社区的真正主人,享有对房子的决策权与管理权。而运营者则化身为默默无网的服务者,为 居住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这种服务者的角色定位,不仅增强了居住者的归属要与责任感,也促进了社区内部的 相互理解与支持。 05 ZT 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生活方式? 1.对新型社群归属感的需要 共居者大多体会到城市社会中的情感疏离和社会关系的变生自中快少了总共和关系的部 功利化,希望在生活空间中恢复人们之间纯洁的情感连接,重分,这蓝本信享存,新以要增授下家,优真 对份过然事情, 建共同体的互助团结、信任友好。 然而,与传统共同体有所不同的是,这些共居者追求的是 一种新型的社群归属感,它根植于对个体自由的尊重、对人文精神的认同等核心价值之上。 2.对重建公共生活的期待 选择“共居”的理由并不限于经营生活,还有对参与公共生活的期待。 国密生活技事器系,形减家信社区垃方的果店共居空间的重要设施是开放的“客厅”、“天台”,依托共居 格贴,慢五影上海的生活8。空间经营的自组织,共居空间在周末摇身一变成公共活动的 场地,其间不仅有愉悦的酒会、电影放映和社交活动,还有严 肃社会话题的沙龙和实践活动,也吸引同城青年的参与。 共居者在公共生活的组织和参与中获得了对生活世界的 深度体验和河察。 3.短租制、低租金吸引年轻群体 除了回应情感需求,共居的姬租制、合宜的租金等硬性条件也支持了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 共居空间大多租在靠近市中心的区位,由于合租的方式 降低了个人租金,并且提供一个月的短租制,满足了数字游民 、沙发客、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立身“的需要。 共间. 北价无花款就是有区的一宝户, 深测TO0共器空间主理人 4.在人生探索期完成再社会化的生命经验 我#了大家口自与点不限的全活为式,家人# 大多共居参与者,刚从学校半业不久,此时正是人生的探 索和发现阶段。 对于共居者而言,共居经历是一段深刻的生命经验,各具个性的人融入共居中相互启发、互助、完成着再社会化的构。 06 ZT 他们寻求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 0102 生活与公共性合宜的空间设计 支持性的社群 由于共居空间兼具生活与公共共居者的核心需求是对公共 性的功能,因此要从空间设计的角生活和人文价值的归属和认同, 度维系私人-公共的合宜界限。以此抵抗现代社会的功利性和愿 既要维持个人空间的私密性,子化,通过营造共居的集体生活 也要注重客厅、厨房的开放性和可模式,丰富自己的私人生活,重建 互动性,居住者也会对公共空间进生活秩序。 行自发的改造和设计,如增添书本共居社群给予的社会网络支和坐垫。持(信息与资源)、情感支持起到 了赋能效果。 运行模式 03轻量化 诗意的栖居 04公共精神的文化产品 共居的核心组织原则是“组织的隐共居的文化内核是每一位居住者道,提倡有限组织和去中心化,除了基对“诗意的栖居"的日常生活实践,并 本的生活规则和必要的干预外,共居更从居住空间向外探求社群 多激发共居者共同协商、互助解决、情性的公共精神的营造。 不自禁地参与活动的潜能。“诗意的栖居“指的是生活的具体 轻量化的互助运行模式不仅不会占化、审美化,如做饭、喝咖啡、交、室 用共居者多余的精力和金钱投入,也保内布置、文化沙龙等一系列兼具审美 障了共居空间整体具有较强的可迁移价值的具体活动。而“公共精神"则在 性和再生性。各类开放性活动中得以建立。 07 ZT 第二章 当共居作为一种社会“趋势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 01外来人员驱需重新构筑社交关系 根据201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流动人口已达 3.7亿,占全国总人口26%,一大批人离开故土,来到新的 城市工作和生活,他们需要构筑新的社交关系。 在庞大的流动人口基数支撑下,“共居"作为一种新关系构建的探率形式,也会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尝试。 年份 未婚比例 有配偶 2009 20.69% 77.93% 2010 25.84% 72.65% 2011 25.17% 73.49% 2012 25.52% 73.13% 2013 31.43% 67.06% 2014 25.80% 72.65% 2015 27.45% 70.92% 2016 26.43% 71.71% 2017 26.46% 71.61%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