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 中国保险行业历史变革及当前发展态势研究 金融部|王亚楠、宋懿帝2024年11月5日 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进程 初始阶段:中国保险业起源于1805年广州保险社的成立,后由于计划经济等政策,初期发展陷入停滞。 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办了广州保险社,标志着中国境内第一家保险业务公司的成立。1949年,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1952年,多家华商私营保险公司合并为新丰和太平保险公司,并于1956年进一步合并为太平保险公司。然而,在计划经济及其他政策的影响下,新中国保险业务的发展戛然而止,初期行业发展陷入停滞。 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保险业恢复并开始尝试对外开放,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 1978年,国务院批准恢复保险业,并开始尝试对外开放,标志着保险业的重新起步。1992年,上海率先试点引入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友邦保险”),成为国内首家外资保险机构。友邦保险引入了代理人制度,以其“走上街头”推销保险的方式,迅速被市场所接受,后被国内寿险业广泛采纳,为保险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在保险业逐步市场化的同时,国家对于各险种板块的区分也重视起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正式颁布实施,规定财产险和人身险必须分开经营。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原保监会”)成立,标志着保险业监管体系的初步搭建。原保监会作为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的主管部门,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此外,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1990~1993)》,为中国寿险业保险费率的制定及准备金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中国精算领域的发展基础。尽管期间也出现了市场混乱和市场主体被接管的情况,整体来看,此阶段保险业的试点重启及恢复发展为后续保险业的快速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急速拓展: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迎来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兴起为保险销售和服务带来了新模式,同时监管政策不断完善。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内保险公司的数量及业务规模迅速扩大。我 国分别于2002年、2009年和2015年对《保险法》进行了三次修订,不断优化保险资金的运用监管规则,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国内保险业务发展较快。2003年,监管机构推行车险费改,放宽了险资投资渠道,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保险业的改革注入了新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0年3 月,“网险网”作为电子商务保险网站首次推出了在线投保功能。随后,在2001年3月,太 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启动了“网神”服务,并推出了超过30种保险产品,标志着保险网络销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发展初期,互联网保险初期以发布产品信息为主,保险公司利用网络进行品牌宣传和市场调研,中介机构通过平台销售产品赚取费用。受限于初期互联网金融环境的不成熟,加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互联网保险发展遭遇挑战。2011年,原保监会发布《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保险业务,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后于2015年,原保监会颁发《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重新明确了互联网保险业务应由保险机构总公司建立统一集中的业务平台和处理流程,实行集中运营、统一管理,规范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健康发展。 在保险市场不断拓展的同时,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完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所带来的影响同样对我国保险业投资端造成冲击,监管机构出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的监管,该条例对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进行了规定,搭建了偿付能力、市场规范及公司治理三方同时监管的体系。2012年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2013年人身险费率改革,以及2015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政策逐年松绑,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即“新国十条”),为保险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市场多元化与高质量发展:2017年起,监管政策收紧,强调保险的核心保障功能,引导行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自2017年起,保险业的监管政策迎来重大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抵御金融风险。监管机构通过颁发相应政策对市场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强调了保险的核心保障功能,推动了保险行业从追求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监管政策首先明确了“保险姓保”原则,即保险产品应突出保障功能,强调了保险业回归保障本质。2018年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原银保监会”)的成立,实现了银行与保险监管的统一,为保险业带来更严格的监管环境。原银保监会对保险产品加强监管,特别是分红型、万能型及投资连接型保险产品,同时叫停快速返还型寿险产品,引导行业聚焦保障型产品。尽管监管收紧导致2017至2020年间保费增速下滑,但这一变化促进了保险业的本源回归和质量提升,明确了中长期发展方向。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保险行业的经营逻辑进行了调整,强调了保险业在经济和 社会中的“减震器”和“稳定器”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都强调了健康养老、“绿色双碳”等方面,尤其是在经历疫情之后,保障人民健康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导下,国家启动战略部署中国养老领域,推动了养老保险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兴起,为民众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养老保障。财险领域全面推行 二次费改,对于车险市场进行整顿,并加强了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特别是针对频繁举牌上市公司的行为。健康保险方面,2023年健康保险保障指数稳步提升,显示出健康保险在保障民众健康方面的高水平和持续性。绿色保险方面,保险业利用其优势,为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供保障,支持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 总体来看,中国保险行业的监管政策收紧与引导,旨在促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通过强化保障功能、整治市场乱象、防范金融风险,保险行业正在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2022年以来,随着市场对储蓄类保险产品需求的增加,叠加车险综改后财产险保费收入的回升,全行业保费收入恢复增长;同时,我国保险行业市场集中度高,头部险企占据主导地位。 2001年以来,我国保险市场开始借鉴国际创新产品模式,陆续推出分红险、投资连结险、万能险等投资型寿险产品,伴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及资本市场呈现的积极发展趋势,保费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保险公司投资端受限,使得当时以投资型寿险产品为主的保费收入增速放缓;2012年以来,有关保险资金运用、人身险产品定价利率放开等一系列宽松政策的实施,推动保险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全国保费规模于2016年突破 3万亿元。为避免投资型保险产品快速发展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监管机构相继出台政策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对市场进行收紧,引导保险行业从规模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保费收入增速自2016年起减慢,叠加2020年以来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全国保费收入于2021年出现了负增长。2022年以来,在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保本保收益的投资需求日益增长背景下,储蓄类保险产品优势显现,且车险综合改革阵痛期已过,人身险和财产险共同推动全行业保费收入有所回升;2023年在监管机构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水平的预期下,寿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带动全行业保费收入继续提升。2024年,在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水平进一步下调预期下,全行业保费收入保持双位增速。 图12001年以来保险行业保费增长情况以及2024年1~8月保费收入同比变动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Wind,大公国际整理 我国保险行业市场集中度高,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头部险企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前六大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共计53.02%。从行业细分来看,基于人身险公司规模显著高于财产险公司的情况,人身险公司的利润对保险行业的净利润贡献度很高,人身险公司与财产险公司的盈利表现差异明显。预计未来,我国保险市场份额和利润贡献仍将集中在头部险企,但随着监管政策引导和科技的发展,保险业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图22018年以来险企盈利情况(单位:亿元) 注:大型人身险公司和大型财险公司是指2023年末资产规模在5,000亿以上的保险公司数据来源:Wind、各保险公司官网,大公国际整理 监管机构不断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本源,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同时督促保险公司优化风险管理能力,并为推动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024年以来,监管机构继续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本源,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发挥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同时督促保险机构优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推动落实行业行为规范。人身保险方面,监管部门对人身保险公司的分类监管进一步加强,并通过指导下调产品定价利率、加强负债管理、严控渠道费用等方式规范行业经营行为,帮助保险公司降低负债成本;同时,在丰富产品供给、加大普惠保险发展力度、服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为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财产险方面,监管部门应市场形势的变化规范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并推动财险业数字化转型;鼓励财产险公司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保险业务、普惠保险业务发展,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同时要求加强产品创新,进而优化险种结构。202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强 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主线,对我国保险业未来5年到10年左右的发展进行系统部署,为推动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随着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参与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保险业迎来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但也带来了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品同质化的挑战。与此同时,科技的变革正在助力保险行业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使其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保险业通过引进外资保险公司,不仅可以起到补充资本的作用,更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模式,学习并汲取外资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对于提升中国保险业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中资保险公司加快改革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也有助于提高中国保险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国内保险行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需注意包括产品同质化、流动性和长期保险产品设计问题。 科技驱动的变革正在深刻影响着保险行业,推动其向更高效、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服务模式转型。在中国保险业,科技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保险公司与客户的互动方式,还促进了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在服务客户和提升联系方面,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同时,保险公司也在逐渐利用科技手段将弱势群体和未参保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如通过移动应用程序简化保险购买流程,使更多人能够轻松获得保险服务。在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保险公司能够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如通过如今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科技手段,开发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保险产品,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保险业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报告声明 本报告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