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专家推荐城市案例汇编 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第六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专家推荐城市案例汇编 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 主任: 编委:执行编辑:作者:编务统筹: 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编委会 詹德村 雷玮琚邓昌雄柳柳金澜旷昌平邓红辉游建华 罗捷 谢水彬游轶敏黄祈恩杜弘禹游星宇周勇进冯路遥周惠君夏格尔李彩英李筱野李缘温子安 前言 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简称“广州奖”)由广州市与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世界大都市协会携手创设,自2012年起两年一度举办。除了表彰地方政府的卓越表现,广州奖还旨在搭建促进地方落实全球议程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本汇编来源于第六届广州奖。本届广州奖成功征集到来自54个国家193个城市或地区的274个创新案例。2023年9月,由11名专家组成的独立技术委员会对所有参评案例进行了评审。评审标准不仅包括每项案例实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背景,还包括案例的创新性、有效性及其规模化推广的潜力。最终,从这274个案例中,技术委员会选出了45个专家推荐案例。本报告收录了其中的30个专家推荐案例,作为对15个入围城市案例(见附件)的补充。 这30个案例涉及所有的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大多数案例同时致力于解决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细项。它们很好地展示了全球议程的本地化;同时为本地化实践的跨地域和跨辖区复制和推广提供深刻见解。 通过这一系列独特的案例,我们谨向所有城市创新从业者致敬,他们为引领各自城市和社区迈向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而做出的努力值得赞赏!希望本汇编中清晰且有说服力的故事能够成为其它城市学习和灵感的源泉。我们欢迎您就这些案例提供反馈,同时期待了解您的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举措。 游建华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执行主任 目录 罗马尼亚巴亚马雷:从“污染矿业之都”到绿色创新城市:打造“智能后工业再生生态系统”01 西班牙巴塞罗那:学校适应气候变化解决方案02 德国柏林:提升行政管理人性化水平03 印度尼西亚邦唐: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的残障人士服务04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Ciudad3D:促进城市发展3D工具05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和《地方自愿陈述报告(VLR)》06 巴基斯坦达加尔:连接社区,共创美好明天07 阿联酋迪拜: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土地服务智能系统08 南非德班:城市管理战略大数据中心——利用数字工具和大数据提升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09 韩国金海:碳中和与快乐绿色——告别塑料花和一次性餐具10 中国广州:新生儿一体化智慧健康管理系统——赋能母亲、家庭、社区11 韩国首尔冠岳区:“韩国青年之都”项目12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儿童公共游乐设施总体计划13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马尔马拉海有害黏液清理行动14 土耳其科尼亚:以人为本建设韧性城市的科尼亚模式15 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为全体居民交流提供开放空间支持的公园项目16 哥伦比亚麦德林:通过减少食品流通中间环节强化粮食安全17 俄罗斯莫斯科:数字化转型引领计划18 土耳其尼吕费尔:食品生活实验室和社会创业中心19 哥伦比亚帕尔⽶拉:PAZOS帕尔米拉和平与机遇项目21 菲律宾奎松市: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农业计划22 巴勒斯坦拉姆安拉:迈向绿色未来和通过GIS革新市政服务23 巴西累西腓:康帕兹社区和平中心25 荷兰鹿特丹:改善儿童及其家庭生活方式的长期行动研究26 巴西萨尔瓦多:构建健康社区27 巴西圣保罗:URANO城市维护预测快速响应系统28 中国上海:百年张园的复兴之旅29 印度塔纳:城市更新推动集群式重建30 肯尼亚塔拉卡尼西:改善妇女生活和就业的托儿所计划31 墨西哥祖尼加的特拉霍穆尔科:家庭出租项目32 01第专六家届推广荐州城国市际案城例市汇创编新奖 罗马尼亚巴亚马雷 从“污染矿业之都”到绿色创新城市:打造“智能后工业再生生态系统” 过去几十年,巴亚马雷市曾一直是罗马尼亚的“矿业之都”,其核心产业为集约化采矿业和冶金工业。这些产业导致了当地600多公顷的土地遭受有毒重金属的严重污染,对12万居民的健康和当地环境构成威胁。在这座后工业城市,工业发展遗留的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挑战交织在一起。近几十年来,当地经济持续衰退,人口不断减少。如今,当地失业率居高不下,年轻人更是就业困难。 为此,政府启动了“智能后工业再生生态系统”项目(SPIRE),旨在统筹应对环境、社会及经济等各方面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系统性变革。针对环境问题,重点采用植物修复技术修复土壤(利用植物根系净化空气、土壤或水质)。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修复技术可以有效析出有毒金属。针对社会问题,该项目增强了当地社区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同时促进了更具包容性及参与性的城市治理。针对经济问题,打造新型绿色商业模式和本地价值链,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创造绿色就业机会。 该项目的核心在于居民参与。深入开展的社区参与工作包括调研、焦点小组访谈、研讨会以及名为“植树马拉松”(Plantathons)的公众活动。这些活动为旨在振兴5个试点区域的合作设计方案提供了参考。当地居民还积累了植树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协助监测住所附近的植物修复过程。 为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政府还推出了“iLEU”创新数字货币。市民可以通过参与植树活动、捐赠可回收材料或环保出行等方式赚取iLEU币。iLEU币在当地可用于纳税或购买商品和服务。尽管由于法律原因其 用途有限,但iLEU币依然激励着市民以实际行动支持环保。 此外,该项目还助力年轻创业者推动巴亚马雷向绿色经济转型。该项目框架下开展的初创企业计划为青年主导的企业提供指导和支持,重点扶持生物基产品、生态创新、本地价值链等领域相关企业,旨在通过促进青年企业家在新兴生物经济中发挥带头作用,创造更多经济机会,缓解年轻人失业率高企的问题。 “智能后工业再生生态系统”项目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及公众参与计划,进行了大规模污染修复试验,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9(建造具备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和目标15(保护陆地生物)高度契合。 西班牙巴塞罗那 建设校园气候庇护所应对气候变化影响 第六届专广家州推国荐际城城市市案创例新汇奖编02 巴塞罗那有160万人口,是西班牙人口第二大城市,目前正面临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在当地,气温上升、热浪、干旱及其他极端天气事件日渐频发。其中,由于路面和建筑物吸收并储存热量,人口密集市区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为此,当地政府推出了“校园气候庇护所”项目,通过一系列绿色、蓝色和灰色解决方案,将公立学校变成气候庇护所。 图片由巴塞罗那市议会提供 项目于2018年启动试点,将巴塞罗那11所公立学校改造成“冷岛”,即气候庇护所。校园经过重新设计,在气温日渐上升的背景下为学生提供凉爽宜人的户外空间,以供玩乐及聚会,课外时间则向社会公众开放。该项目采取参与共建模式,鼓励学校社区根据自身实际参与解决方案的选择和设计。解决方案融合了树木、植被、遮阳设施、反光涂料、水元素和透水路面等内容。评估发现,相关措施能有效降低气温,改善空气质量,并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 试点项目成功后,巴塞罗那政府将其纳入当地气候行动计划,成为一项官方政策。近期还启动了“改造校园”计划,将在未来十年改造所有公立学校。基于气候庇护所项目制定的标准及共建模式,预计每年将改造10-15所学校。为实施该计划,当地政府每年拨款200万-300万欧元,每座校园的改造费用约为24万欧元。 最初的气候庇护所试点项目能够取得成效,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校园空间, 创建了一个四通⼋达的气候庇护所⽹络,每个庇护所均在各社区居民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非常便利。其次,对绿色、蓝色和灰色解决方案的组合实施效果进行测试与验证,以确定最可行并有效的措施,为校园降温。再者,将有关措施梳理形成解决方案目录(CatalogueofSolutions),为其他学校提供经验借鉴。 此外,该项目有效对接现有的相关市政项目(如 开放式校园、可持续学校计划等),使不同部门的政策保持连贯一致。项目还将教育计划纳入其中,向学生传授校内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渐加剧,该项目为地方政府以包容的方式和较低成本高效改造基础设施树立了良好典范。项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优质教育)、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和目标13(气候行动)高度契合。 03第专六家届推广荐州城国市际案城例市汇创编新奖 德国柏林 提升行政管理人性化水平 德国首都柏林是375万居民的家园,每月有超过1500名难民希望在柏林的入境中心登记,他们大多来自土耳其、叙利亚、阿富汗和格鲁吉亚等国家。这些难民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语言障碍和漫长的处理时间所导致的焦虑、创伤和无助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柏林发起了“提升行政管理人性化水平”项目,利用数字技术为难民提供重要信息。 该项目借鉴了以往数字信息运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为应对新冠肺炎而发起的数字信息运动,该运动在确保无需人际接触的安全通信方面取得了广泛成功。得益于那段时期积累的专业知识,目前的项目旨在通过单一通讯工具为更多难民提供服务,确保他们理解跨文化内容。 这一举措的核心在于为柏林入境中心等候室的难民制作多语言数字信息视频。难民通常带着许多问题和担忧来到等候室,等待口译员解答他们的疑问,而这往往使他们经历漫长的等待。通过这些视频,柏林市政府介绍难民入境德国后的重要流程,使其深入了解自己在德国享有的权利和服务。项目目标是优化向难民提供的信息传递过程,通过知识传授增强难民的安全感和权利获得感,通过主动回答常见问题缩短工作人员的处理时间。 更重要的是,许多具有跨国背景的入境中心员工在视频中出镜。视频演讲者包括来自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精通阿塞拜疆语、库尔德语和格鲁吉亚语等稀有语种的人员,以普及更广泛的受众。该举措不仅节 约了成本,还通过员工真人出镜来建立真实性,体现了个性化和真诚沟通的重要性。项目提高了入境中心的人性化水平,改写了官僚机构不够人道的刻板印象,从而为入境中心塑造了一种新形象,这在柏林市乃至德国全国范围内都是别开生面的。 该项目体现了公共服务的创新性,采用数字解决方案优化难民抵达接待流程,展示了高效和个性化沟通的好处,突出了以人性化方式管理国家的重要性。项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和目标16(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高度契合。 印度尼西亚邦唐 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的残障人士服务 第六届专广家州推国荐际城城市市案创例新汇奖编04 印尼邦唐市拥有超过18万人口,是加里曼丹岛的主要工业中心。该市在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保障残障人士权益和福祉。多年来,邦唐市残障市民相关数据质量低下且难以获取。这些本来有价值的数据缺乏准确性和时效性,且仅以表格形式存储,没有精确的位置信息,使得数据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大打折扣,最终导致并非所有的市内残障人士都能平等享受助残服务和参与帮扶项目。为解决这个问题,基于地理空间技术的残障人士智能卡及服务应运而生。 该项目于2021年启动,旨在保护和赋能残障人士,运用地理空间技术收集、测绘和管理相关数据。此前,收集和核实数据需要经过市、区、街道再到社区多个层级。这个流程复杂且效率低下。而且,数据由人工采集编制成表格,无法精确定位。 该项目启动后,由经过训练的本地志愿者通过智能手机对市内的残障人士开展调查,将他们所在位置、残障类型、基本需求及身份信息等数据实时录入,并发送至以⽹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为基础的数据库,并对公众开放。残障市民则将获得与数据库相联的专属智能卡。该项目有助于邦唐市精准地掌握残障人士数据,提升数据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并基于这些信息开展助残服务和项目,如提供辅助设备、日常必需品、经济资助、商业培训、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