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联合资信]:化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发现报告

化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基础化工2024-10-29联合资信见***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化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联合资信工商四部|张垌毛文娟蔡伊静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化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目前在盈利能力、产业结构、安全环保等方面有较多问题亟待解决,对产业可持续高效发展形成巨大挑战。化工企业须借助已有规模、产业链优势及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完成行业革新。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体现其对于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24年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当年政府首位工作任务,2024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我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更是体现其相关紧迫性。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持续增加的背景下,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家面对世界百年大变局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破题方向,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解题关键。化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关乎各行各业的长远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 一、化工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 目前化工企业在盈利能力、产业结构、安全环保等方面亟待解决问题较多,对产业可持续高效发展形成巨大挑战。 化工行业包括石油炼化、盐化工、煤化工、能源化工、精细化工等,具有门类繁多、工艺复杂、产品多样的特点,单个环节或领域内的技术升级往往难以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特别是目前化工企业在盈利能力、产业结构、安全环保等方面面临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行业利润空间承压 高位震荡的能源价格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对化工制造企业利润形成双向挤压。2014年美国页岩油革命以来,全球石油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原油价格整体在30~60美元范围内波动,低油价导致此轮周期中全球对原油行业的投资弱于预期。2021年以来,投资不足造成的供给偏紧叠加下游需求持续增长,原油价格大致维持在70~90美元波动。展望未来,原料供给偏紧仍是能源行业面临的困境,预计能源价格仍将在中高位震荡。但从化工行业下游需求看,国际经济的震荡以及我国经济增速的持续回落,对化工产品需求产生较大影响,国内外化工企业均面临着较大的盈利压力。据统计,2023年,国内超过一半的化工产品的开工率在75%以下,且盈利情况不佳。 持续走高的劳动人口平均薪酬压降了化工企业的盈利空间。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见顶,标志着刘易斯拐点出现,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局面结束。2013—202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10.1亿降至9.6亿,考虑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结婚及生育意愿等因素,未来我国劳动人口下降将加速。此外,叠加我国人均GDP持续增长及通胀影响,我国居民平均工资处于持续上涨通道。当前我国化工企业对人工依赖程度仍较高,持续走高的人工成本对企业的成本管控提出挑战,智能化及数字化发展或将为上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基础化工产品产能严重过剩。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为“重量轻质”,致使相关资本投资主要集中在扩大规模,而投向结构优化、高端化及差异化的资金很少。例如,近年来大型化工企业大规模投资主要集中在大宗化工品,一方面使得我国多数大宗化工品实现国产替代,产能跃居全球第一,例如乙烯、芳烃等基本实现自主,但另一方面,同质化的投资致使上述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盈利能力显著下降,我国化工企业整体呈现“大而不强”的特征。 精细化工产品布局不足。受制于技术、设备、配方以及资金等因素,国内化工企业对精细化工产品的布局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高。例如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高性能合成橡胶、膜材料、高纯电子化学品等自给率低,以聚乙烯为例,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90%,行业处于依靠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的追赶期。国内化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主要系企业研发体系往往比较封闭,尤其是大型国有化工企业研发部门主要集中在体制内传统科研院所,研发路径很大程度依赖大型项目牵引和外部技术供应商支撑,且存在资本投入强度低、人员激励制度不成熟、高端人才缺失及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难点。 (三)安全环保政策压力加大 安全环保政策对日常经营及成本管理提出挑战。化工产业往往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发展,严重污染环境,造成资源浪费,行业的碳排放量随着产能快速增长呈上升趋势。以作为我国六大高能耗行业之一的石化行业为例,2020年我国石化化工行业能源消耗总量达到6.85×108t标准煤,相较于2010年上升59.7%,碳排放总量达到13.78亿吨,约占工业领域总排放的20%,在工业领域碳排放中仅次于冶金行业。且与国外相比,国内石化化工企业单位产值能耗水平较国外高20%左右,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在我国“双碳”新要求和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国家对安全环保的要求持续提高。2024年5月29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2024—2025年石化化工行业通过节能降碳改造实现节约能源合计4000万吨标准煤,以行业2020年单位增加值能耗为标准估算,石化化工增加值下降幅度约为4.3%,单年降幅2%以上。在此背景下,我国化工行业面临较大的安全环保管理压力,且安全环保方面的持续投入将直接降低化工企业的利润水平。 二、化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 化工企业须借助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来完成供给侧改革。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具备丰富内涵的经济概念,不同于传统生产力,首先“新”要求是实现关键性以至于颠覆性的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必须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完成从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全面的突破。其次“质”则强调技术带来的创新不能止步于产品或者生产技术等的领先,必须是能为人民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带来切实益处的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化工行业已获得了极大的规模和产业链优势。同时,如前文所述,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我国化工行业目前在盈利能力、产业结构和安全环保政策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新质生产力作为一次供给侧改革发展机遇,我国化工行业必须借助此次机遇来补齐产业“短板”、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而实现行业从“粗放式规模扩大”到“集约式质量提升”的发展。 三、化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 我国化工行业可以利用规模和产业链优势、政策支持,以及与国际产业链不断深入融合等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化工行业具备规模和产业链优势,形成了一批世界领先企业 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过全行业的多年努力,我国化工行业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从产品多样化来看,已经成为全球化工产业链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产业规模看,根据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CEFIC)1的数据,2022年我国在全球化工品销售市场份额占比达43.98%,大幅超过第二名的欧洲;相较于2012年,我国在全球化工品销售市场份额十年间增加12.69个百分点,增幅明显。根据相关预测,到2030年我国化工产业产值将占全球的50%。 从产业链看,我国化工行业产业链已经非常完整,从上游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原材料开采,到中游的各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的加工,再到下游的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等均各个生产环节均有覆盖。若以主要原料来划分,绝大部分的化工品主要是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包括石油气、页岩气等)、煤炭以及各种无机矿物(包括原盐),目前我国对上述原料 均可以实现充分的开发利用。若以核心产品来划分,我国在聚烯烃、有机硅、钛白粉、氯碱化工、聚氨酯等产品产业链均形成了一批专业企业。 我国化工行业已经也形成了一批世界领先企业,根据2024年7月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公布的按照上一财年化学品销售额排名的全球化工行业50强企业中,我国有11家,上榜企业数量首次超过两位数,以及超过了排名第二的美国上榜企业数量(10家)。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整合科技、资本、人力、数据等多种生产要素,具备资本和规模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先天有更强的动力去巩固和发展领先优势,同时也可以通过大量的生产去摊薄创新的成本,以及利用产业链协同优势发展行业创新产品,因此其形成有利于我国化工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二)国内化工行业发展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得到较大支持 从微观来看,我国化工企业可以在利润空间、安全管理等方面“单打独斗”改善经营,但在宏观层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作为“领路人”在产业规划、技术和资本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从行业政策看,我国政府各个部门2013年以来不断为化工行业的产业规划、细分领域技术工作指导、产业智能化和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基础,形成了持续有力的支持,有利于生产关系的优化,推动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化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资金支持看,近年来化工行业项目集约化、规模化和高端化的发展趋势明显,因此单体投资规模大,特别是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的建设都获得了中央、当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大量支持。此外,政府及金融机构针对化工行业亦有部分创新信贷支持,如2024年6月全国首批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在天津落地,同月上海数据交易所首单化工行业"数易贷"在上海落地 等,有力的支持了化工行业的绿色和智能化等转型。 从市场拓展看,需求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的源动力,化工产品作为工农业产品和生活消费品重要的基础材料,我国政府从外销和内销两方面支持产能消化。外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工厂,近年来持续对外输出产品,2013年9月和10月由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已与152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数量占全球国家数量的77%,人口数量占全球人口数量的65%,为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创造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内需方面,202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化工产品在国内的流通减少了障碍,有利于需求的充分释放。 (三)国内化工企业与国际产业链融合程度加深 从古至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外开放和合作,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仅要通过中国化工行业的自身努力,亦需要吸收和引进外部优秀企业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在当今世界石化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绿色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化工企业近年来与国际领先企业密切日益密切,从石化产业链上游的炼化,到中游的基础化工原料,以及下游的精细化工产品,合作项目均频频落地,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以及人口大国,对化工材料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世界化工巨头来华投资。 除上述重大合作项目外,霍尼韦尔、利安德巴赛尔等跨国化工企业在中国建立了烯烃等业务的技术中心,并与国内化工企业合作,为中国以及亚洲市场提供相关服务以及产品,中国化工行业必将从相互交流中获益。 三、化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 相较其他行业,目前化工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面临国内化工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有限、专业人才不足、行业盈利能力有限导致转型风险高,产能扩张后的转型投资能力不足等挑战。 (一)国内化工企业创新能力有限、专业人才不足 从技术特征看,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基础研究较发达国家差距大,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创新等机制有待完善等原因,我国化工行业生产技术突破近年来较为有限,产品迭代较慢。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例,2023年国内前十名上市公司研究与试验发展(R&D)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54%和1.74%,同期全球前十大化工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93%和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