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MAO,CHUNBINLI,CHENHAOJIALIU,ZHONGZHAO,XIANMAOFAN,JIEWANG,QINGHUALUO,TIANZHAO,WENBOWANG,FENGOUYANG,JIYONGWANG,ZHIGANGQIAO,ZHIQIANGLIANG,WUYINGLIN,PEIWANG,DAJIEGONG,WEISHILIU,FANGYAN,ANDREWA.CUNNINGHAM,BENJAMINTAPLEY,SAMUELT.TURVEY,andAMAËLBORZÉE 目录 序言 主要贡献者致谢 摘要 1.简介 2.背景 2.1物种概述 2.2分布,数量,及种群趋势 2.3威胁、潜在威胁及限制因素 2.4灭绝风险 2.5文化价值 2.6保护管理 3.长期恢复策略2024–2044 3.1依据 3.2中国大鲵保护:障碍、挑战与困难 3.3愿景、目标与宗旨 3.4理解与威胁排名 3.5项目与活动表 4.参考文献 序言 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并被俗称为“娃娃鱼”。由于其身体结构在超过 1.6亿年间没有经历显著变化,因此被称作“活化石”。中国大鲵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顶级捕食者的角色,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并因此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下行效应,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与此同时,中国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1995年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在1998年被列为《濒危动物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CR),并在2016年和2021年被列入《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因此,中国大鲵也是两栖保护动物的旗舰物种。 中国大鲵受到多种因素的严重影响,包括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过度开发、病原体、环境污染以及遗传多样性低。虽然野外种群数量较少,但在养殖场中数量较多。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再引入是保护它们的两种主要方式。然而,这些方式的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我们需要改进我们的行动。其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加强协作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对野外种群和养殖场种群实施进一步的调查,以了解这些种群的现状这是支持中国大鲵保护的关键基础工作。其次,需要了解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并确定它们的谱系。现已知中国大鲵由七个不同的谱系组成,其中一些已经被描述为新物种,包括华南大鲵(A.sligoi)、江西大鲵(A.jiangxiensis)、和祁门大鲵(A.cheni)。这些物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需要被明确。显然,不同的谱系需要被分开保护。第三,需加强对野外种群的保护,和规范养殖场的人工繁育工作和保护性育种工作。为此,我们需要建立机制以促进中国大鲵的适当归放,虽已有适当建议,但尚未有完整的实施指导。 我希望并相信,新的行动计划将会促进保护中国大鲵的效果。 江建平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024年8月4日 在成都 主要贡献者 JINGMAO1,2,CHUNBINLI1,CHENHAOJIALIU2,ZHONGZHAO2,XIANMAOFAN3,JIEWANG4,QINGHUALUO5,TIANZHAO6,WENBOWANG7,FENGOUYANG8,JIYONGWANG9,ZHIGANGQIAO10,ZHIQIANGLIANG11,WUYING LIN12,PEIWANG13,DAJIEGONG14,WEISHILIU15,FANGYAN16,ANDREWA.CUNNINGHAM17,BENJAMINTAPLEY17,18,SAMUELT.TURVEY17,andAMAËLBORZÉE18 1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兰州2甘肃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中国兰州3甘肃省文 县碧口镇泰和大鲵养殖基地,中国4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成都5长沙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中国长沙6西南大学水产学院,中国重庆7咸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中国咸阳 8联合国食及农业组织/全球环境基金湿地项目,中国南昌9贵阳黔仁生态保护中心 10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新乡11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2深圳市爱护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13吉首大学,中国吉首14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兰州15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哈尔滨 16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昆明17伦敦动物学会,英国伦敦18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 存委员会两栖类专家组 致谢 我们非常感谢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的慷慨支持。 推荐引用格式 MaoJ,LiC,LiuC,ZhaoZ,FanX,WangJ,LuoQ,ZhaoT,WangW,OuyangF,WangJ.,Qiao,Z.,Liang,Z.,Lin,W.,Wang,P.,Gong,D.,Liu,W.,Yan,F.,Cunningham,A.A.,Tapley,B.,Turvey,S.T.andBorzée,A.2024.AconservationactionplanforChinesegiantsalamanders 1.简介 中国大鲵(Andriasspp.)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这些大鲵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在中国广泛养殖以供食用。尽管中国大鲵在中国历史上曾被广泛食用,但大规模的养殖产业是在2000年代初建立的,当时大鲵被从野外捕捞,以补充养殖场存量。然而,中国大鲵的种群在中国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发以及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中国的大鲵曾被认为是单一的广泛分布的物种(Andriasdavidianus),但遗传分析表明大鲵实际上由多个物种组成(可能至少有七个)。而中部、东部和南部的种群显示了基因上有明显差异的地方种群。目前已有四种物种被科学界正式命名和认可,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物种被命名。中国政府已经支持放归养殖大鲵作为保护措施,然而,这导致全国范围内非野外的大鲵的放归,进而带来了野生大鲵种群与放归的非野生大鲵种群的杂交风险。如果要让中国大鲵继续在野外生存,我们迫切需要大规模的保护响应措施,并且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协作和协调的战略。 图1.一只圈养在欧洲的中国大鲵,从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中被救出。©BenjaminTapley/ZSL 2.1物种概述 2.1.1分类学背景 中国大鲵传统上被视为一地理位置上广泛分布的物种,分布在多个河流流域和山地生态区域。在1924年,中国大鲵的第二个物种被描述为(Megalobatrachussligoi,Boulenger1924),该描述基于一只在香港植物园发现的标本。据说,这个标本可能是被从附近的中国大陆地区带到香港的(Liu,1950)。随后,这个物种被毫无充分理由地归为中国大鲵(A.davidianus)(Thorn,1968)。 多项研究使用了分子工具探究中国大鲵(Andrias)的种群结构(Murphyetal.2000;Taoetal.2005;Wangetal.2017;Yanetal.,2018;Liangetal.,2019;Turveyetal.,2019;Chaietal.,2022;Marretal,InPress)。Murphyetal.(2000)、Taoetal.(2005)和Wangetal.(2017)的研究均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南部、东部和中部的不同地方的种群在基因上显示出差异。一项更为全面的研究使用线粒体DNA(mtDNA)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对野生和养殖大鲵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5到7个不同物种水平进化枝的有力证据,其中一些仅在养殖场中采样的个体中被发现(Yanetal.,2018)。由于人为介入中国大鲵的运输和放归,这些进化枝并未与特定的地理区域一致(Yanetal.,2018)。随后的研究使用额外的mtDNA数据发现了相同的七个进化枝,并使其能与特定的地理区域关联,证明了不同进化枝大多在不同的流域和生态区域独立分布(Liangetal.,2019)。最近的研究基于树和基于对齐的模型对物种界定分析,用30个线粒体基因组找到支持至少七个统计学上分辨的中国物种水平进化枝并且模型提供对九个物种水平进化枝的支持。 表1.不同研究如何称呼物种水平进化枝概览 物种 根据Yanetal.(2018)的进化枝 根据Liangetal.(2019)的进化枝 祁门大鲵 E E 中国大鲵 B G 江西大鲵 U2 D 华南大鲵 D B 目前未命名 A A 目前未命名 C F 目前未命名 U1 C 人们尝试从这些数据中得出分类学结论。Turveyetal.(2019)使用历史博物馆标本中近乎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而这些标本采集于大型养殖产业建立和不同大鲵进化枝在人为干预下在流域和生态区域之间迁移之前。在这项研究中,作者能够将之前被Boulenger (1924)所命名为Megalobatrachussligoi与Yanetal.(2018)和Liangetal.(2019)所识别的其中一个进化枝关联起来,从而重新确认定了A.sligoi作为一个有效物种的地位。在2022年,江西大鲵从在江西省西北部保护区内采集的野生标本中被描述(Chaietal.,2022)。 最近,祁门大鲵从安徽省黄山地区被描述。江西大鲵和祁门大鲵均可以被归类到Yanetal.(2018)和Liangetal.(2019)所报告的进化枝中。未来很有可能会有更多的进化枝在科学上被描述为新物种。 图2.华南大鲵的正模标本(afterTurveyetal.,2019) 2.1.2生物概论 中国大鲵是现存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身长近两米,体重超过50kg(Wangetal.,2004)。所有的大鲵物种都有着大而宽扁的头部和小而无眼睑的眼睛,扁平的身体有着明显的纵向褶皱,四肢健壮,并且尾巴大而扁平。它们在颜色上极为多样,从黑色到深红色到多种棕色不等,通常带有斑点(Sparreboom,2004)。养殖场也同样报告了颜色变种。 图3.在陕西省生态调查中遇到的一只中国大鲵©BenjaminTapley/ZSL. 由于近期分类学修改和限制了与小样本量相关联,这很难总结所有被描述和未描述的大鲵种类的关键形态差异。只有少数的已知出处的标本可以被证实与中国大鲵(A.davidianus)的进化枝相关联,并且华南大鲵被描述和随后被重新认定是基于一个博物馆标本。在将华南大鲵认定为有效物种的修订中,Turveyetal.(2019)因此避免了基于如此小的样本量来描述这两个物种的诊断形态特征。已公布的最大的一只中国大鲵身长五英尺九英寸。 江西大鲵被报告为不同于其他大鲵物种通过以下几组特征:1)头的长度几乎等于头的宽度;(2)头部和下颌相对光滑,并且有小疣粒不规律分布;(3)侧颈部褶皱在前肢插 入点处与身体褶皱不连续;(4)第三指明显长于第一指;(5)背部呈红棕色或黄棕色,带有大的不规则斑块(Chaietal.,2022)。这一模式组包括全长范围在55.4-58.9cm的动物,但在采集点观察到的更大个体长度可达85cm(Chaietal.,2022)。 祁门大鲵被报告为不同于其他大鲵物种通过以下几组特征:1)头部和躯干扁平,头部略长于宽,头宽/头长的比例为0.80-0.98;(2)头部和下颌相对光滑,排列不规律的小疣粒;(3)侧颈部褶皱在前肢插入点处与身体褶皱不连续;(4)第三指长于第一指,指长顺序为I<IV<III<II;(5)四肢粗短,后肢长于前肢,前肢长度/后肢长度比例为0.78-0.96; (6)尾部肌肉发达,尾基部粗壮并逐渐向后部和末端扁平,尾长约占全长的1/3(Xuetal.,2023)。这一模式组包括一个标本(正模),全长为97.4(Xuetal.,2023)cm。 2.1.3繁殖行为 注意,以下信息并不特指某一种中国的大鲵物种 图4.江西省某一养殖场中的大鲵幼体©BenjaminTapley/ZSL 据认为,中国大鲵在5-6岁达到性成熟(Cheng,1998,Browneetal.,2014)。其繁殖周期具有季节性,性腺成熟发生在春季到夏季之间,当水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