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阿里巴巴]:大模型安全研究报告(2024年)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大模型安全研究报告(2024年)

AI智能总结
查看更多
大模型安全研究报告(2024年)

FOUNDATIONMODELSAFETYRESEARCHREPORT 大模型安全研究报告 版权声明 LEGALNOTICE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拥有本报告的版权,并依法享有版权保护。任何个人或机构在转载、摘录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本报告的文字内容及观点时,必须明确标注“资料来源: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或使用行为,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3 大模型安全研究报告 前言 FORWORD 当前,由ChatGPT引发的全球大模型技术竞赛正推动人工智能由专用弱智能向通用强智能迈进,这不仅标志着智能水平的显著提升,也预示着人机交互方式和应用研发模式的重大变革。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蓬勃动力和创新潜力。 然而,随着大模型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落地加速,大模型技术局限和恶意使用不仅加剧了原有人工智能安全风险,也引入了模型“幻觉”、指令注入攻击、网络攻击平民化等新型风险。面对这些挑战,国际组织和世界主要国家正通过制定治理原则、完善法律法规、研制技术标准等方式,积极开展大模型安全治理。同时,大模型在逻辑推理、任务编排等方面的卓越能力,为解决网络空间安全瓶颈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 为有效防范和消减大模型的安全风险,并促进其在安全领域的应用,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三十余家行业单位共同编制《大模型安全研究报告(2024年)》。本报告凝聚业界专家共识,聚焦当前大模型突出安全风险和网络空间安全瓶颈问题,从大模型自身安全和大模型赋能安全两个维度,提出涵盖安全目标、安全属性、保护对象、安全措施四个方面的大模型自身安全框架,以及大模型赋能安全框架。期待这些框架能为社会各方提供有益参考,共同推动大模型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FOUNDATIONMODELSAFETYRESEARCHREPORT 45 大模型安全研究报告 目录 一 二 大模型安全概述 大模型自身安全 1.大模型技术演进 12 4.1大模型自身安全 17 1.大模型自身安全框架 20 3.3模型“幻觉”缓解 29 1.1探索期:预训练语言模型(2017年-2021年) 4.2大模型赋能安全171.1安全目标 22 12 1.2安全属性 22 1.2爆发期:语言大模型(2022年-2023年) 12 1.3保护对象 23 1.3提升期:多模态大模型(2024-至今) 12 1.4安全措施 24 2.大模型面临严峻安全挑战13 2.1训练数据安全风险13 2.2算法模型安全风险14 2.3系统平台安全风险15 2.4业务应用安全风险15 3.大模型带来新安全机遇16 4.大模型安全研究范围17 2.训练数据安全保护措施25 2.1数据合规获取25 3.4模型偏见缓解31 3.5模型可解释性提升31 4.系统平台安全措施32 4.1系统安全加固保护32 4.2大模型插件安全保护33 2.2数据标注安全 25 2.3数据集安全检测 26 5.1输入输出安全保护 34 2.4数据增广与数据合成 27 5.2生成信息标识 35 2.5安全对齐数据集构建 27 5.3账号恶意行为风控 36 3.算法模型安全保护措施 28 5.4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 37 3.1模型内生安全评测 28 3.2模型鲁棒性增强 29 7 5.业务应用安全措施34 FOUNDATIONMODELSAFETYRESEARCHREPORT 6 大模型安全研究报告 三 大模型赋能安全 四 大模型安全展望 1.大模型赋能安全框架40 4.2能图像视频内容安全检测52 1.大模型技术产业展望56 FOUNDATIONMODELSAFETYRESEARCHREPORT 2.大模型赋能网络安全 42 4.3智能音频内容安全检测 53 2.大模型自身安全展望 56 2.1风险识别(Identify) 42 2.2安全防御(Protect) 44 3.大模型赋能安全展望 57 2.3安全检测(Detect) 45 2.4安全响应(Response) 47 2.5安全恢复(Recovery) 48 2.6其他 49 编制说明 3.大模型赋能数据安全50 3.1自动化数据分类分级50 3.2自动化APP(SDK)违规处理个人信息检测51 4.大模型赋能内容安全52 4.1智能文本内容安全检测52 89 大模型安全概述 1.大模型技术演进 2.大模型面临严峻安全挑战 3.大模型带来新安全机遇 4.大模型安全研究范围1 大模型安全研究报告 1..大模型技术演进 2012年,杰弗里·辛顿(GeoffreyHinton)课题组提出的卷积深度神经网络AlexNet在计算机视觉权威比赛ImageNet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第一名,拉开了全球深度神经网络研究浪潮。2020年,OpenAI推出了GPT-3,标志着以“标注数据监督学习”和服务特定任务为特点的小规模深度神经网络(即小模型),正式向以“大规模数据集无监督预训练+有监督微调”和服务多任务的大规模预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即大模型)转变。大模型以其庞大的无标注训练数据、巨大的模型参数、智能“涌现”现象和多任务处理能力,被业界认为是实现通用智能的可行路径。整体看,从小模型向大模型的演进经历了如下三个时期。 1.1探索期:预训练语言模型(2017年-2021年) 2017年,谷歌提出了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神经网络结构——Transformer,奠定了此后大模型发展的算法架构基础。2018年,基于Transformer的GPT-1和BERT的成功应用,标志着预训练模型成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主流。2020年,OpenAI推出了模型参数规模高达1750亿的GPT-3,因其在多类语言任务上的性能大幅提升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可。这个阶段,预训练语言模型在多任务领域内生成语义连贯的类人文本方面展现出了极强潜力,全球为不断提高大模型性能不遗余力扩大模型的参数规模。 1.2爆发期:语言大模型(2022年-2023年) 2022年末,OpenAI发布的ChatGPT引爆了全球大模型技术竞赛。此后,谷歌的PaLM、Meta的LLaMA、Anthropic的Claude、阿联酋技术创新研究所的Falcon和NOOR、阿里云的通义千问、百度的文心一言等语言大模型争相发布,全球呈现“千模大战”态势。这个阶段,大模型拥有了对自然语言的理解、生成、记忆和推理能力,实现了与人类的顺畅交流。与此同时,全球开始对大模型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给予更多关注,研究焦点正从单纯扩大模型参数规模和提升模型智能水平,转向追求模型参数效率和确保模型与人类价值观的一致性。 1.3提升期:多模态大模型(2024-至今) 2024年,OpenAI发布的Sora和GPT-4o凭借强大的视频语义理解和高质量的文生视频能力震惊全球,开启了全球多模态大模型研发和应用热潮。谷歌的GeminiUltra、阿里云的Qwen-VLMax、百度的Ernie-ViLG3.0、 华为云的MindSpore等多模态大模型快速涌现,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发展。区别于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能同时处理来自语言、图像、声音等不同感知通道的信息,极大提高了场景理解准确度,促使大模型初步拥有了类似人类的感知和理解物理世界的能力。 此外,得益于大模型强大的泛化、自适应和持续学习能力,研究人员在语言、多模态等基础大模型之上,通过使用行业专有数据进行微调,形成适用于金融、医疗、交通等特定行业和任务场景的定制化大模型。基础大模型的智能和安全水平,是影响面向特定行业和任务场景的定制化大模型性能表现的关键因素。 2..大模型面临严峻安全挑战 随着各类大模型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其技术局限和潜在恶意使用不仅威胁大模型系统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也可能为使用大模型的各行各业带来非预期安全影响。 为尽可能全面应对大模型领域的基础共性安全挑战,本报告优先对语言、多模态等各类基础大模型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梳理。与此同时,参考ISO/IEC5338-2023《人工智能系统生命周期过程》国际标准,将基础大模型系统抽象为训练数据、算法模型、系统平台和业务应用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描绘这四个组成部分面临的重要和一般安全风险,形成大模型安全风险地图,如图1所示。其中,重要风险是发生概率高和影响程度大的风险,一般风险则反之。 2.1训练数据安全风险 在训练数据部分可能存在训练数据泄露等一般风险,其重点风险包括: (1)训练数据违规获取:通过不正当手段或未经授权的方式获取训练数据,可能违反法律法规、数据质量受损和发生安全事故。 (2)训练数据含有违法不良信息:训练数据中可能包含违法不良、涉及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等信息。 (3)训练数据投毒:攻击者可能在训练数据中植入恶意样本或对数据进行恶意修改,影响模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训练数据质量低下:训练数据集中可能存在错误或噪声数据,影响模型训练的效果。 FOUNDATIONMODELSAFETYRESEARCHREPORT 1213 大模型安全研究报告 FOUNDATIONMODELSAFETYRESEARCHREPORT (5)训练数据缺乏多样性:数据来源、特征和分布可能过于单一,不能全面覆盖各种实际应用场景。 2.2算法模型安全风险 在算法模型部分可能存在测试验证不充分等一般风险,其重点风险包括: (1)模型鲁棒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分布外鲁棒性不足和对抗鲁棒性不足两个方面。分布外鲁棒性不足主要指模型在遭遇实际运行环境中的小概率异常场景时,未能展现出预期的泛化能力,从而生成非预期的结果。而对抗鲁棒性不足则主要指模型面对攻击者利用精心设计的提示词或通过添加细微干扰来构造对抗样本输入时,模 14 型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影响输出的准确性。 (2)模型“幻觉”现象:模型在回答用户问题时,可能产生看似合理但包含不准确、虚构或违背事实的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模型“幻觉”。 (3)模型偏见和歧视:模型在处理数据时可能表现出某种偏好或倾向,这可能导致不公平的判断或生成带有歧视性的信息。 (4)模型可解释性差:模型的决策过程和结果难以被详细准确地解释,使得用户难以理解模型输入如何影响输出,以及模型产生特定结果的原因。 2.3系统平台安全风险 在系统平台部分可能遭受非授权访问和非授权使用等一般风险,其重点风险包括: (1)机器学习框架安全隐患:流行的机器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Caffe、Torch)可能存在漏洞,攻击者可能利用这些漏洞发起攻击,造成系统受损、数据泄露或服务中断。 (2)开发工具链安全风险:大模型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工具链(如Langchain、Llama-Index、pandas-ai)可能存在安全漏洞,例如SQL注入、代码执行或命令注入等,攻击者利用这些漏洞可能导致数据损坏、信息泄露或服务中断。 (3)系统逻辑缺陷风险:大模型系统可能存在数据权限和隔离、访问控制、业务逻辑等方面的缺陷,这些缺陷可能使得系统容易受到未授权访问、API滥用、数据窃取或滥用、越权访问等攻击,进而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监管处罚。 (4)插件相关安全风险:大模型的插件可能存在缺陷,在与大模型服务交互时可能引发敏感信息泄露、提示词注入、跨插件请求伪造等安全问题,这可能导致系统遭受攻击、数据泄露或服务中断。 2.4业务应用安全风险 在业务应用部分可能存在测试验证数据更新不及时等一般风险。其重点风险包括: (1)生成违法不良信息:大模型可能产生包含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伦理道德和行业规范构成威胁的内容。 (2)数据泄露问题:存在攻击者通过逆向工程、成员推理攻击或提示词注入等手段窃取训练数据的风险,这些数据可能包含敏感的个人信息或商业机密,可能导致隐私泄露、知识产权侵权和经济损失。此外,用户在与大模型互动时,也可能由于疏忽或不熟悉相关风险,无意中泄露自己的隐私或保密信息。 15 大模

你可能感兴趣

hot

2024安全大模型技术与市场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
数说安全2024-06-25
hot

大模型安全与伦理研究报告2024

信息技术
腾讯2024-01-30
hot

2024年AI大模型应用发展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
中国信通院&腾讯云202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