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议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
- 经济新动能与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接轨全球经济的新支点,体现中国以城市群为主体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战略。
- 制度多样性与互补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制度多样性和互补性,需探索“中国模式”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的高效汇聚和流动。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产业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先导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 金融核心圈:共筑金融核心圈,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打造金融枢纽。
- 优质生活圈:建设国际化教育高地、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二、打造湾区经济“中国模式”
- 制度多样性: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国两制”、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种制度环境,为贸易和产业合作提供了巨大空间。
- 产业结构:粤港澳大湾区仍处于工业经济阶段向服务经济转型期,制造业比重较大,需提高第三产业比例。
- 基础设施完善:需进一步完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效流通。
- 城市分工:各城市应突出自身特色与功能定位,发挥体制多样性,实现更优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
- 创新驱动:打造产业生态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创新驱动力。
三、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
- 顶层设计:加强系统性制度构建,推动生产要素、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湾区内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
- 城市协同发展: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跨城市生活圈,提升城市人口密度和生活质量。
- 产业协同:基于各片区现有资源特色,发挥已有制造业优势,围绕新兴产业打造产业生态圈。
- 创新驱动:推动科研资源和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嵌入全球创新网络。
关键数据
- 人口与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约6,765万常住人口,经济总量达1.38万亿美元。
- 第三产业比重: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为62%,低于纽约湾区(89%)、旧金山湾区(83%)和东京湾区(82%)。
-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6,520万标箱,略低于东京湾区(7,668万标箱)。
- 高等教育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7所高校,其中4所进入QS全球排名前100。
- 专利申请:深圳-香港地区PCT专利申请数量显著,部分领域已处于世界前沿。
通过以上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成为世界级湾区的巨大潜力,需在制度创新、城市共融、产业协同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共同探索“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