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24年 《施政報告》建議 2024年9月20日 引言02 一、檢視公共財政03 二、北都發展:推動「片區」先行先試06 三、創新科技:普及人工智能08 四、金融市場:加強引進資本11 附註15 德勤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 2 引言 香港經濟在2024年表現平穩,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於首兩季先後錄得2.8%及3.3%同比增長,最新失業率亦維持於3%的低水平1。過去一年,中央和香港政府在金融、創科和人才流動等方面,推出多項政策措施,為本地發展帶來支持。然而,地緣政治、利率走勢,以至環球增長放緩等多項因素,令香港經濟前景增添不確定性。 面對各種宏觀挑戰,香港須確保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以健康的公共財政,為經濟升級和提高競爭力做好準備,並在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的同時,把握創新科技等新經濟引擎。 德勤就下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下列政策措施建議,環繞公共財政、北都發展、創新科技及金融市場四大範疇。我們深信,在積極把握國家發展機遇下,香港將能繼續發揮獨特優 勢,穩步向好發展。 2 德勤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 3 一、檢視公共財政 政府於新冠疫情期間以龐大逆周期開支,支援民生和中小型企業。然而,在本地經濟開始回暖下,政府公共財政狀況仍存挑戰:自2019/20年起五個財政年度,政府有四個年度錄得綜合赤字,期間財政儲備水平下跌逾三分之一,由逾1.1萬億元下滑至約7,300億元2。根據政府中期預測,撇除發債收入,政府未來數年仍面臨顯著赤字,最快於2027/28年度才能達致收支平衡3。 我們強調,政府公共財政目前仍處健康水平。然而,可持續的公共財政對社會和經濟穩定發展尤關重要。我們建議政府全面檢視公共財政、稅制及公務員編制,並在顧及市民和中小企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繼續探討更多開源節流方案。 德勤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 1 成立「檢討公共財政專責小組」及「新稅項事宜諮詢委員會」 2000年,港府因應亞洲金融風暴引致的經濟下行和持續赤字,成立 我們建議政府仿效當年做法,成立相關專責小組,審視現時赤字背後是否存在結構性因素,包括經濟、人口和收支等,及早採取應對措施,並透過委員會進行全面稅制檢討,分析各稅率和稅種變化對本港競爭力的影響,以及研究不同新稅種的潛在利弊。 「檢討公共財政專責小組」及「稅基廣闊的新稅項事宜諮詢委員會」。前者由政府、學者和顧問,深入研究影響公共財政的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並以經濟、人口及收支增長作參數,推算公共財政在不同場景下的中長期可持續性(5至20年);後者就不同增加稅收和擴闊稅基方案提供意見4。港府當時就研究結果改變處理財政方式,嚴控開支,雖未有開徵新稅種5,但採納了部分調整稅率或免稅額建議,最終在2005/06年度扭轉赤字6。 2 檢視公務員編制 政府近年嚴格控制公務員編制水平,維持「零增長」目標,並推行資源效率優化計劃,但公務員薪酬及有關開支持續遞增,在2023/24財政年度達到1,562億元,佔政府經營開支25.98%,比例為近五年最高7。 我們認為政府應持續檢討公務員編制、架構及工作安排。在確保公共服務質素的前提下,我們建議政府為縮減公務員編制設下明確目標,透過利用科技、減省不必要工序和調配人手,節省人力資源;政府現時有約兩萬個公務員職位空缺8,可以先研究削減部分已空缺職位的可行性。 為提高治理水平,政府同時應審視各部門的運作和業務的必要性,並處理可能存在的多頭管理和不協調問題。在涉及跨部門的政策、特別是發展新經濟引擎領域上,政府應加強高層次統籌和督導,令政策方向更明確、措施落地時更一致。 4 德勤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 3 多方開源、審慎節流 提高機場離境稅、開徵海陸離境稅 政府目前向由機場離港的12歲或以上人士,劃一徵收120元「機場離境稅」,此稅項自2003年由80元增加五成 至120元後,一直未有調整。機場離境稅在2018/19財政年度,曾為庫房帶來28.8億元收入9,而在疫後復常的2023/24年度,亦帶來約19.4億元進帳10。我們建議政府調高機場離境稅五成,此舉有望為政府增加達10億元計收入。 我們同時建議政府開徵海陸離境稅,此舉能回收基建設施興建成本,亦能支持基建持續營運。在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的12個月期間,有7,460萬人次香港居民經各陸路口岸出境11,假設每人收取10元離境稅,單計陸路北上一年便能為庫房帶來數以億元收入。為免開徵海陸離境稅影響大灣區融合需要,我們建議政府在符合行政成本效益的前提下,豁免向日常跨境就學和工作的人士徵收有關稅項。 調整2元乘車優惠計劃 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2元乘車優惠計劃自2012年實施以來,開支水平一直增加,加上政府於2022年將優惠 放寬至60至64歲市民,相關支出不斷創新高,預計2024/25年度經常開支達60億元12。由於計劃旨在鼓勵受惠者出行,我們認為政府毋須改變現時受惠群組,但應積極控制開支,並解決計劃引伸的「長車短搭」問題,例如為每月可享優惠的車資金額設上限(如1,000元),或以車資劃分折扣水平(如10元以下車費劃一收費兩元,10元或以上則以車費兩折計算)。 調整個別公用服務收費 在顧及市民和中小企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政府應檢討長年未有調整的公用服務收費。舉例而言,水費自1995年 以來一直凍結,政府2014年曾提出檢討水費,但最終未有實行13;政府水費收入在2023/24年度達22.9億元14,若作適度調整,將能帶來數以億元收入。 5 德勤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 6 二、北都發展: 推動「片區」先行先試 政府近年推出多個基建和發展項目,長遠將為香港帶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但同時引伸龐大資金需求,故政府應積極引入市場資本、促進公私合作,以加速相關項目發展。我們認同政府以「片區」模式,與不同企業合作投資開發北部都會區和其他新發展區。有別傳統公私營合作模式,片區合作企業除樓宇建設和營運產業外,亦須負責前期的土地平整和基建工程;此舉雖會減低政府地價,但政府能提早獲得賣地收入,合作企業亦能更快調動資源動工。 德勤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 就片區開發模式.我們建議政府: 推動「片區」先行先試清晰定義片區資產組合和規則拓展多元合作方背景 鑑於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規模和複雜性,政府可以先行先試方式,先開發條件較成熟、具產業發展意義的片區,從頂層規劃產業發展、投融資和營運模式,透過建設成功案例,吸引市場參與更多不同片區發展。 政府應明確定義和設計不同片區內的資產組合和規則,包括發展主題和商業模式等,讓有意投資的企業能確切掌握他們的參與方式。 政府可針對不同產業和功能(如交通基建、產業投資和公用事業等),邀請不同背景的企業參與發展片區,包括本地企業、內地國企民企,以至國際企業,促進能力互補。 由於北部都會區土地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向市場釋放,為加快推進創新產業和龍頭企業在香港落地,我們建議為土地供應拆牆鬆綁,促進公私合作: 採取「過渡性安排」研究「非原址換地」 政府可靈活運用現有的工業大樓和即將建成的多層建築,設立過渡性商貿區或產業園,並加快審批過渡項目,讓創新產業和龍頭企業可在北部都會區土地平整完成前,率先落戶香港。 政府可研究如何允許土地業權人在北部都會區內,將原本用於住宅或工業用途的土地進行互換,此舉可加快區內土地開發的效率和靈活度,吸引發展商參與。 7 德勤香港產業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未來發展思路建議 8 三、創新科技:普及人工智能 在當前環球發展趨勢下,港府正致力發掘新增長點,確保香港能在挑戰中蓬勃發展,其中創新科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政府繼續多元發展「新質生產力」,並持續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將有助提升本地經濟韌度,保持國際競爭力。 德勤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 1 普及人工智能 制訂人工智能法規 香港目前缺乏一套獨立、整全和針對人工智能(AI)的法律框架;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於2021年發布的《開 發及使用人工智能道德標準指引》,涵蓋AI道德原則和策略管治15,惟相關標準僅屬指引性質。因應AI技術近年急速發展,我們建議政府適時制訂一套針對AI的監管制度,釐清開發者和使用者的法律責任,令他們更願意負責任地發展和應用AI。 歐盟今年8月生效的《人工智能法案(ArtificialIntelligenceAct)》,是全球首個針對AI的法律框架,法案根據風險程度對AI應用進行分類,並要求高風險AI系統進行嚴格測試和驗證,減低數據隱私、偏見和安全等風險。港府可參考相關標準,讓AI開發者和使用者在創新與權利保護間取得平衡。 確立長遠廣泛應用AI願景 AI有助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和節省資源,然而政府目前在公共服務上的AI應用領域相對有限和狹窄(如1823查詢 熱線和天文預報等)。我們建議政府從宏觀角度,確立長遠廣泛應用AI的願景,並探索不同應用場景,將AI普及化。舉例而言: 基層醫療教育金融監管 AI可協助分析市民醫療數據,識別病理特徵和趨勢,有助在社區層面及早協助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減低醫院系統壓力。 政府可協助學校引進AI推動的學習平台,為每位學生度身調整教育內容,縮小學習差距,並識別學習進度落後的學生,讓教師適時介入。 監管機構可推動銀行業將AI工具融入預防欺詐策略,並鼓勵銀行間共享用例,令各方能以先進分析和機器學習,偵測和防止詐欺活動,打擊金融犯罪。 9 德勤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 2 吸引創科人才 新增創科人才「中間」簽證類別 政府自2022年底優化和推出各項吸引人才計劃以來,反應非常踴躍,截至今年6月底,已接獲32萬宗人才申 請,近20萬宗獲批16。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我們認同港府繼續以有利措施,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令香港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並助力國家發展。 創科產業下游需要經驗豐富、但未必持有大學學位的技術人員。我們建議港府在現有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基礎上,參考新加坡的SPass簽證政策,增設具配額限制、且不會自動獲得永居資格的「中間」簽證類別,藉此引進非學位技術人員。由於相關技術人員類別較廣,政府可設立資歷認證機制,確保來港人才符合本地發展需求。政府屆時可按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相關人才引進的政策彈性。 10 德勤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 11 四、金融市場:加強引進資本 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及《決定》重申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港府應繼續積極促進香港、大灣區和國際市場之間的金融流動,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並加大力度吸引資金,推動投資、創新和就業,保持香港作為全球領先城市的地位。 德勤2024年《施政報告》建議 1 促進兩地跨境投資 爭取讓內地高淨值人士於香港設立家族辦公室 家族辦公室是本地財富管理業的重點增長領域,德勤研究顯示,截至2023年底,香港有超過2,700個單一家族 辦公室17。為進一步推動家辦發展,我們建議港府向內地政府爭取透過以下「三步走」策略,讓內地高淨值人士於香港設立家辦,並在現有的互聯互通基礎上,爭取設立新的「家辦通」資金渠道,讓內地高淨值人士透過在港設立的家辦,進行跨境投資。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 以大灣區為試點,允許內地高淨值人士將獲批額度的人民幣合法出境到香港,用以建立家族辦公室及投資於低風險產品,包括人民幣計價產品。兩地政府可考慮允許該類家族辦公室將投資收益 (不包括本金),保留在家辦內再作投資,並以閉環方式管理。我們建議第一階段資金只可透過香港銀行帳戶直接進行投資;除非經監管機構審批和同意,否則家辦的投資實體(investmentvehicle)股權,原則上不准轉讓。 將試點從大灣區擴大到全國,允許內地高淨值人士,將獲批額度的人民幣合法出境到香港以設立家辦和進行資產管理。其他要求跟第一階段相同。 進一步增加內地投資者的香港家辦的跨境投資額度,並放寬可投資產品的範圍至較高風險產品,且允許在其他香港持牌金融機構 (如證券公司)開設帳戶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