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IPE]:构建循环生态——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研究/报告详情/

构建循环生态——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

公用事业2024-09-11IPE文***
构建循环生态——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

报告撰写团队 张嘉育 长期从事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塑料循环经济研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部可持续发展总监 满娟 长期从事石化行业国际交流与塑料循环经济研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部处长 沈苏南 长期从事环境政策和环境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黎萌 长期从事企业绿色低碳采购工作的研究与评价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色供应链高级项目官员 马军 “蔚蓝地图”创始人,多年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侯璐瑶 专注于可持续发展、化学回收利用政策与技术、塑料循环经济的前沿研究 资深青年研究者 序言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兼副秘书长庞广廉 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宏观背景下,塑料污染已成为各国亟需应对的重要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在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效控制塑料污染,已成为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CPCIF)始终致力于探索并推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力求在环境保护与行业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此次,我们携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共同编撰并发布了中英文版的《构建循环生态——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这份报告凝聚了行业的集体智慧,专注于消费后塑料的循环利用,旨在为中国及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方案。 迎接绿色转型,顺应时代发展 环利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性与前瞻性,力求提出的方案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备国际视野。报告探讨了从源头治理到末端循 料治理的难点与痛点,报告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撰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系统性、客观 本报告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兼具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循环生态体系。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消费后塑 调研与分析,对标全球代表性区域,系统梳理了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了 创新性解决方案,体现了行业的前瞻性与责任感。 系统、客观、前瞻的解决方案 《构建循环生态——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报告通过深入 如何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特别是消费后塑料的回收与处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激增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塑料污染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重要挑战。在此背景下, 自塑料问世以来,其优异性能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然而,塑料使用量的 多方协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报告特别强调了多方协同在塑料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性。塑料污染不仅是一个行业或国家的问题,更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石化联合会始终重视与各方的紧密合作,这一协作不仅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行业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我们还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深入探讨并提出了适合本土的塑料污染治理路径,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共创绿色未来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绿色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政府与行业协会将继续发挥政策引导与监管作用,企业将不断加强创新与投资力度,科研机构将提供更前沿的技术支持,公众将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行动。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实现塑料污染的有效治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对新时代新征程中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与制度保障。8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再生材料与产品质量,扩大对原生资源的替代规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资源化利用率。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强化废弃物分类处置与回收能力,提升再生利用的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将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 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构建循环生态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已然具备,我们当奋力前行! 最后,我想以一句话来总结我们的愿景:在构建循环生态的道路上,我们不仅是探索者,更是践行者;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创造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塑料污染治理的征程中,愿我们携手并进,坚定前行,乘风破浪,为实现“美丽中国”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序言二 探索应对塑料污染的创新中国方案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自20世纪初发明以来,塑料逐渐因其低成本和性能优势而在全球大行其道,但塑料废弃物对环境与健康造成的风险也因此大幅增加。近年来,随着海洋塑料垃圾触目惊心的图片的广泛传播,以及微塑料的潜在威胁被反复揭示,塑料污染引发全球广泛忧虑,“限塑”、“禁塑”的呼声此起彼伏。2017年,《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提出了“打击海洋塑料污染和微塑料”的决议,全球范围内的塑料污染防治行动自此正式启动。 塑料废弃物的解决方案,也必然遵循着一般规律,即减量、再利用和循环再生的3R原则。由于从原 材料提取、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分析,塑料的替代材料也会带来相当的环境 影响,且对很多地区还存在着原材料获取和成本问题,因此在推动塑料源头减量和替代的同时,也 需要关注塑料回收和循环利用。欧盟率先出台了《循环经济中的欧洲塑料战略》、《包装和包装废 弃物指令》等法规,计划到2030年让所有塑料包装均可回收或重复使用。 作为塑料材料的主要生产者、使用者和塑料废弃物的主要源头,企业减塑逐渐成为关注重点。2018 年10月,由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发起了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吸引了全 球众多企业参与,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做出了减塑和循环再生利用承诺。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缺 乏完善的回收基础设施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为此部分企业尝试自建回收体系,但这些试点往 往因成本高昂,且难以有效覆盖较大区域,无法形成闭环。 突破这一困境,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和循环利用方面做出的部署值得关注。中国的废塑料回收率位居世界前列,2022年达到30%,且建立了巨大的再生加工能力。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提出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同时提出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并设定了2025年和2030年废塑料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2025年,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为科学评估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识别关键问题,发现最佳实践,协助城市管理部门完善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在中国环境记协的指导下,于2020年 联合发起了“随手拍点亮小区垃圾分类”活动。有赖绿色江南、阿牛公益、零废弃联盟伙伴等60多 家环保组织和蔚蓝网友的支持参与,垃圾分类随手拍累计从2022年的14万多条增加到18万多条, 覆盖328城市逾10万个小区。 评价结果显示,领跑城市的垃圾分类持续高水平运行,其中苏州、上海得分领先,其基于《“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要求的标准化体系稳定运行。北京、厦门等一批城市在建立分类清运和处置体系的基础上,依靠二次分拣,也达成垃圾分类目标。然而,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随着外卖、电商等新业态的快速扩张,低值可回收塑料在生活垃圾中占比逐渐增大,多数混入其他垃圾焚烧或填埋,成为资源化利用的一大短板。“十四五”后半程,少数地区开始尝试通过财政补贴弥补这一短板,但如何长期维持运行,成为一个难题。 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EPR)的原则,我们建议在苏州、上海、厦门和北京等地分类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试点吸收快递、外卖、电商、饮料等消费后塑料废弃物产生量巨大的企业,参与城市回收再利用体系的多元共建。基本思路如下: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中国垃圾分类体系现有基础和下游较为完善的再生产业链,大幅降低回收再利用成本,推动落实企业减塑责任,构建可持续的塑料垃圾闭环回收利用体系。 当前,全球终止塑料污染形势紧迫。2022年3月,第五次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此后各方一直为在2024年底前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公约而磋商谈判。2024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参与包括海洋污染治理和塑料污染治理等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凸显出防治塑料污染和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对绿色转型的作用。 我们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跨界开展专题研究,希望促进各界关注中国垃圾分类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再生塑料加工的能力和巨大潜力,同时识别值得借鉴的全球最佳实践,在此基础上推动多元共建塑料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体系,探索生态可行同时经济可负担的创新解决方案,合力破解塑料污染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 执行摘要 构建循环生态 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05 执行摘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指出,长期以来,“生产-消费-废弃”的线性经济模式加剧了塑料污染。塑料循环利用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供宝贵的再生资源,已被全球公认为双赢的解决方案。中国正积极构建塑料循环生态系统,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利益、充分发挥优势的解决路径。 本报告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塑料循环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旨在为中国提供有效的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方案。报告深入探讨了推动循环生态建设的三大关键举措:政策推动、信息透明和评价体系建设。我们构建了一套评价体系,用于评估和比较品牌在塑料循环行动中的表现。这一体系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行动路线图,帮助其制定战略、设定目标和采取有效措施,同时也推动其系统地参与塑料循环生态建设。 通过本报告,我们希望为构建绿色、循环的塑料生态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助力解决中国乃至全球的塑料污染问题。 研究主题 01 探索消费构后建塑塑料料污循染环治生理态的,中国方案 可行性论证 02商业模式 前端设计 分类回收 循环利用 再生环节 同级再生塑料价格2023-成本削减+ 原生塑料价格≤气候风险成本 合规成本-减碳效益 2023+ 构建生闭态环可体行系打通经盈济利可模行式 评价体系 信息披露 政策 03关键举措 赋能生态建设 图1报告结构概览 塑料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极大地便利了现代生活。然而,全球塑料年产量从2000年的 不当处置塑料制品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终止塑料污染位于延缓气候变化、遏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三大议题的交汇点,成为全球关 2.34亿吨 注的热点。长期以来,“生产-消费-废弃”的线性经济模式加剧了塑料污染问题。消费后塑料(以下简称废塑料)的循环利用不仅减少污染, 激增至2019年的 还提供可观的再生资源,成为全球共识的双赢解决方案。 4.6亿吨 近年来,废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大幅增加。这些影响包括塑料废弃物处理难题、微塑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以及资源回收和再利 塑料废弃物量也从 用的挑战等。根据OECD的GlobalPlasticsOutlook报告显示,全球塑料年产量从2000年的2.34亿吨激增至2019年的4.6亿吨,塑料废弃 物量也从1.56亿吨增至3.53亿吨。最终仅有9%的塑料废物被回收利用, 19%被焚烧,近50%被填埋,剩余22%的塑料废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置,甚至泄漏到环境中。如下图所示: 1.56亿吨 增至 3.53亿吨 Processlosses 4Mt Plasticscrap 33Mt Secondary plastics 29Mt Recyclingresidues22Mt Collected forrecycling 55Mt Incin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