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羽·头豹分析师 版权有问题?点此投诉 2024-08-23未经平台授权,禁止转载 关键词:教育职业教育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在政府支持下快速发展,承担经济转型与高技能人才培养重任。其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受财政拨款增加、招生与在校人数增长驱动。未来,政府将持续扶持并提升拨款额度,同时学校通过产教融合与升学体系完善提升质量,吸引更多生源,预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行业定义[1] 中等职业学校是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提供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职业学校。其学制一般为三年,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并积极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中等职业学校覆盖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院校等。2023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不含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共有学校7,085所。 行业分类[2] 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办学模式的不同,可分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含技师学院)、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四类学校;根据学校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与民办中等职业学校。 行业特征[3] 中等职业学校行业的特征包括政策扶持力度大、准入门槛高、未来前景明朗等。 1政策扶持力度大 近年来,中国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政策扶持力度显著加大,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首先,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这些资金不仅用于改善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还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研发,以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学费减免、奖助学金制度等,切实减轻了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鼓励更多学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此外,政府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制定了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使得中职学校逐渐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2准入门槛高 创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准入门槛高,主要体现在资金、师资、口碑和政策标准的严格要求上。首先,创办中职学校需大量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和日常运营。其次,学校必须配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确保教育质量,这对师资聘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建立良好的社会口碑对于吸引优质生源至关重要。最后,国家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资质审批、课程设置及教育质量监督有严格规范,确保只有具备实力的机构才能进入这一领域。 3总体上正处于转型期,未来前景明朗 2013年至2022年,全国中职学校数量减少了2,911所。学校数量减少表明教育资源正在向优质学校集中,推动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同时,西藏地区在过去十年内新增了7所中职学校,反映出区域职业教育需求的增加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此外,从2018年到2022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从428万人增至484万人,显示出社会对中等职业的认可度逐步提升。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中等职业教育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未来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中职学校的前景日益明朗。 发展历程[4]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1950-1960年的萌芽期,通过创建学校和“半工半读”模式为中等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1966-1978年的震荡期,中等职业教育受到冲击,但改革开放后逐步恢复,并为经济发展培养了急需的技能人才;1980-2006年的高速发展期,国家政策支持下,中等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学校数量大幅增加,法制化管理进一步加强;2010年至今的成熟期,中等职业教育政策更加完善,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明确了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途径。 萌芽期1950~1960 有关部门创建了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半工半读”教育模式出现并推广。 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家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极大地扩展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范围,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震荡期1966~1978 职业教育遭受严重冲击,多数学校被迫停办或改为普通中学。改革开放后,中等职业教育得到重视并逐步恢复,开始重建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遭受破坏,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复兴提供了新机遇,中等职业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了大量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高速发展期1980~2006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为中等职业教育指明方向。80年代至90年代,职业高中学校出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以法的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企业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从2850所降至520所。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调整,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和提升教育质量,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成熟期2010~ 2014年中央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做出规划。2019年《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升级。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划分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并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实现从“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的转变的总目标。 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反映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学手段创新,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链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上游为各类资源服务商环节,主要作用为中游提供教育装备与师资培训;中游为中等职业学校环节,主要作用为提高信息化建设与产教融合提高教学效果;下游为学生环节,主要作用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7] 中等职业学校行业产业链主要有以下核心研究观点:[7] 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既符合设备采购标准,又满足教师对于培训的期望,从而提高办学效果。根据相关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在采购教学设备时必须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以确保教学质量。例如,会计事务专业需配备至少41台计算机和10台点钞机等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然而,在教师培训方面,目前的培训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占比高达88.3%,远超教师实际需要的33.1%。教师普遍希望增加实践性培训,但目前这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足。这表明,在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既需要设备的标准化,也需要满足教师对培训实践性的更高期望。 中等职业学校受益于信息化建设和产教融合,教育质量得到提升,一定程度上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数字化建设规划方面,58.44%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本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包含数字化建设等相关内容,但教师在VR/AR等新兴技术的教学应用率仍然较低,比例约为3%。与此同时,全国已建立1,500多个职教集团,涵盖4.5万家单位,并形成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培训机会。尽管中等职业学校在信息化和产教融合上取得了成就,但仍需进一步提升新兴数字化设备的应用率。 尽管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需求与毕业生的薪资情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培养约3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预计到2035年,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3.56亿人,期间年均增长920万人。与此同时,尽管中职毕业生的升学率稳定在约65%,但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40.53%的毕业生起步薪资水平仅在2,001-3,000元之间,显示出就业起薪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表明当前的人才供应仍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在技能和薪资水平方面。[7] 产业链上游上 生产制造端 各类资源服务商 上游厂商 装备提供方、教师培训方 产业链上游说明 从教育装备(设施)供应层面:中等职业学校采购装备设施需符合有关部门标准,且采购需求多样化、规模化。 中等职业学校在采购装备设施时,需严格遵循相关部门的标准。例如,根据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发布的《教育装备行业基础标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采购的设施设备应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确保教学质量和安全性。例如,根据编号JJG (教委)016-1996要求,仪器能测量的周期表元素需从9F到92U,分析元素含量范围需(μG/G~100%)。此外,根据一系列《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不同专业的设备配置标准明确规定了最低数量要求。例如,会计事务专业需配置不少于41台计算机,10台点钞机等共计85类设备要求。通过这些标准化的数据要求,可以确保学校的教学设施符合教育部的规定,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师资培训层面:教师培训内容与场地资源的匮乏使得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空间受限,未来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据调查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现状与教师自身期望存在较大偏差。从培训机构上看,目前培训地点为校内的居多,占72.2%,远大于教师期望的32.3%。教师更希望将培训地点设置在企业、重点大学和培训基地。从培训方式上看,目前的培训方式以理论讲授和经验分享较为常见, 其中理论讲授占88.3%,远大于教师需求的33.1%。且项目学习、课题研究、实地考察的形式较少,而教师更期望实践操作、经验分享和实地考察的培训方式。从培训内容上看,目前主要对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培训,占比72%、63%。而教师更期望对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培训。以上数据表明,目前师资培训的现状与需求平衡且差异明显,未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产业链中游 品牌端 中等职业学校 中游厂商 毕节市财贸学校(毕节市信息工程学校、毕节市财政经济干部学校) 会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查看全部 产业链中游说明 从教育创新层面: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深化信息化规划建设,提升了整体教育质量。但同时对于新兴数字化设备仍呈现低应用趋势。 根据《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3版)》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数字化管理上看,中职学校18个数字化管理系统全部建成的院校比例为54.25%,一个系统都没有建设的比例为2.58%。从平安校园建设上看,中职院校未进行任何平安校园项目的建设的比例为9.63%。从数字化规划上看,58.44%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本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包含数字化建设等相关内容。以上数据表明,中职学校在信息化规划方面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在新兴数字技术的教学应用方面,中职学校教师呈现出低应用率的趋势。例如,在基于VR/AR等技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应用相关软件开展虚拟仿真实训等方面,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应用率分别为2.18%和2.45%。 从产教融合层面: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推动产教融合,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教育赋能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的产教融合正在稳步推进。根据《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正致力于将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已建立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这些集团覆盖了4.5万余家单位,形成了校企合作的网络,通过资源共享促进了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此外,已有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年均增幅达到8.6%。这些数据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具体进展和成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和更紧密的产业联系。 产业链下游下 渠道端及终端客户 职业教育需求方与人才需求方 渠道端 学生 产业链下游说明 从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层面:中国中等职业学校连年扩招,但中等学校供需缺口依然存在。 当下中国已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2022年共有职业学校(含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9,693万所,在校生超过1,76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