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气候弹性海洋治理 关键点 •促进可持续渔业管理: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合作,包括渔民、科学家和决策者,以实施有效的捕捞配额机制,确保鱼类种群的长期可行性。 克里斯蒂安 · 菲舍尔农业、食品、自然和农村发展咨询部门办公室亚洲开发银行 郭冬梅 * 亚洲开发银行保障措施高级保障措施专家 (环境) 办公室 •优先考虑海洋保护与恢复:专注于建立并有效管理海洋保护区,以保护关键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在全球互联互通和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时代背景下,海洋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变得日益明显。海洋有可能加剧或缓和气候变化及其相关影响,这完全取决于现有政策。本政策简报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它探讨了中国通过建立更加全面的沿海和海洋环境管理系统来适应海洋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政策选项,包括提升综合性和复原力的海洋治理能力、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以及推动可持续渔业管理。这些建议旨在为决策者提供将海洋知识转化为有效政策和倡议的途径,从而支持可持续海洋管理、保护社区和生态系统,并减少沿海和海洋地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风险。 •增强科学研究与监测:加强努力理解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 影响,通过收集和分析海洋温度、海平 面变化、酸化以及缺氧的数据来增进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增强灾害准备、响应和恢复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如海平面上升、热带风暴和有害藻华。 INTRODUCTION 世界海洋 - 覆盖地球表面的 70 % 以上 - 气候变化 直接和间接相关。例如,海洋通过其环流系统在全球气候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系统分布热量和水分。因此,海洋环流可以极大地影响气象天气模式,如降水量和热带风暴。海洋环流还运输营养物质和浮游生物到世界各地,这对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注:本出版物中,“$”代表美国美元。亚洲开发银行将“中国”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准备此内容时,作者为农业、食品、自然及农村发展部门办公室的环境专家。1 。汉。 2017 年。海洋与气候。在 D. Richardson 等人 , 编辑。W国际地理百科全书 :人、地球、环境与技术Wiley - Blackwell. ISBN 978 - 92 - 9270 - 832 - 0 (打印) ISBN 978 - 92 - 9270 - 833 - 7 (PDF) ISSN 2071 - 7202 (打印) ISSN 2218 - 2675 (PDF) 出版物库存编号 BRF240388 - 2 DOI:http: / / dx. doi. org / 10.22617 / BRF240388 - 2 亚行简报 310 气候变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的影响 全球海洋能够吸收和储存来自太阳、自然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大量热量和二氧化碳。 活动。据估计 , 世界海洋吸收了大约 90 % 的人为热量和 30% 的人为碳 海温上升 排放。如果没有海洋及其作为碳汇和热汇的作用,气候变暖的影响将会更加严重。因此,实施有效的政策以保护和维护海洋健康以应对气候变化变得至关重要。 温度导致全球海洋温度上升。海洋作为散热器的作用和日益增长的全球 海洋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自 1970 年代后期以来 , 中国(PRC)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预计本世纪中国近海和外海的SST将大幅上升,并以比全球平均更快的速度增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特别报告。2022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 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海域的变暖可能因多种原因加速,包括地理位置(受到如太阳辐射和海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土地使用变化,以及水体污染。 the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报告阐述了不同预期变化如何影响社区,并强调了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现有和新兴风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SSTs在中国的各个海域(尤其是东海沿岸海区)也在以不同的速率上升。这一现象受到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影响,包括洋流、季风模式、城市化水平以及陆海交互作用等。即便在不同的代表浓度路径(RCP)情景下,SST的上升速率也预计会不均匀(图1)。 报告的主要结论包括 : (i) 地球海洋和冰冻圈的物理组成出现的众多已记录变化可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例如,全球海洋温度自1970年以来有所上升(几乎确定),而自1993年以来,海洋变暖的速度翻了一番(可能性很大)。(ii) 如果遵循高温室气体排放预测,到本世纪末(2081-2100年),海洋和冰冻圈的变化及其相关风险预计将大幅增加,相比之下,低排放情景下的变化则较小(非常高的信心)。变化的程度与温室气体排放轨迹紧密相关,强调了采取紧急且有效行动的必要性。 (iii) 海洋和冰冻圈都表明它们存在生态临界点,某些变化可能是不可逆的(高度信心)。(iv) 极地、高山和沿海环境的社区特别容易受到海洋和冰冻圈变化的影响。这些社区中的贫困人口和边缘群体尤其容易遭受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影响(非常高的信心)。(v) 除非解决与海洋和冰冻圈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水下生活,否则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仍然具有挑战性。 上升的SST(海表温度)对海洋过程和生态系统有显著影响,可通过触发珊瑚白化、迁徙模式变化、海洋食物网中断、沿海生态系统退化以及增加沿海脆弱性来实现。此外,温暖的海水还可能影响大气温度,并促成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形成。 海平面 中国沿海海平面正在上升。从1980年到2020年,中国沿海水域的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是3.4毫米/年,超过了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图2)。这一上升趋势预计将持续下去,因为预计中国沿海水域的海平面将继续上升。755 - 170 毫米在未来 30 年。 中国海域上升率因地区而异,受地质条件(如正在下沉的区域——例如中国渤海湾北部海岸——其海平面上升速率较高)、气压变化以及靠近冰川等因素的影响。 融化和人类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气候弹性海洋治理 海洋酸化 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的长期累积效应将直接导致浅滩损失、低地洪水以及生态系统破坏。这还会增加风暴潮、洪水、咸潮、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的影响概率,并加剧其影响程度。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汇,吸收了约三分之一的人为二氧化碳,对海洋酸化(pH)贡献显著,即降低了海水的pH值。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海洋的pH值已经发生了变化。9 海洋的表面从 8.21 下降到 8.10 。 中国南海沿海海域自1999年以来,海水pH值显著降低,这记录了中国全部海域海洋酸化加剧的现象。 关于海洋资源。因此,鉴于中国对渔业的经济依赖,海洋酸化在中国特别值得关注。 年度平均下降率为约0.012至0.014。中国南海的海洋酸化现象尤为明显——与工业前时期相比,2017年海洋表面pH值从8.20降至8.06,相当于增加了35%的酸度。11酸度(图 3) 。 海洋脱氧 温暖的海水溶解氧气的能力较弱,因为温暖的水比冷水更不易溶解氧气。这一现象,由海洋变暖驱动,被称为海洋缺氧。全球范围内,海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氧气含量减少了超过2%。在中国水域中,观察到了不同程度的大洋缺氧现象。例如,从1978年至2006年,渤海中部表层海水的氧气化速率约为每年每千克0.2微摩尔,而在深层海水中的下降速度更为陡峭,大约为14每年每公斤 0.8 微摩尔。 海洋酸化对海洋食物网造成了极其有害的影响,因为它限制了碳酸钙的可用性,这是软体动物(如孔虫、海胆、海螺、牡蛎和珊瑚)形成外壳和骨骼所必需的。这一影响沿着食物链产生连锁效应,并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以及依赖这些环境的社区的压力。 这一显著的氧气浓度降低对海洋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的分布、组成与多样性。在极端情况下,海洋缺氧会导致“死区”,即氧气含量如此之低以至于这些区域对野生动物部分或完全不适合居住。 盐沼地——被海水淹没的潮间带——提供了多种服务,如二氧化碳吸收、风暴潮防范等。 保护、水净化以及栖息地提供。然而,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事件,如热浪,会影响盐沼生物群落,而温度上升可能会引入入侵物种。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沉没的速度,改变沉积物特征和盐度,可能减少碳储存。17封存能力。 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 全球沿海生态系统日益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水平根据排放情景而变化。高排放路径(如RCP 8.5)加剧了挑战,而低排放路径(如RCP 2.6)则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某些生态系统特别脆弱:珊瑚礁、海藻森林、海草床和盐沼(图4)。 红树林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对于净化水体和保护海岸线具有高度有效性。然而,它们易受气温上升(这阻碍了它们的生长)和海平面上升(这可能超过适应能力)的影响。从1988年到2020年,在中国的总面积从1,559.34公顷减少至737.37公顷,原因在于18 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红树林恢复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19红树林恢复区正在缓慢增长。 河口是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因为它们作为淡水与海洋之间的界面,并对于营养循环至关重要。它们对中国的渔业产业和食品安全同样不可或缺,因为许多商业价值高的鱼类物种利用河口进行生活。 海草生态系统提供了关键的栖息地、高生产力、水净化和碳捕获等基本功能。已记录有22种20中国的海草物种 , 占全球物种的 30% 。 对于孵化和幼体栖息地而言。然而,河口生态系统面临着海平面上升、有害藻华、缺氧以及人类污染等风险。 灾害风险管理 然而,海平面上升通过沿海侵蚀和直接淹没威胁到海草床的存在,影响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 气候变化加剧了沿海和海洋危害 分布和最终减少床面积。 中华人民共和国。当考虑到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海藻养殖产业,对于国家的生计和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重要性。 例如,中国的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即中国所在的区域)遭中国沿海城市占总人口的 20% 。 受着世界上最频繁、最强烈且影响范围最广的热带气旋。因此,中国是受这些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而言,该国每年会经历约七场台风, 然而,海藻森林面临着气温上升、海洋洋流变化、海水酸化加剧以及污染等问题的威胁。此外,气候变化影响了生长速率,并促进了海胆(海藻的自然天敌)的繁殖。23 年度损失约为56亿美元。然而,这些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使得生命、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面临风险。例如,在2023年7月,中国遭遇了数起极端天气事件,包括两次台风。仅该月份的灾害经济损失就达到了105亿美元,超过了当年前六个月的记录。农业部门特别受到影响,由于农作物受损和牲畜损失。 捕食者 - 导致过度放牧。 珊瑚礁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且适应性较窄,因此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易损。 温度要求。不断上升的海水温度引发了珊瑚白化事件,而海洋酸化进一步削弱了珊瑚骨骼的形成。中国的珊瑚礁系统普遍退化,这表明海洋状况正在恶化。 该国海洋和全球的健康。 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和近海风险的建议 渔业 中国沿海及近海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深远,涉及众多相互关联的因素。中国已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政策和计划,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对海洋的影响(第7页表格)。然而,政策缺口和新兴挑战要求进一步行动以增强气候韧性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26中国是全球渔业生产的最大贡献国。然而,由于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该国的渔业部门正经历着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下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洋变暖和不可持续的捕捞技术导致了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这导致了生物重要物种数量减少、社区多样性、营养级、鱼体大小、寿命缩短以及某些物种性成熟时间提前。一些传统的经济物种,如小黄鱼、毛鳞鱼和鲭鱼,因气候变化和过度捕捞不再有捕捞季节。中国的野生捕捞渔业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政策改革的优先事项 气候变化也正在改变中国水域鱼类的分布。预测显示,海洋鱼类可能会偏离其传统的分布区域。 基于现有的政策基础,以下五个关键政策建议有助于在中国建立一个更为全面的沿海和海洋环境管理系统。这些建议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