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13年春季) 一、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五个年头,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受挫,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冲击叠加,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针对形势的不利变化,中国政府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缓解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强了企业信心,促进外贸增速回升,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稳外贸”措施成效明显,外贸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 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866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 中出口20487.8亿美元,增长7.9%,增速比上年回落12.4个百分点; 进口18182.0亿美元,增长4.3%,回落20.6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剔除春节因素后,年初外贸增速明显放缓且低位运行,5、6月份略有反弹,进入三季度后再次下滑。面对严峻形势,9月份国家和地方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外贸增速企稳回升。分季度看,4个季度进出口分别增长7.2%、8.5%、3%和6.3%;其中出口分别增长7.6%、10.4%、4.4%和9.4%;进口分别增长6.9%、6.4%、1.4%和2.9%。 在全球货物贸易额仅增长0.2%的情况下,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仍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其中出口占全球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进口占全球比重为 9.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第二。中国外贸发展不仅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全球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在市场倒逼、政策引导的共同作用下,出口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品 牌培育和质量管理,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升。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012.0亿美元,增长9.6%,高于总体出口增速1.7个百分点,占总体出口的比重从上年的28.9%上升到29.3%。机电产品 出口11794.2亿美元,增长8.7%,占出口总额的57.6%。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合计出口4188.9亿美元,增长8.6%,占出口总额的20.4%,多数产品出口价格进一步上涨。“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继续下降,其中煤和成品油出口量分别下降36.8%和5.5%。 (三)扩进口政策力度加大,顺差处于合理区间 中国政府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2012年出台《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进口促进政策,拓宽了进口渠道,有力地促进了机械设备、工业原料和消费品进口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进口额为5067.5和7823.8亿美元,分别增长 9.5%和3.8%,其中自动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集成电路、汽车增长较快。大宗商品进口总体平稳增长,大豆、铁矿石、原油、铜及铜材进口量分别增长11.2%、8.4%、6.8%和14.1%。全年贸易顺差2305.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仍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四)加工贸易增速回落,民营企业表现活跃 2012年,一般贸易增长平稳,加工贸易增长乏力,增速均低于外贸总体增速。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0098.3亿美元,增长4.4%,占进出口总额的52%。加工贸易进出口13439.5亿美元,增长3.3%,占进出口总额的34.8%。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5129.8亿美元,增长24.6%。 民营企业表现活跃,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回落,国有企业进出口下降。201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2210.6亿美元,增长19.6%,高出外贸总体增速13.4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31.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8940亿美元,增长1.8%,占进出口总额的49%,较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7517.1亿美元,下降1.2%,占进出口总额的19.4%。 (五)国际市场布局优化,中西部地区外贸活力增强 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为10.2%、11.2%和31.8%。对美国进出口增长8.5%,其中出口增长8.4%,美国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盟、日本进出口额分别下降3.7%和3.9%。 从国内区域看,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明显快于东部。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20.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2.7%,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9.5%,重庆、安徽、河南和四川出口增速分别高达94.5%、56.6%、54.3%和32.5%。东部地区进出口增长4.3%,其中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分别增长7.7%、1.6%、4.7%、0.9%和4.1%,上海下降0.2%。 二、2013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一些积极迹象,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加上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措施成效继续显现,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突出特点是: (一)进出口增速有所回升。一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97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升6.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088.7亿美元,增长18.4%;进口4658亿美元,增长8.4%。受春节因素影响,月度之间进出口增幅波动较大,1月、2月和3月出口分别增长25%、21.8%和10%;进口分别增长29%、下降15.2%和增长14.1%。贸易顺差430.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 (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两旺。在出口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等因素带动下,一季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33.3亿 美元,增长28.4%,高出总体出口增速10个百分点;进口1364.8亿美 元,增长27.0%,高出总体进口增速18.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2985.4亿美元,增长18.1%,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8.7%;进口1989.5亿美元,增长14.5%,高出总体进口增速6.1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有所提高,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21.8%。在国内工业生产低速增长、国际市场价格较低的形势下,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跌。其中原油进口量和进口均价分别下降2.3%和2.5%,成品油进口量和进口均价分别下降3.4%和8.6%,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量和进口均价分别下降28.9%和 0.8%,铁矿砂进口量零增长,进口均价下降6.3%。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活力进一步迸发。广大民营进出口企业抓住国际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营销渠道,深度开拓国际市场,一季度进出口3613.9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占总体进出口比重为37.1%,比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51%,占总体出口的比重达41.5%。国有企业进出口1752.5亿美元,下降4.9%。外资企业进出口4380.3亿美元,增长0.7%。 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平稳,其他贸易进出口高速增长。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7.4%,其中出口增长16.6%,进口增长0.1%。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6%,其中出口增长3.9%,进口增长9.9%。其他贸易进出口增长62.1%,其中出口增长114%,进口增长36.8%。 (四)对新兴市场出口明显快于传统市场。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状况普遍好于传统市场,中国对多个新兴市场出口均呈快速增长之势,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南非出口分别增长28%、19.6%和35.5%,合计拉动整体出口增长3.3个百分点。在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趋稳、零售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6.8%。随着欧元区金融稳定性增强、经济衰退程度放缓,中国对欧盟出口恢复性增长1.1%。受日本内需疲弱、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中国对日本出口下降3.6%。对美欧日出口合计占整体出口比重为37.4%,比去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受过境中转增多、跨国公司向香港转移全球物流配送和分拨中心等因素影响,中国内地对香港出口增长74.2%。 (五)中西部地区出口强劲增长。中西部地区承接外向型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一季度,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42.8%,高出总体出口增速24.4个百分点,其中安徽、江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和新疆9个省区出口增速高于50%。东部地区出口增长15.1%,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出口分别增长34.3%、3%、11.7%、2.8%和3.6%。但东部地区进口增长9.1%,增速高于中西部地区的2.3%。 三、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有望比上年有所改善,但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性较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风险仍然较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中的积极迹象有所增多,但低增长、高风险态势难有大的改观。近期,美国房地产市场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改善,股指连创历史新高,居民消费重趋活跃。欧盟与塞浦路斯达成救助协议,财政政策由强调紧缩转向财政整固与经济增长并重,金融市场稳定性有所增强。日本财政刺激计划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振了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主要先行指标趋于上升。新兴经济体活力仍然较强,一些中小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国际贸易复苏步伐加快,国际市场海运价格明显上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计,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有望在下半年有所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望好于上年。但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世界经济仍将呈弱势复苏局面,潜在风险不容低估。以下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仍处于高位,美国、欧元区失业率分别为7.6%和12%,抑制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信心。发达国家政府债务仍处于高水平,IMF预计2013年七国集团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23.9%,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紧缩将是发达国家财政政策的基调,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新兴经济体普遍受制于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速较前几年有所回调,今年以来印度、俄罗斯、巴西工业增速均出现放缓迹象。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总体面临成本和需求制约,尚难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调查,随着多国政府削减补 贴,201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额比2011年下降11%。在上述因素共同影响下,世界经济仍将低速增长。IMF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3.3%,增速仅较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二是超常宽松货币政策潜藏诸多风险。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 发以来,美联储已出台四轮量化宽松措施,欧洲央行2012年9月出台了不设上限的新购债计划,日本政府提出以宽松货币政策推高通胀、刺激经济增长的“安倍经济学”。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发达国家逐渐常态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刺激经济增长,但其潜在风险也不可低估。量化宽松释放的资金若超出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吸纳能力,部分资金将涌向新兴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投机获利,催生资产价格泡沫。一旦发达经济体经济形势大幅改善或货币政策转向,这些资金可能又会从新兴经济体抽离,引发金融体系震荡。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导致主要货币汇率频繁大幅波动,影响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三是欧债危机远未解决。欧洲稳定机制(ESM)和欧洲央行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为欧元区应对危机提供了强大武器,起到了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去年四季度以来欧洲金融市场总体平稳。但彻底根除危机还需要加快结构改革、深入推进一体化等“治本”的措施。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重债国结构改革激化社会矛盾,改革的难度明显上升,动力有所减弱。塞浦路斯救助协议出台过程一波三折,表明欧元区应对危机的各项机制还需要大力完善,经济、财政一体化进程将曲折漫长。近 期,欧元区经济再度出现下滑迹象,部分核心国家经济趋于停滞,欧元区应对危机的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