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强化概述
食品强化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一种或多种营养素,以弥补日常饮食中缺乏的特定微量营养素。食品强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00年前,当时为了应对因摄入不足而导致的特定微量营养素缺乏症,开始对广泛消费的食物进行强化。早期的成功使得食品强化继续作为确保必需营养素摄入的重要策略。
历史背景
- 古代起源:公元前400年,波斯医生Melanpus建议将铁屑加入葡萄酒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
- 20世纪初:随着营养科学的重大发现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合成技术的进步,大规模食品强化变得技术和经济上可行。例如,1923年瑞士开始在食盐中添加碘以消除甲状腺肿大,1924年美国也紧随其后。
- 1930年代至1940年代:大规模合成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化合物使得通过食品强化解决广泛的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成为可能。丹麦、英国和美国实施了牛奶和黄油中的维生素A强化,同时白面粉和面包中的B族维生素和铁也被强制添加。
- 1950年代至1960年代: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启动了食品强化项目,包括食盐碘化和小麦粉、黄油和牛奶的强化。智利成功地通过为婴儿和幼儿添加铁质的商业化食品来消除儿童缺铁性贫血,并通过在小麦粉中添加叶酸来减少神经管缺陷(NTDs)。
- 1990年代及以后:许多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开始对主食(如小麦和玉米粉、意大利面、大米和植物油)和常见调味品(如鱼露、酱油和鸡精)进行强化。
全球微量营养素缺乏负担
尽管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全球仍有近20亿人遭受维生素和/或矿物质(微量营养素)缺乏,其中包括发达国家。这些缺乏不仅对个人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食品强化的重要性
大规模食品强化在食品价值链中仍然是重要组成部分,据哥本哈根共识评估,其成本效益比接近1:30。因此,食品强化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政策的一部分。此外,在人道主义和紧急情况下,卫生部门通过有针对性的方式使用强化食品来应对特定高风险群体的营养问题。
商业驱动的食品强化
近年来,随着食品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食品强化被食品加工行业作为一种商业策略采用,特别是在发达经济体中。与公共健康目的下的大规模食品强化不同,商业驱动的食品强化通常针对高端细分市场,利用营养科学来支持产品差异化和营销。
关键考虑因素
- 强制性与自愿性:适当强化的食品必须被大多数人定期消费才能有效改善人群的营养状况。全球经验表明,强制性食品强化可以持续改善人口的营养状态,而某些由企业发起的自愿性食品强化则可以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国家中维持商业可持续性。
- 技术标准:制定并遵守国家技术标准,包括添加浓度和强化剂的形式,是确保食品安全性及营养性的关键。
- 监管与监测:政府需要制定标准、政策和法规,并确保系统的监测和执行,以确保食品强化符合规定。
- 公众教育:通过推广和市场营销鼓励消费者定期食用强化食品。
- 持续的公共卫生监测:定期监测目标群体的微量营养素状况,以评估强化食品的效果。
结论
食品强化是一个涉及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合作过程,需要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定和执行适当的技术标准、确保监管和监测的有效性以及开展公众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全球的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