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日本新生人口从1973年203万下滑至2022年77万人,已经持续近50年之久,下滑幅度达62%。18岁人口从1992年205万下滑至2023年110万,下滑幅度达46.5%;然而同时段日本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仅下滑22.0%,这得益于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大幅提升(同期从57.2%提升至84.0%)。若进一步观察其中结构,2023年本科不管在入学人数、在校生、学校数量方面,均创历史新高,入学率高达57.7%。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本科入学率迎来加速提升(1990年仅为24.6%),并明显挤占了专科层次学校的入学率。 日本高等教育体系现状:学校形式多样化。日本教育体系与国内相似,同样为“6334”模式,即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在高等教育阶段,日本有大学(本科)、短期大学、专门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大学院等教育机关。其中大学(本科)则类似于国内的学士阶段,学制为4年;短期大学、专门学校等类似于国内专科,学制在2-3年;大学院修士、博士则类似于国内硕士、博士。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四阶段。制度确立期(1945—1959年):日本二战后高等教育政策是在外部力量的主导下制定和实施的。急速发展期(1960—1975):1955—1973年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日本高等教育也随之迎来急速发展期。 停滞调整期(1976—1990):强调针对大学发展的关注点应由量向质转变。二次扩张期(1990年至今):第二次生育潮使得应届考生人数激增,加之当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崇的“有限政府”政策的影响,在二次扩张期,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体发生了从政府向大学转变的根本性变化。 日本新生人口趋势。日本在二战后迎来第一次婴儿潮(1947-1949年),1949年新生人口达到270万人,其后1971-1974年迎来前一次的回声婴儿潮,1973年新生人口达到209万人。此后新生人口持续下滑,至2022年仅有77万人。 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幅提升,显著缓和人口下滑对入学人数影响。日本18岁人口1992年达到阶段峰值204.9万人,高等教育机构入学人数则在1993年达到了118.1万人的阶段性高峰。此后从变化幅度上来看:18岁人口1992-2023年从204.9万下降至109.7万,幅度为-46.5%;高等教育机构入学者人数1993-2023年从118.1万下降至92.2万,幅度为-22.0%,明显小于前者。主要得益于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大幅提升(从1992年57.2%提升至2023年84.0%)。 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大学(本科)入学率加速提升,并驱动了高等教育整体入学率的提升,而同期专科性质的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则明显落后。2023年84%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可拆分为:大学(本科)57.7%、专门学校21.9%、短期大学3.4%、高等专门学校第四年1.0%;而1990年该值分别为24.6%、16.9%、11.7%、0.5%。 大学(本科):学校与在校生数量均创新高,私立大学占据主导。学校数量方面,2023年日本大学(本科)共有810所,其中国、公、私立占比分别为11%/13%/77%,多年来日本私立大学占比提升明显。在校生方面,2023年日本大学(本科)在校生合计294.6万人,国、公、私立占比分别为20%、6%、74%。大学(本科)数量与在校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短期大学:受人口趋势及四年制大学替代影响,学校&在校生数量持续下滑。短期大学作为迎合女性需求的教育机构发展而起,教育(34.9%)、家政学(18.2%)等匹配当时日本女性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数占比较高。2023年在校生中,女性占比达87%,且常年维持较高比例。短期大学数量:从1950年149所增长至1996年最高时598所,此后一直下降至2023年303所。在校生数量:从1950年1.51万人增长至1993年最高时53.03万人,此后一直下降至2023年8.67万人。 专门学校:学校及在校生较具规模,且90年代后未出现大幅下滑。1976年日本创立专门学校,开设课程范围较短期大学更加广泛,较低的入学门槛和较短的学习周期吸引了大量的18岁青年报考,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职业人才。学校数:从1976年683所增长至1998年3020所,2023年为2693所。在校生人数:从1976年9.1万人增长至1993年70.2万人,2023年为55.5万人。此后学校与在校生数量尽管有所回落,但减少幅度有限。结构上,私立学校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占比94%)。 高等专门学校:学校及在校生规模。高等专门学校招收的学生为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由于初中毕业升入高等专门学校的人数体量过小,专业局限性明显,无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故高等专门学校自设立以来,学校数量以及在校生均未形成较大规模,2023年分别为58所/5.7万人。 设立专门职业大学,改革职业教育。职教改革之日本经济社会背景:1)产业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兴衰周期缩短,需要强化职业人才终生学习能力;2)由于经济下行,终身雇佣就业模式逐渐被打破,过去各家公司争相开展的实务培训变得越来越少,导致了企业的职业教育能力下降;3)少子化趋势倒逼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要求。职教改革之日本高等教育背景:1)当前高等教育升学率已经较高,下一阶段需针对学生素质与需求对大学功能细化区分;2)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实习考察标准低,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离;3)企业有责任积极参与大学教育,共同培养具有应对复杂困难工作实践能力的职业人才。4)传统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低,学生就读意愿低。 2019年4月1日,日本正式落地修订了后的《学校教育法》,其中通过法律确立了专门职业大学和专门职业短期大学的设置,这是日本时隔55后(继1964年后)对高等教育体系做出的又一次改革。通过改革,日本创建了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制度,延长了高等职业学校学制年限,将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修学校定位为专科层次,将专门职业大学和专门职业短期大学定位为本科层次。 风险提示:文中相关数据来源口径多样化导致的统计偏差;部分数据更新滞后;政策变动风险。 1.日本高等教育:二战后发展历经四阶段,学校形式多样化 1.1.日本高等教育体系现状:学校形式多样化 日本教育体系与国内相似,同样为“6334”模式,即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在高等教育阶段,日本有大学(本科)、短期大学、专门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大学院等教育机关。 其中大学院修士、博士类似于国内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和博士,学制一般为2年、3年。大学(本科)则类似于国内的学士(Bachelor)阶段,学制为4年。 日本与国内不同的为短期大学、专门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等设置。 短期大学:一般都以学习和传授专业性、实用性知识为主,重在能力培养,家政、文学、语言、艺术、教育及保健等学科占半数以上。短期大学为2年制,毕业后授予准学士(Associate degree)称号,可直接就业或者编入4年制的本科继续就读。 专门学校:专门学校也以培养技能为主,但其培养范围相比短期大学更加广泛。专门学校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制为1-4年,多数为2年。1-3年毕业后可以获得由日本文部科学相颁发的“专门士(Diploma)”称号,4年毕业为“高等专门士”称号。学历与国内的大专属于同一层次。 高等专门学校:尽管其带有高等两字,但其招收的学生为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主要面向制造业的“中坚技术者”。在5年的学习毕业后,高专毕业生可以拿到“准学士”学位,毕业后可以选择升入二年制的“专攻科”(专业课程)并在毕业后获得相当于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士”学位,也可选择插班到普通大学三年级。 图1:2022年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数量(所) 图2:日本高等教育体系 1.2.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四阶段 在韩涛、胡楠《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路径及其启示》中,将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制度确立期、急速发展期、停滞调整期和二次扩张期。 一、制度确立期(1945—1959年):日本二战后高等教育政策是在外部力量的主导下制定和实施的。1947年3月,日本政府在联合国占领军最高司令部美国顾问团的授意下,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其核心便是日本的学制改革,废除了原有的“六五三三”学制,即国民学校6年、中学5年、大学预科3年、大学3年,改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的“六三三四”学制,催生了“新制大学”的诞生。 二、急速发展期(1960—1975):1955—1973年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日本高等教育也随之迎来急速发展期。加之人才市场的需求扩大与第一次生育潮的到来,1960年代日本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激增。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高等教育升学率从1960年10.3%提升至1975年39%。同期私立大学规模快速扩张,私立大学在校生占比从1960年64%提升至1975年76%。 图3:日本历年GDP(现价,万亿日元) 图4:日本战后新生儿(万人) 三、停滞调整期(1976—1990):在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日本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得到高速增长。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了诸如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受教育机会不公平、大学分布地域不均、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恶化等严重问题。 在1976年3月出台的“第一次高等教育计划”——《昭和五十年代前期高等教育计划》(实施期间为1976—1980年)中,高等教育恳谈会首次明确提出对大学规模的抑制政策,并强调针对大学发展的关注点应由量向质转变。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即通过实施高等教育计划进行“控量提质”。 1975年3月日本高等教育恳谈会报告指出,针对“高等教育”这一概念要有更加富有弹性的认识和制度设定。于是教育目的更多样、受教育群体更广泛、上课形式更自由的各类学校被冠上“专修学校”的名称。《专修学校法》也于1976年1月得以通过。这为日本高等教育形式上、内容上注入了很多新鲜元素,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进程。 1976-1990年,大学(本科)、短期大学入学率停滞不前,而新设立的专门学校入学率提升明显。 图5:日本各种形式高等教育机构入学率(%) 四、二次扩张期(1990年至今):第二次生育潮使得应届考生人数激增,加之当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崇的“有限政府”政策的影响,日本高等教育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大的变革。在二次扩张期,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体发生了从政府向大学转变的根本性变化,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聚焦全球化和国立大学法人化,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1984年中曾根内阁设立“临时教育审议会”,明确了以“制度缓和”和“自主化”为核心的新时代教育政策,将教育改革的责任主体从政府、文部省转向了以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即要从计划性转变为竞争性、自主性。 1991年,大学审议会发布了《针对平成5年以后的高等教育的计划性整备》(实施期间为1993—2000年)。其中,对高等教育质量上多样化、充实化的追求仍未改变,但对高等教育规模的计划做出了调整,即不再像以往那样提出准确的“计划值”,而是通盘考虑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种做法体现了政府对高等教育管控的放宽,某种意义上讲,日本政府已经放弃了对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的规划。 2.高教入学率大幅提升,缓和人口下滑对入学人数影响 2.1.日本高等教育机构入学人数下滑幅度,明显小于18岁适龄人口下滑 新生儿:日本在二战后迎来第一次婴儿潮(1947-1949年),1949年新生人口达到270万人,其后1971-1974年迎来前一次的回声婴儿潮,1973年新生人口达到209万人。此后新生人口持续下滑,至2022年仅有77万人。期间出生率从1947年的3.4%下滑至2022年的0.6%。 图6:日本历年新生儿及出生率 高等教育机构整体入学人数:日本新生儿在1973年达到阶段性峰值209.2万后,18岁人口(此处按日本文部科学省口径,为3年前初中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