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难民问题正面临复杂性与挑战,尤其是长期滞留的难民群体。截至2016年底,全球有6.56亿被迫流离失所的人口,其中2250万为难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约有1160万难民处于长期滞留状态,即他们在等待稳定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已经流离失所多年,平均滞留时间长达16年。
国际背景下,为难民寻找持久解决方案变得日益困难。三种类型的持久解决方案——遣返、国内整合和重新安置,每一种都有其特定条件和流程。在长期难民危机中,寻找解决方案更加艰难,原因包括捐赠疲劳导致资源短缺、难民倾向于定居在富裕国家(通常是在发展中国家)以寻求第三国的安置,以及长时间生活在营地或隐蔽城市后难以融入东道国社会。
公众舆论普遍认为,难民来本国的目的并非暂时停留而是寻找援助。这导致政策制定者和难民工作者面临法律和物流限制,文化差异也增加了问题难度。难民往往无法享受与东道国公民相同的权利,从而面临更高的剥削风险。国家身份威胁、缺乏融合以及语言差异成为难以解决的障碍。
长期滞留的难民问题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问题,也影响着东道国的公共舆论。研究表明,许多民众认为难民滞留是为了长期居留并依赖援助。这种观念可能导致政策上的反弹,限制接纳政策的发展。因此,最终目标应是为难民找到持久解决方案,同时发展促进难民与东道社区共存和理解的政策。
“远离营地”的政策旨在避免建立难民营地,同时确保难民得到有效保护和援助,允许他们实现解决方案。这一政策鼓励采取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发展导向的方法,认识到许多难民实际上并不居住在营地内。在加纳的克里斯安营地就是一个例子,尽管营地存在,但难民面临着就业机会稀缺、食品不安全以及对当地社区造成压力等问题。
在长期滞留的难民生活状况中,如加纳克里斯安营地,难民难以找到生计活动,高度依赖木炭生产和网捕鱼,这些收入来源不稳定且季节性。木炭燃烧非法且危险,加剧了与酋长和当地社区的关系紧张。人口减少导致收入创造活动下降,一些难民开设商店或提供服务,但需求因顾客减少而降低。近年来,由于周边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增加,渔业工作也开始减少。许多难民实际上并未居住在营地内,而是往返于城市和其他地区,从事不稳定且易受剥削的工作。然而,对于这些难民而言,克里斯安营地提供了安全网,成为他们可以随时返回的避难所。但这也带来了挑战,如当地经济困难的家庭认为给予难民免费住房不公平,而营地管理和人道主义工作人员难以证明维护这些住所的合理性。难民与本地人竞争相同的工作,而本地人在此方面具有优势。在正式部门工作的机会尤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