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及分类 图书出版行业指的是图书出版到发行以及分销等整个产业链内所有参与者行动的行业,出版社或出版集团从新闻版权属拿到书号并选题等一系列工作,出版发行集团负责图书发行。出版发行可分为出版及发行,出版类别主要为音像制品、数字出版物、图书、报纸、期刊;发行类别主要为总发行、自办发行、批发、零售;图书出版在出版类别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二、商业模式 1、传统出版模式 传统的图书出版模式包括编辑、设计、印刷、发行和销售环节。出版商会通过签约作者或购买稿件来获取内容,然后进行编辑和设计,最终将图书印刷出版,通过渠道分销和销售。 2、数字出版模式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包括电子书、在线订阅服务、数字化的图书馆等。出版商可以将图书转化为电子格式,并通过在线平台销售,或者与在线零售商合作提供数字版权。 3、自助出版模式 自助出版平台允许作者自行出版并销售他们的作品,而无需传统出版商的参与。这些平台提供了自助编辑、设计、印刷和在线销售的服务,作者通常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上传自己的作品,然后获得销售收入。 4、订阅服务模式 一些出版商提供订阅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固定的费用获取对一系列图书或内容的访问权。 这种模式通常与数字出版相结合,用户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或应用程序访问订阅内容。 5、衍生产品和服务 出版商可能还会提供与图书内容相关的衍生产品和服务,例如影视改编、教育课程、讲座等。 这些可以为出版商带来额外的收入,并提升图书的品牌影响力。 6、跨界合作模式 出版商也可能通过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伙伴合作,如电影制作公司、互联网企业等,来拓展业务边界,实现内容的多元化传播和商业化运作。 三、行业政策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实体书店提供税收减免、项目补贴等扶持,在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服务大局的能力达到新高度,满足人民学习阅读需求实现新提升,行业繁荣发展取得新突破,产业数字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出版走出去取得新成效和行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高的目标。 其中《规划》提出要整理出版一批重要文化典籍、推出一批人文社科领域出版精品、推出一批科学技术类出版精品和推出一批少儿读物精品。 四、行业壁垒 1、政策壁垒 图书出版和发行是管制较严格的行业,国家在行业准入、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加强对该行业的管理。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规定,我国对设立出版社、报刊社、出版物发行、出版物进口均实行许可制度,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设立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者复制、进口、发行单位,或者从事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者复制、进口、发行业务。 2、资源壁垒 出版发行业对企业人力资源和资金实力的要求均较高。就出版业而言,图书的选题、编辑等环节需要大量的专业编辑人员根据市场情况、作者资源情况进行选择和加工,属于典型的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成本高昂;此外,出版的前期费用也较高,包括购买版权、支付稿酬和版税、支付编辑人员工资、承担纸张和印刷费用等,这都对出版商的产业规模和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品牌优势和专业经验 品牌是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品牌声誉和市场形象,不仅有利于其拓展营销渠道,吸引客户和读者,也是吸引优质出版资源、人才和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 同时,出版传媒企业在本行业、本地域积累的专业经验对其巩固市场地位、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以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为例,拥有丰富业务经验和渠道优势的出版发行单位,往往是获得出版、发行权的重要筹码,从而对新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4、人才壁垒 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国家对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对职业资格实行登记注册管理。因此,专业人才是否充足是进入出版行业的一大壁垒。出版业属于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行业,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图书的选题策划、市场开拓、品牌培育、数字转型等各环节都要靠专业人才去实施。只有一流的出版专业人才才能塑造一流的品牌、一流的文化,从而占据主流市场,也只有具有一定实力和品牌的出版企业才具有对人才的吸引和培养能力,这对新进入出版行业的企业构成了较高壁垒。 五、产业链 图书出版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主要为纸张、油墨、包装材料、印刷设备等;产业链中游为教育类、大众类、专业类图书;产业链下游为书店、学校、电商、报刊亭、便利店等。 六、行业现状 中国图书出版总定价出现上涨态势,图书出版行业的市场规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提高、数字阅读的普及、教育政策等。随着中国人民文化消费的不断提升和图书市场的不断创新,图书出版行业的总定价有望继续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图书出版总定价约为2273.85亿元。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扶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规范行业发展的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对出版发行行业仍将保持鼓励发展的态度,为行业稳健发展提供了保障。 (2)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图书需求增长 当前,我国仍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图书出版发行行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将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教育文化支出持续增长,从而带动图书需求增长。 (3)实体书店转型升级渐见成效,入口效应凸显 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资本的入局及消费者对线下场景体验需求的提升,实体书店正逐渐成为重要的线下流量入口。经过数年的发展探索,实体书店“图书+X”的经营模式逐步落地成熟,未来随着运营的精细化和管理的人文化,实体书店将持续向富含情怀的文化体验空间升级,从而实现更多的非图书类收入,进而成长为出版发行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 2、不利因素 (1)新媒体带来用户阅读习惯的变化 新媒体带来了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主要体现在阅读终端的移动化、多屏化,阅读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交互化。尽管纸质图书仍是国民阅读的主流形式,但数字阅读产品因价格便宜、使用便捷,会一定程度影响读者的购买选择,对纸质图书的销售形成冲击。如何在坚持出版品质的同时,提升用户对自身内容和产品的注意力和关注度,进而留住用户,是传统出版业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2)产业竞争主体的多元化 当下,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对手已经不单是原来出版业的同行。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进入出版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产业构成也越来越多元化,短视频、微博、微信使得用户创制内容成为出版业不可忽视的力量。从产业体量和规模上来说,出版企业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相比,并不占优,与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相比,在企业管理体制的灵活性上更有明显差距。出版企业如何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并积极融入新的产业环境,实现守正创新,是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八、竞争格局 中国图书出版行业既有国有出版社,也有大量的民营出版社。国有出版社在图书行业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资源优势,而民营出版社则在创新能力和灵活性方面更具竞争力。双方在市场份额、图书品质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展开竞争。随着数字阅读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图书的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电子图书具有便携性和存储容量大等优势,对纸质图书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尽管电子图书在增长,但纸质图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两者在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偏好上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目前中国图书出版行业主要玩家为:中国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中南出版等。 九、发展趋势 从教辅图书出版的运营方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来看,教辅出版机构应认真分析和解读相关政策,借助自身在长期运营发展中积累的内容优势来打造多元化教辅图书内容资源体系,达到帮助学生减压减负、增效提质的双重目的。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辅出版机构应根据当前形势和市场需求进行转型升级,采取有效手段做好教辅图书的出版工作。同时,教辅出版机构应不忘初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心雕琢出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的教辅图书,切实履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