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消费者之需,自动驾驶驶入价值新轨道 自动驾驶变革出行体验,随着高阶自动驾驶功能陆续搭载,消费者自动驾驶认知得到启蒙。通过复盘自动挡与导航电子地图普及的历史,我们发现在驾驶场景中用户的核心诉求为轻松驾驶,符合这一核心诉求的产品往往具有(1)高频使用、 (2)无感体验、(3)高用户粘性的特点。自动驾驶功能向着全场景覆盖、全程使用发展,能够简化驾驶操作、缓解驾驶疲劳,同时有望重塑用户驾驶出行习惯,因而具有坚实的需求确定性,并且自动驾驶正逐渐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参考要素。自动驾驶的快速渗透需要由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而当前阶段出现自动驾驶功能“越高级,越不买单”的付费意愿倒挂现象说明这一转变仍未完成,自动驾驶的普及仍需要大量的工作。 自动驾驶普及之路:跨越鸿沟需功能、保障、成本三方共振 2024年1-2月,高速NOA与城市NOA的渗透率约为7.62%与3.85%,当前高阶自动驾驶仍处于早期市场阶段,进入主流市场实现普及需要争取实用主义者的青睐。首先(1)在功能层面,当前高阶自动驾驶仍需要更高的安全性与更少的接管率,让消费者敢使用、爱使用;仍需要更广的覆盖使用范围以触及更广的人群,产生扩散效应。其次(2)在保障层面,自动驾驶事故权责划分、车险保障仍落后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亟需全国统一法规的出台打消消费者后顾之忧,同时车企与险企合作的UBI车险或将成为自动驾驶时代更好的车险形式。最后(3)在成本层面:消费者需要价格可承受的自动驾驶,当前城市NOA正向20万元级别车型渗透,自动驾驶能力领先的公司已经逐步开启性价比之战,在未来15万元级区间或将成为高阶自动驾驶主战场。 以价换量策略逐渐改变消费者认知,加速构建软件付费新商业模式 自动驾驶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汽车软件付费商业模式正成为可能。 当前消费者的自动驾驶认知刚刚萌芽,为自动驾驶功能单独付费的意愿提升空间广阔。愿意为自动驾驶付费的消费者更偏好一次性买断,同时愿意按年订阅的用户在迅速增长。针对消费者的心理特点,车企对城市NOA等高阶自动驾驶普遍采取“以价换量”策略,推出限时权益、折扣、免费体验等优惠活动,使更多用户能够接触与使用到自动驾驶。预计未来随着用户建立自动驾驶使用习惯、用户规模扩大,高阶自动驾驶的软件收费或将逐步提高,届时车企有望靠“卖自动驾驶软件”实现盈利。 投资建议:智能化布局深入整车企业将在自动驾驶加速渗透潮流中优先受益看好自动驾驶布局前瞻深入车企,推荐长安汽车,受益标的:小鹏汽车-W、理想汽车-W、赛力斯、北汽蓝谷、江淮汽车。 风险提示:技术发展进度不及预期、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1、引言:迷雾重重的自动驾驶需求侧 自动驾驶寄托着出行变革的期望,变革需要供需两侧共频。2009年谷歌启动自动驾驶项目,代表着未来出行方式的自动化渐成市场热点,一方面相关企业大量涌现,另一方面赛道投资热潮兴起并于2018年达到顶峰。但随后几年热潮渐冷、风口不再,自动驾驶行业主流转向立足乘用车、面向消费者的渐进式路线,而这需要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就目前来看,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并没有形成一种能够变革出行方式的环境。 从供给看,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带来了供给侧的确定性,发展总体呈上升的态势:在自动驾驶路线尚未收敛之时,车辆所搭载功能集中于辅助驾驶功能;玩家在不断探索,同时技术路线快速收敛于AI大模型,以NOA为代表的高阶自动驾驶搭载上车,并向着完全自动驾驶加速演进。 从需求看,自动驾驶的需求侧并未像供给侧一样形成确定的趋势,部分消费者群体对于自动驾驶的评价具有完全相反的观点,更大部分的消费者群体并不知道车端有自动驾驶功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消极声音集中在以下几点: (1)自动驾驶是伪需求。“伪需求”论是当前对自动驾驶的普遍观点,汽车的本质是将人从一个地点送达另一个地点的工具,自动驾驶并不是本质的变革而仅仅是噱头,因而不会具有刚性需求。 (2)自动驾驶不安全。自动驾驶事故一旦发生,不仅定责、赔偿困难,还可能导致人身伤亡。自动驾驶不能够托付认可安全信任,因为自动驾驶可以出错多次,而用户不应承担任何一次自动驾驶事故后果。 (3)消费者不需要更高级的自动驾驶。目前新能源市场上比亚迪靠三电系统、理想汽车靠增程家庭车定位、广汽埃安靠高性价比,没有头部厂商靠自动驾驶立足。 消费者对购买自动驾驶意兴阑珊,普通的免费的辅助驾驶功能即可满足大众需求,因而应当去掉华而不实、且价格更高的自动驾驶。 针对每个消极声音几乎都有相对应的完全相反的声音,如对“伪需求”这一点有“自动驾驶的需求早已存在,只是尚待挖掘”,对“不安全”有“自动驾驶事故率更低,实际上更加安全”等等,这使得对自动驾驶需求侧看起来迷雾重重。 如何看待以上声音影响着如何看待自动驾驶未来发展趋势。消极声音并非空穴来风,但是其中夹杂了偏见与不完全的信息,因而使得自动驾驶的需求侧充满噪音,难以得知自动驾驶需求侧的全貌。总结以上消极声音,可以发现背后反映的是三个关键问题:(1)消费者是否会接受自动驾驶;(2)距离自动驾驶的普及还有多远;(3)消费者会如何为自动驾驶买单。诚然消费者的需求充满异质性,而且众口难调,但总是有可探知的规律性,本文的目的正是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对自动驾驶的需求侧进行分析,一窥自动驾驶需求当前的状况与发展路径。 自动驾驶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语,为了明确起见,本文所使用的“自动驾驶”一词均指自动驾驶技术,而驾驶辅助(ACC、LCC等)、高阶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NOA、自动泊车等)、完全自动驾驶则是指自动驾驶功能。“高阶”的含义是动态的,当前应法规要求各厂商仍将NOA、特别是城市NOA等功能作为L3之下的辅助驾驶,但因其功能实现的难度高,我们将其视作“高阶”,但在未来高阶自动驾驶可能会指代其他功能。 2、复盘自动挡与车载导航发展,探寻自动驾驶需求确定性 2.1、高阶自动驾驶密集落地,汽车智能化下半场加速演进 车企纷纷加码汽车智能化,冲击自动驾驶高地。汽车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使人能够以较小的成本到达更远的地方。在智能化时代,车端的功能日益丰富,汽车正转型向智能移动终端;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路线逐渐明朗,车企纷纷布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自动驾驶,以在智能化时代取得先机并扩大影响力:比亚迪宣布将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目前整车智驾团队工程师已有超4000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至2023年累计投入超300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达到7000人;小鹏汽车公布其每年对包括智能驾驶的AI技术研发投入约35亿,现有团队近3000人,2024年将要扩展到4000人;理想汽车也表示其智驾研发团队在2024年底将扩张到2000人;此外,上汽、蔚来、吉利等车企也在持续布局自动驾驶领域。车企正加速布局自动驾驶领域,车辆自动驾驶能力迅速提升。 图1:智能新车占上市新车的占比越来越高 图2:L2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快速提高 城市NOA是辅助驾驶的天花板,也是无人驾驶的入门门槛。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水平仍处于人机共驾阶段,基于场景实现点到点的自动驾驶成为行业的共同目标。 汽车行驶的场景可以划分为高速快速路场景与城市场景,其中城市场景由于存在复杂的道路路况与丰富的交通主体,实现自动驾驶的难度直线上升,而消费者对自动驾驶需求最多的场景即为城市场景,因此城市领航辅助驾驶(NOA)等高阶智驾功能成为市场争夺的焦点。在2023年,有将近10家车企公布城市NOA方案的落地计划,2024年1月小鹏宣布XNGP城市智驾能够全量覆盖全国243城,2月问界也宣布无图城市NCA在全国范围开始推送,智能化时代之争愈演愈烈。城市NOA是自动驾驶领域的前沿,城市NOA量产意味着在自动驾驶争夺战中取得优势。 表1:车企争相布局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在智能化时代抢占高地 图3:城市NOA场景更加复杂 L3自动驾驶开始试点,自动驾驶功能落地指日可待。2023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取得准入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在限定区域进行L3级别自动驾驶试点。宝马、奔驰、阿维塔、深蓝、极狐、智己、赛力斯、比亚迪、埃安等主机厂随即宣布L3级别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并宣布在北京、上海、重庆和深圳等地区开启测试。L3级自动驾驶试点测试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准入车企的逐步扩展和自动驾驶产品的陆续落地,有望大幅推动自动驾驶功能进一步迭代。 表2:各厂商L3级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陆续官宣 图4:比亚迪获全国首张高快速路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测试牌照 图5:阿维塔获重庆高快速路段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测试牌照 2.2、自动挡与导航电子地图的经验:轻松驾驶为汽车功能核心诉求 契合消费者驾驶场景需求是产品或功能渗透率快速提高的关键。从供给端看,无论是车企、技术还是政策都在积极地推动自动驾驶的发展,但是从需求端看,消费者是否能够接受自动驾驶或将成为关键。如果能够满足消费者在驾驶场景的核心诉求,自动驾驶将有望在需求端被快速接受,走进千家万户。通过自动挡与导航电子地图的普及可以看出,轻松驾驶即为消费者在驾驶场景的核心诉求。 2.2.1、导航电子地图:驾驶场景高频使用,低使用门槛塑造用户习惯 导航电子地图几经发展,已经成为出行必备工具。地图辅助人以合适路线前往目的地,自诞生之初即成为出行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现代,以导航电子地图为主的电子地图正逐步取代纸质地图,成为出行的首选。在导航电子地图的应用出现之前,驾驶员需要熟记道路或者准备纸质地图,在出行之前需要人做足规划,在出行过程中的每一个路口都需要聚精会神,否则去到不熟悉的地方极大概率会迷路,极大降低出行效率。而导航电子地图的出现极大地减少出行的迷路焦虑,可以称得上是“升维式发展”。国内面向用户的导航电子地图应用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图6:导航电子地图已经替代纸质地图成为驾驶的主要选择,主要分为以下应用 (1)1997-2004年:车载导航为导航电子地图主要载体。1997年,国内电子导航地图研究起步;2002年,丰田威驰上市,是国内第一款装载导航系统的车型,导航电子地图正式商用于汽车导航,后续本田、日产、通用、大众、奥迪、宝马、沃尔沃等都在中国市场投放了导航车型。车载导航多前装于汽车,通常搭载车型较为昂贵(如带电子导航的威驰比同配置高出3.5万元),然而搭载车载导航的汽车凭便利性与革命性,销量与渗透率不断增长,2008年,搭载车载导航的车型销售量达到34.65万辆,汽车销量渗透率达到3.7%。 图7:装载车载导航的新车在国内快速起量 图8:手持导航仪凭更低的成本迅速普及 (2)2005-2009年:导航电子地图搭载手持导航仪(PND)追赶车载导航仪。 PND屏幕尺寸一般为4英寸,体积较小,安装在驾驶仪表上方或者其他方便看到的位置。2005年起,国内PND迅速发展,导航电子地图在PND上快速应用,起初PND生产成本高昂如奢侈品,主要是国际生产商生产;之后国内的长虹等家电厂商也大量进入PND产业,使得PND成本快速下降。相较于车载导航,PND成本更低、安装简便、携带方便、更新频率较高,2008年,中国整体PND市场达到107.8万台,2005-200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3%,实现了迅速普及。 (3)2010-2017年:安装导航电子地图应用的智能手机成为出行首选。随着智能手机逐步兴起,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软件结合手机的GPS系统已经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定位。通过智能手机,导航电子地图能够渗透进了生活的各个场景,驾驶员日常生活中就已经熟悉手机导航的使用,并且将这一习惯带入驾驶场景。特别是2013年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相继宣布免费之后,互联网地图+智能手机的组合完成了对车端市场的快速占领。 (4)2018年至今:智能汽车时代车机导航或将成为主流。进入智能汽车时代之后,车联网功能的搭载率逐渐上升,使得在车机使用在线导航软件成为可能,同时车机自带的导航电子地图也能够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