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再探缠论及其在行业择时与轮动上的个性化应用 我们2012年开始接触缠论,在随后10多年反复研读这一体系,并在前几年已将这一体系的绝大部分技术细节做了程序化实现,包含笔、线段、中枢、区间套背驰以及三类买卖点等,可谓十年磨一剑。 本报告的目的不是从零基础开始介绍缠论的基本定义和基本逻辑,而是试图从我们所理解的缠论核心理念出发,梳理一下该如何更好的提升实战过程中尤其是行业择时与轮动交易中的效果。如果真正想花时间从零开始学习缠论,建议直接阅读缠论原文。 广义来看,缠论是一整套涉及投资体系各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很多关于A股市场的投资逻辑和判断到现在来看都非常有指导价值。狭义来看,缠论主要是用来辅助交易的技术分析体系,具体而言分为理念部分和技术部分,而技术部分则进一步可以分为形态学和动力学。 本报告主要讨论狭义上的缠论,尤其是对其在实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个性化修正。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通过逻辑探讨的方式来展开。 1)技术分的本质功能是提供一个立足当下、分类应对的交易系统,如何客观评估当下状态,以及设计合理的应对方案才是最重要的。 2)缠论中基于背驰确认的买卖点很容易出现过于左侧的情形,以及很容易因为期待背驰区间套的出现而陷入无穷无尽的细节之中。3)缠论的技术部分试图基于数学化的公理体系来构建一个完美的交易系统,其逻辑框架没有问题。但理论中讨论的区间套背驰点或 者说三类买卖点在实战应用中往往不够完美,因为现实往往比理论要复杂得多。 我们从如何应对非背驰型的拐点、如何更全面的理解缠论的形态刻画、如何补充非拐点型的买卖信号、如何尽可能的构建交易系统的闭环这四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个性化的指标系统和解决方案,这可能是本报告最大的亮点所在。 回测结果显示,改进后的行业择时和交易系统的胜率和盈亏比达到了一个相对不错的状态。此外,我们已将改进后的系统及其行业观点落地到全市场ETF产品的交易上,能每日自动更新相应的买点及卖点信息,敬请后续持续关注。 金融工程主题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 杨勇分析师 SAC执业证书编号:S1450518010002 相关报告旗手先行,寻找快马 2024-04-28 行业分歧度或已接近春节前 2024-04-21 政策指向明确,但风格偏离 2024-04-14 有望逐步收敛反弹徘徊但有韧性,价值红 2024-04-07 利仍优先调整或已结束,后续轮动上 2024-03-31 行 yangyong1@essence.com.cn 风险提示:基于历史数据和模型得到的结论可能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失效。 内容目录 1.有关缠论体系的一些开放性讨论3 1.1.缠论技术体系的框架简介:形态学和动力学3 1.2.缠论的交易信号系统:区间套背驰本质上或偏左侧4 1.3.缠论的交易信号系统:理论上的完备或并非现实中的完备5 2.缠论相关的个性化交易系统的思考6 2.1.如何应对非背驰型的拐点6 2.2.如何更好的理解缠论的走势力度及形态刻画8 2.3.如何补充其他类型的买卖信号10 2.4.如何尽可能的促成交易系统的闭环11 3.缠论系统在行业指数及相关标的上的实证结果展示12 图表目录 图1.基于价值中枢对称的低点识别案例7 图2.基于周期温度计示的拐点识别案例8 图3.用以趋势跟踪的全天候择时信号回顾9 图4.基于四轮驱动的交易系统的历史回测10 图5.重要顶部卖出信号前后的走势对比分析11 图6.弱势反弹顶部卖出信号前后的走势对比分析11 图7.下跌趋势中卖出信号前后的走势对比分析12 图8.近期煤炭的择时信号展示12 图9.近期网页系统监控到的信号汇总展示13 图10.行业择时及轮动--买入信号--回测结果13 图11.行业择时及轮动—卖出信号--回测结果13 缠论作为国内原创的技术分析体系,自2006-2008年推出以来广受市场尤其是技术分析派人 士的关注。我们2012年开始接触缠论,在随后10多年中反复研读这一体系,并在几年前已将这一体系的绝大部分技术细节做了程序化落地,包含笔、线段、中枢、区间套背驰以及三类买卖点等,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1.有关缠论体系的一些开放性讨论 细究起来的话,缠论的细节比较多,但因为种种原因其逻辑线条以及叙述方式并不像传统的教科书般的友好,本报告的目的不是从零基础开始介绍缠论的基本定义和基本逻辑,也不是去论证缠论相关传闻或强调理论分歧的真伪对错,而是试图从我们所理解的缠论核心理念和核心技术细节出发,开放性的探讨和梳理一下该如何更好的用缠论来提升实战过程中的效果。如果真正想花时间从零开始学习缠论,建议直接阅读缠论作者写的原文。 1.1.缠论技术体系的框架简介:形态学和动力学 广义来看,缠论是一整套涉及投资体系各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很多关于A股市场的投资逻辑和判断到现在来看都非常有指导价值。 此外,缠论作者在2006-2008年期间在缠论写作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十分有价值的复盘案例,其知识涉猎之广以及观点之独特确实值得称赞,对于他留下的各类文字或评论,通常能够有常读常新的感受。事实上,在学完狭义上的缠论之后,需要放在广义缠论的大背景下或者多熟悉了解广义的缠论才能更好地用好缠论。 狭义来看,缠论主要是用来辅助交易的技术分析体系,具体而言分为理念部分和技术部分,而技术部分则进一步可以分为形态学和动力学。虽然看上去缠论的技术细节部分是深奥难懂的,而理念部分则是耳熟能详且很容易得到认同的,但实际上缠论的技术部分是可以客观定量复现的,相对简单;而对理念部分的执行能力则是对实战效果影响最大的部分。 狭义缠论中的理念部分,内容十分繁杂,甚至有人将其文章中的重要原则和理念整理成了多个长长的语录或金句集,值得经常拿出来反复阅读。我们认为其最核心的一条是:任何技术分析的本质都致力于是提供一个立足当下、分类应对的交易系统。因此,如何客观评估当下状态、设计合理的应对方案才是最重要的。 任何技术分析体系如果要用好,最重要的无非是要坚守这一原则,而非先入为主的认为基于某体系能够准确预测未来走势。也就是说,使用技术分析或者实战中要尽量避免过度依赖于对未来的预测,而事先客观的分析当前状态,提前准备好清晰明确且合理的应对方案才是长胜的关键。只要秉承着这一原则,所有技术分析体系都有合理和好用的地方。甚至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可以合理的认为缠论和波浪理论的共通之处非常之多,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印证。至于波浪理论和缠论的异同之处,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可以探讨,在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狭义缠论中的技术部分,可以简单分为形态学和动力学两部分。所谓形态学、动力学,其实很好分辨,任何涉及背驰的,都是动力学的范围,背驰是动力学的基本要点之一,而且相对容易程序化定量实现。另外,中枢及走势的能量结构之类的东西,也属于动力学,但这一系列内容比较难以客观量化,因此其学习和使用效果就完全因人而异了。 缠论中的形态学,一般往往指的是中枢划分、走势类型、笔、线段之类的东西,这一块的基础概念相对容易量化,但如何基于形态学的刻画来选择最有效的走势形态,是一个值得个性化的、不断摸索的过程。 势力度等信息可以看成是每个快照中去掉价格噪音之后的核心特征变量。通过对这些核心特征变量的深入挖掘,是有可能得到很多有意思的启发的,这个或许就是将缠论中反复提到的“看走势如掌纹”这一终极目标落地的量化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这两个部分,缠论作者有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形态学是根本,动力学是辅助。我们10多年研究学习缠论的经验表明,这一论断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在实战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关于缠论的学习研究,我们应该将更多的花时间在形态学的研究上,而并非区间套背驰的研究上。但缠论的形态学部分为了追求理论上的完美,以及整个体系不强调预测的特性使得在学习缠论形态学的过程中总是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在使用的过程中则总是感觉每一步都充满着分叉,无法在当下做出相对中长期的交易决策。 1.2.缠论的交易信号系统:区间套背驰本质上或偏左侧 交易系统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好的买卖点。在缠论中,所有的买卖点都是基于背驰来确认的,所谓的买点指的是在下跌的过程中寻找向上的拐点,卖点则是在上涨的过程中寻找向下的拐点。也就是说,缠论的买卖点都是在试图寻找有效的价格拐点,但缠论在用区间套背驰这一逻辑框架来确认拐点时比较容易出现偏左侧或者过于左侧的情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多,除了对于区间套背驰的理解有误因而形成误判之外,还有与缠论这一理论体系本身过于理想化而现实太复杂有关。 缠论中所谓背驰,与常用技术分析书籍中提到的背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般都是观察某一技术指标的趋势方向与价格的趋势方向是否背道而驰(比如在价格创新高的过程中对应的某一技术指标无法创新高)从而宣告原有走势力度的衰竭,既而形成反向运动。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确认原有走势力度衰竭的手段不一样。传统意义上提到的背离往往需要用到反方向价格趋势来右侧确认,比如在MACD底背离确认的过程中,往往可以用MACD绿柱子缩短或者黄白线金叉来右侧确认。缠论中的背驰,主要采用的是类似于数学体系中区间套逼近的逻辑来确认拐点,因此缠论中的背驰也被称之为区间套背驰。 区间套背驰的完整定义可以参考缠论原文,本报告则试图从最简化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来介绍其特征。简单来看,区间套背驰可以看成是同一时点在不同级别的K线图上都存在背离的可能性(也就是缠论所说的各个级别都处于背驰段之中);当可以在较大的级别、中等级别以及最小的级别上都观察到这一现象时,就几乎可以断定原有的走势力度衰竭,未来将迎来反方向的价格运动。 具体而言,缠论里提到的背驰有趋势背驰、盘整背驰甚至是线段内的笔与笔的背驰几种。在缠论的定义中,只有趋势背驰才能终结原有的走势,而盘整背驰出现之后是有可能形成对应的三买(或三卖)既而延续原有走势的。由这个定义可知,如果在某个时点看到了当前级别存在趋势背离的可能性,但同一时点上的其他级别只是盘整背驰,那么虽然看上去该级别是存在趋势背驰迹象的,但逻辑上并不能确认这一趋势真的已经结束了,因为完全有可能当前在小级别上只是盘整背驰,价格有可能在形成一个小级别的短期停顿之后再继续沿着原有的方式运行下去。这个或许是很多人经常感慨说缠论中的背驰和传统的背离一样经常出现背了又背(也就是过于左侧)的重要原因之一。 遗憾的是,在大部分时候,很难同时在不同的级别上出现的都是趋势型的背驰迹象,也就无法保证那些看似完美的背驰点能够真正终结原有的价格趋势。更遗憾的是,趋势背驰出现之后价格反方向运行的幅度未必会比盘整背驰大(因为缠论中的级别与时间和空间没有完全必然的联系),所以即使仅仅严格根据定义来操作真正意义上的趋势背驰点,也未必一定是效率最高的选择。 现象。这个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在缠论的理论中,可以用小转大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现象带来的问题则是非常严重的,需要依靠其他指标或技术手段来辅助减轻这一问题带来的痛苦。 关于背驰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对于初学者而言,由于区间套这一逻辑框架在理论上确实较为完美,往往很容易主动去寻找或等待背驰区间套的出现而陷入无穷无尽的细节之中。可是,背驰这一定义本质上描述的是原有趋势中局部走势或者说当下走势力度的衰竭,而看长做短、对全局的把握才是技术分析中更为重要的问题。所以,缠论多次强调形态学的重要性,所谓的形态学不是一个劲的把级别往小了看去寻找背驰共振点,而往往是要把级别往大了看,多维度、大尺度的把握背驰点所处的位置。 一旦对背驰点所在的形态位置有了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那么区间套这类精确定位买卖点的逻辑过程往往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缠论基于递归逻辑构建的笔、线段等形态划分逻辑,甚至缠论中来比较走势力度的MACD指标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走势状态,这个才是缠论学习和实战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1.3.缠论的交易信号系统:理论上的完备或并非现实中的完备 缠论的技术部分试图基于数学化的公理体系来构建一个完美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