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产业研究报告 (2023年) 1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州智慧城市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2024年3月 版权声明 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前言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重庆等地率先开展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坚持数据驱动下的技术创新与机制变革同频发力,创造性地解决城市治理、服务和发展难题,以数字化驱动城市生产、生活、治理方式整体性转变,革命性重塑,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领智慧城市走向数据融通、全域转型、质效提升的发展新阶段。数字城市成为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数字中国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抓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个县级以上城市发布了数字城市(含智慧城市)相关专项政策文件,高位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因素助推下,多方主体争相布局数字城市万亿级蓝海赛道。2022年,我国数字城市产业投资规模达1.8万亿元,已成为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城市产业与众多行业存在交叉关系,具有广覆盖性、强渗透性,包含咨询服务、基础设施、数据要素、智能中枢、智慧应用、运营服务、数字安全等7大关键要素。本报告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最新形势,深入分析数字城市产业周期、投资规模、产业布局及产业生态,进一步洞察数字城市7大关键要素发展最新态势,梳理数字城市4个热点板块,并从技术创新、数据赋能、场景应用、产业协同、运维运营等方面提出数字城市发展建议。由于时间和能力限制,内容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各界不吝指正。 《数字城市产业研究报告(2023年)》的编制工作启动于2023 年7月,在编制过程中,受到日照市大数据发展局以及泰瑞数创科技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元能星泰孪生科技创新有限公司、丰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北京智汇云舟科技有限公司、城云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奥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芯动微电子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宏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城市大脑数字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智能城市研究院、广东南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信科设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 一、数字城市产业总体发展态势1 (一)产业周期:我国数字城市产业正处于成长期1 (二)产业投资:数字城市产业投资规模逐步企稳回升3 (三)产业布局:数字城市企业集中分布于东部省份3 (四)产业生态:科技巨头和大型国企加速业务转变4 二、数字城市关键要素发展洞察5 (一)咨询服务:步入全过程、一体化咨询服务发展期5 (二)基础设施:向高速、融合、安全、智能方向演进7 (三)数据要素:供需双向发力加速释放数据乘数效应10 (四)智能中枢:走向智能升级、多级联动发展新阶段15 (🖂)智慧应用:呈现多方协同、全域提升发展新趋势16 (六)运营服务:多元化、一体化运营体系取得新进展18 (七)数字安全:安全形势严峻,产品服务发生大转变19 三、数字城市产业热点板块20 (一)AI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行业迎来规范化发展20 (二)数据流通:数据产品开发成为数据业务发展重点22 (三)算力设施:算力智能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25 (四)数字文旅:文创、文传、旅游消费新业态繁荣28 四、数字城市发展建议30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数字城市发展“活力”30 (二)强化数据赋能,释放数字城市发展“潜力”31 (三)拓展场景应用,激活数字城市发展“动力”31 (四)促进产业协同,提升数字城市发展“合力”32 (🖂)加强运维运营,提升数字城市发展“效力”32 图目录 图1我国数字城市产业周期1 图22016-2022年我国数字城市产业投资规模(单位:万亿元)3 图3我国数字城市企业分区域分布情况4 表目录 表1可信数据空间典型案例10 表2各地数商发展政策12 表3各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发展政策14 表4算力调度平台主导单位分类27 一、数字城市产业总体发展态势 (一)产业周期:我国数字城市产业正处于成长期 结合发展驱动力、市场格局、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等方面,我国数字城市产业周期可划分为产业萌芽期、产业探索期、产业成长期三个阶段。当前,我国数字城市产业正处于成长期,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不断涌现,技术与业务融合走向深入,市场空间由大型城市向中小城市拓展,产业发展方向由单一场景、系统平台建设逐步向多跨场景、长效运营服务转变,市场规模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数据要素、运营服务等领域有待发展壮大,我国数字城市产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整理图1我国数字城市产业周期 产业萌芽期(2008年-2013年):国外智慧城市理念引入中国,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开始融入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国家层面正式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开 展行业应用。这一时期数字城市市场需求较少,产业投资规模增长较慢。以IBM、微软、思科等为代表的外资高科技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强,国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领军企业成立产业联盟,协同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了数字城市产业生态。 产业探索期(2014年-2019年):数字城市关键技术不断发展,单一行业应用走向深入,跨行业融合应用逐步涌现,“互联网+”行 动加快推进,政务云、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城市大脑等系统平台开始规模化建设,数字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这一时期国内一、二线城市市场需求逐渐扩大,相关企业数量和产业投资规模增长较快。依托云、网等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生态优势,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和阿里、华为、腾讯、科大讯飞、中国电子等为代表的综合集成商成为这一时期的市场引领者。 产业成长期(2020年至今):地方主导的城市数字化转型进入深 水区,县域数字城市建设发力,数字城市长效运营逐步受到重视。这一时期数据要素赋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作用逐步显现,“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等多跨业务场景和运营管理、标准规范、评估评测等服务类需求增加,区县、园区等下沉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各地在数字城市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参与的可持续运营模式,数字城市建设运营平台企业和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数量显著增加、职能逐渐完善,市域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不断创新,运营服务重要性日益凸显。 2.5 2.4 2.0 1.6 1.7 1.7 1.8 1.5 1.5 1.0 0.8 0.5 0.0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二)产业投资:数字城市产业投资规模逐步企稳回升 我国数字城市产业投资规模整体稳中有升,2022年产业整体投资规模达1.8万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地在数字抗疫、在线教育等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强,数字城市产业增长迅猛,投资规模达到2.4万亿元。2021年,我国数字城市产业投资规模较2020年有所回落,总规模约1.7万亿元。2022年,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将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数字强省等作为重要目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滨州、三亚等地方政府持续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我国数字城市投资有所增长,总投资规模达到1.8万亿元,成为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图22016-2022年我国数字城市产业投资规模(单位:万亿元) (三)产业布局:数字城市企业集中分布于东部省份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数字城市企业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其中,绝大多数企业分布在东部地区,占比超过70%;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 企业数量接近,东北地区企业数量显著少于其他地区。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图3我国数字城市企业分区域分布情况1 从省份分布来看,广东数字城市企业数量拔得头筹,占比超过20%;上海、北京、浙江、江苏4省(市)数字城市企业数量处于领先位置,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7%;以上5省(市)构成我国数字城市产业第一梯队,是我国数字城市产业最发达、企业最活跃的地区。山东、四川、福建、湖北、山西、河北、陕西、安徽、湖南、江西、河南、重庆12省(市)位列第二梯队,企业数量占比合计约为30%;中部地区省份全部位列第二梯队,成为我国数字城市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其他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位列第三梯队,企业数量占比合计约为10%,数字城市产业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四)产业生态:科技巨头和大型国企加速业务转变 科技巨头数字城市业务相对收窄。受企业战略、成本、利润等因素影响,诸多科技巨头逐步从集成业务向提供专业产品、服务转变。 例如,华为早期发挥生态优势,建设数字城市生态圈,致力成为数字 1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数据。 城市领域的综合服务厂商;现阶段从集成商到“被集成”转变,更加专注于ICT设备供应。腾讯早期基于WeCity未来城市理念,以省、市为单位整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建设;现阶段更侧重于提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产品与服务。 大型国企跨界参与数字城市建设。近年来,中国电建、中国建筑、华润集团等20余家传统行业大型国企跨界参与数字城市建设。例如, 中国电建积极参与数字雄安建设,提供了集成式、全产业链、综合性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为雄安新区打造“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提供了“电建方案”,助力雄安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建设的城市;中建三局成立数字工程有限公司,以物联网+BIM助力数字城市建设,重点布局城市生命线、智慧水务、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业务。 二、数字城市关键要素发展洞察 (一)咨询服务:步入全过程、一体化咨询服务发展期 规划咨询全方位一体化,助推数字城市整体协同建设。一是总体工程设计理念融入数字城市顶层设计,促进需求方、集成商、项目实 施方多方协作,推动数字城市一体化建设。例如,广州市创新引入总体设计理念,提出探索建立总体设计专班,开展项目全生命周期总体 设计,避免大型复杂信息系统设计与建设脱节、功能重复开发建设等现象。二是全过程工程咨询贯穿数字城市规建管运评全流程,促进数 字城市建设落地。全过程工程咨询对数字城市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提 供组织、管理、经济和技术等各有关方面的工程咨询服务,可以将数字城市项目顶层设计的初衷及相关管理意图最大限度地贯彻执行下去,实现顶层设计与项目实施的无缝衔接。例如,珠海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展了覆盖顶层设计、征集立项、项目建设、项目验收、项目后评估等环节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确保了项目从规划到实施 的全过程管控。三是数字城市一体化规划管控促进规划、实施、技术 与标准体系协同衔接,保障数字城市建设有序推进。例如,北京市制 定了包括编制评审体系、实施动态监督体系、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统筹技术支撑体系等智慧城市四级规划管控体系,并在实施过程 中建立完善的管理闭环,确保智慧城市规划的落地实施。四是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促进咨询实施交付服务一体化,保障数字城市设计与建设高效衔接。EPC模式由总承包商承担数字城市工程项目的设计、 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可以有效避免设计与施工脱节,保障数字城市设计与建设一体化推进。目前,EPC模式已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一种主要模式,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工程项目建设。 标准规范制定稳步推进,促进数字城市健康发展。我国数字城市 标准化工作主要由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主导,构建形成了由总体、技术与平台、基础设施、数据、管理与服务、建设与运营、安全与保障等七部分组成的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近年来,在总体组的指导与协调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全国智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