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端利好仿制药行业发展,全球“专利悬崖”释放新空间,仿制药研发外包需求旺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高了药物研发准入门槛,利好提供优质药学研究和BE试验的CRO企业。从数量上看,一致性评价补充申请进入稳定阶段,“三年关门”制度下老批件过评将逐渐出清;仿制药新注册分类申请成为主流,新仿制药获批数量快速增长,并且一致性评价将从口服制剂和注射剂扩展到所有剂型,为CRO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集采与一致性评价联动加速了过评进程,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MAH制度催生新客户和新需求,对CRO/CDMO外包依赖性更高,优质MAH客户逐渐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中国目前仍是仿制药大国,BE试验数量增幅领跑临床试验;随着全球越来越多的原研药专利保护到期,将为仿制药研发释放大量空间。 头部企业订单和业绩高增长,走平台化和差异化发展路径。①阳光诺和是仿创结合的综合型CRO,药学研究稳健增长,临床试验业务加速复苏;积极推进创新药研发,权益分成是新增长点。②百诚医药自研成果转化业务快速增长,协同赛默打造仿制药CRO/CDMO一站式服务平台,CDMO、创新药和中药CRO有望成为新增长曲线。③万邦医药是药学研究+临床服务一体化CRO,生物等效性研究作为核心业务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权益分成新业务蓄势待发,正在向复杂仿制药、改良型新药、MAH转化、创新药研发等业务拓展。 分成业务向上拐点已至,对外转化后可形成确定性长期超额收益。头部企业自研管线已深耕多年,2024年对外转化及权益分成拐点到来。阳光诺和已与多家企业签订联合开发项目协议,6个权益品种已获批,2024年将首次获得权益分成;百诚医药截至2023年上半年有销售权益分成的产品达73项,其中已获批6项,权益分成业务进入上升周期。创新药方面,百诚医药BIOS-0618、阳光诺和STC007等I类新药和改良型新药陆续有数据读出,未来将择机进行新药管线的对外转让。 投资建议: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集中采购、MAH制度助推中国仿制药行业向高质量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国内外待开发的仿制药品种仍有很多,行业呈现高景气态势,同时MAH催生新客户和新需求,对CRO/CDMO外包依赖性更高。 板块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持续高增长、订单高景气,权益分成类收入2024年逐渐进入上升周期拐点,创新类业务未来将开花结果,推荐阳光诺和、百诚医药、万邦医药。 风险提示:研发失败风险、研发周期较长风险、监管政策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市场竞争风险。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1政策端利好仿制药行业发展,研发外包需求旺盛 1.1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高药物研发准入门槛,利好提供药学研究和BE试验的CRO企业 一致性评价显著提升仿制药准入门槛和质量,我国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和加速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程。一致性评价过程包括药学研究(原料药研究、参比制剂研究、处方工艺研究、质量标准、中试研究、三批工艺验证、稳定性研究等)、BE试验和申报注册等环节,其中药学一致性评价和BE试验是核心环节。2012年首次提出开展一致性评价,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标志着一致性评价工作全面展开。随着“289目录”、规范使用“通过一致性评价”标识的通知、与新基药目录的衔接、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启动等一系列政策与指导原则陆续发布,一致性评价体系逐渐成熟、科学和完善,在评价方法、参比制剂、临床试验、BE试验等方面不断细化。由于国内只有少数大药企能自行承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多数药企和MAH需要选择外包给CRO,仿制药CRO行业迎来了订单数量和金额的快速增长期。 表1:一致性评价相关政策汇总 仿制药开发和一致性评价均包含药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两部分,研发内容没有明显区别。对于未获得注册批件的仿制药,进行药学研究并通过BE试验以证明与原研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一致,是获得注册批件、实现上市销售的必要条件;对于已获得注册批件、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需要进行药学研究和BE研究以通过一致性评价。两者差异在于仿制药开发直接进行原料药合成工艺和制剂处方工艺的开发,而一致性评价重点是先评价是否与参比制剂一致,若一致则不需要修改处方工艺,若不一致则需要进行完整的处方工艺研究,后续工作与仿制药研发一致。 图1:仿制药开发和一致性评价具体的研发过程 申报端:老批件的补充申请进入平稳发展期,新注册分类申请成为主要来源。 药审中心于2017年8月开始承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2019年申报数量达到高峰,达到1041个。随后受到首家过评后的三年期限相关政策调整以及对“289目录”品种的消化,2020-2022年申报量有所下降,2023年申报受理号为1006个,补充申请进入平稳发展期。近年来仿制药上市申报快速增长,2023年新注册分类申报共3783个,同比增长67.0%,随着老品种仿制药逐渐过评,新注册分类申请与补充申请的数量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图2:补充一致性评价仿制药申报情况(个) 图3:新注册分类的仿制药上市申报情况(个) 审批端:在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路径下,仿制药获批上市数量快速增长。目前通过一致性评价有两种情况:(1)已上市的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研究(补充申请)获得通过一致性评价称号;(2)按新注册分类(仿制药上市申请)获批后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视同路径),包括3类、4类和5.2类的化药。近年来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数量逐渐稳定,2023年有815个受理号通过一致性评价,同比增长4.4%;按照新注册分类的仿制药获批数量快速增长,2023年获批上市的仿制药达到1785个,同比增长83.6%。 图4: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受理号情况(个) 图5:获批上市的仿制药批准文号(个) 大部分品种有多家企业过评,“三年关门”制度下老批件过评工作将逐渐出清。 截至2023年底,通过一致性评价(含视同)的药品品规数达到2119个,涉及1125个品种。总体来看,36%的过评品种只有1家企业过评,有48.2%的过评品种的过评企业有2-9家,过评企业数超过10家的品种数量占比已经超过15%。 其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是过评企业数最多的品种,高达54家;分剂型看,注射剂由于CMC要求更高、一致性评价工作开展时间较晚等原因,过评企业的集中度相对口服固体制剂更低。针对未过评的存量文号,CDE明确在首家过评三年后将不再受理其他相同品种的一致性申请,进一步加速老批件的一致性评价工作。 图6:一致性评价品种的过评企业数分布(截至2023年12月31日) 一致性评价将从口服制剂和注射剂扩展到所有剂型,有望为CRO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只有口服制剂和注射剂正式启动了一致性评价,而国家前九批药品集中采购规定申报品种必须是通过一致性评价或者按照新注册分类获批上市的仿制药,这意味着除口服制剂和注射剂之外的吸入制剂、滴眼液、外用制剂等其他剂型中,只有按照新注册分类批准的品种有资格纳入集采,而老批件由于不能进行一致性评价而无法参与集采。2023年9月25日CDE发布了《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受理审查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其他剂型一致性评价申报资料的整理要求,说明所有剂型的老批文都可以启动一致性评价。剂型扩展将进一步扩大一致性评价存量市场的规模,有望为仿制药CRO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1.2集中采购与一致性评价联动,综合型CRO将获得更多高端仿制药开发的市场份额 集采政策趋于常态化,一致性评价是集采中标的必要条件。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于2018年12月首先在“4+7”城市实施,至今已累计完成九轮药品的带量采购,共纳入374个大品种,基本覆盖市场的大品种;从降幅看,集采品种的平均降幅在50%-60%,最高降幅为“4+7”扩围的59%。国家集采将通过一致性评价(含视同通过)作为仿制药参加集采的入围标准之一,将市场容量腾出给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促进企业加速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 图7:历轮集采品种数(个) 图8:历轮集采品种平均降幅(%) 集采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布局高端制剂仿制药是未来趋势。在集采和一致性评价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存量仿制药为进入医院需要尽快开展一致性评价,新立项的仿制药品种也需要在开发中进行药学研究和疗效的一致性评价,对仿制药CRO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受到集采品种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药企为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差异化竞争力将不断丰富仿制药品种储备,积极布局开发难度更大的高端仿制药,在吸入制剂、透皮制剂、缓控释制剂等高端制剂领域具有领先技术能力的“药学+临床”综合型CRO将获得更多高端仿制药开发的市场份额。 图9:百诚医药组建多剂型开发的技术中心和特色平台 图10:阳光诺和药物研发平台 1.3M AH制度催生新客户和新需求,对CRO/CDMO外包依赖性更高 MAH制度实现了持证与生产分离,为仿制药CXO行业催生新客户和新需求。 MAH制度采取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的管理模式,使得众多医药销售公司及医药代表成为药品研发投资主体,拓宽了CRO/CDMO的客户范围。从药品生产许可证上看,A证为自持自产,B证为上市许可持有人,C证为仅接受加工药品生产企业。MAH客户主要以轻资产运营,更加追求效率和低成本,因此更依赖CRO/CDMO企业提供的研发生产外包服务。 图11:MAH制度流程 B证企业数量保持快速增长趋势,CDMO可满足MAH客户商业化生产需求。 近年来我国B证企业的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23年11月30日全国B证企业数量达到1172家。C证企业是承接B证企业产品代工的主力,随着持有人数量增加,CDMO/CMO企业的活跃度也在逐渐上升,2022年赛默制药承接69个产品,是承接产品数量最多的CMO;截至2023年上半年,赛默制药累计完成项目落地验证270多个品种、申报注册133个品种,位居全国前列。 图12:2021-2023年B证企业增长趋势(个) 图13:2022年TOP10CMO企业受托产品数量(个) 优质MAH客户逐渐成为主要收入贡献来源,仿制药CXO与MAH合作项目快速增长。MAH制度催生了大批医药研发投资企业,这些公司积极参与药品研发投资,委托CXO进行研发服务或购买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以百诚医药为例,随着MAH制度实施和落地,公司与MAH企业合作的项目数量、订单收入持续上升,2023年上半年MAH客户占收入比重达到62.28%,合作客户覆盖易泽达、温岭创新、湖南先施、高跖医药等优质的新型药品研发投资企业。 图14:2018-2023H1百诚医药客户结构 2下游需求持续释放,仿制药行业呈现高景气态势 人口老龄化催生中国医疗服务需求,人均卫生支出仍相对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近年全球老年人口数量连续攀升,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从2013年的1.27亿升至2022年的1.9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从9.3%提高至13.7%。老龄化产生更多医疗需求,但当前中国人均卫生支出相对较低,2020年为583.4美元,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病比率逐渐上升和医疗控费等因素,中国将产生大量的仿制药需求和消费群体。 图15: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亿人)及比例 图16:中国/世界人均卫生支出(美元) 全球“专利悬崖”逐渐到来,为仿制药研发释放广阔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原研药专利保护逐渐到期,据Evaluate Pharma统计2023年全球专利药到期的市场规模在510亿美元左右,2028年将达到990亿美元;2026年全球专利到期的小分子药品数量预计达到383个,包括多个“重磅炸弹”化药。专利到期后原研药企可能选择退出市场或降低产量,仿制药将迎来快速占据市场的机会。同时全球老龄化加剧叠加专利药价格昂贵,为减轻医保支付压力,多国政府积极鼓励仿制药的研发和上市,仿制药市场将保持强势增长。 图17:2014-2028E全球专利药到期情况(亿美元) 图18:全球专利到期的小分子药品数量(个) 图19:2020-2026年专利到期的重磅药品 仿制药市场规模稳健增长,短期仍是中国药品市场主要构成。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