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IT行业分类 银行IT按行业分类可以划分为硬件、软件和服务。银行IT硬件主要是基础硬件产品;银行IT软件主要指业务 中台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软件;银行IT服务主要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按行业技术分类 银行IT行业的基础硬件产品包括: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存储等。在中国银行IT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IOE技术架构(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Oracle:甲骨文数据库、EMC:易安信存储)都是传统银行业的标准配置和唯一选择,高度依赖外国企业,花费大量的财力且受到海外厂商的控制。自2013年起,中国银行系统开启逐步去IOE的进程,由于国产机器难以超越IBM大小型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数据库、存储等基础设施深度绑定,难以单一替换,去IOE进程缓慢而艰难。中国在硬件方面的建设投入了很多,2020年硬件投资为44.5%。当前银行主要依靠互联网等外部力量以快速推进IT架构国产化的进程,2022年,交行和阿里云合作的信用卡体系顺利转换为分布式架构,让中国银行业核心系统的自研创新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目前,国产化已经逐步从芯片、操作系统、存储等核心部件往中间件、数据库、应用软件迈进。 硬件 软件主要指业务中台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软件。随着中国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银行IT在软件方面的开发需求也逐渐增多。银行业各类场景下的应用开发和适配得到重视,也需要稳健架构和敏捷交付相结合的IT架构支撑业务发展。2021至2025年,软件类市场年增速将始终维持在17%以上,显著高于硬件类和服务类增速,2020年软件投资占比仅有15.5%,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银行IT分类 软件 银行IT服务主要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是指由专业的软件企业运用成熟的IT技术,依照银行的业务及管理要求,提供应用软件开发及相关技术服务以提升业务处理效率、改进业务流程、实现IT技术对于银行决策、管理、业务等方面的支持。主要分为业务类相关解决方案、渠道类相关解决方案、管理类相关解决方案、其他类解决方案。银行云原生转型为IT服务商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银行IT服务商主要是负责定制化IT开发服务与标准化产品推广。但近年来定制化IT服务使得人力成本上涨,标准化产品的研发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根据IDC数据显示,2020年IT服务投入占40.1%,目前银行IT服务方面正面临着毛利率不高的困境。 服务 商业模式 由传统IT厂商领头,部分银行自主研发,互联网跟随潮流 当前银行IT的发展根据企业性质有着不同的商业模式,当前的传统IT企业如软硬件供应商,解决方案供应商会以技术优先,设计定制化产品参与招标。大型商业银行为首的银行则会根据自身客户特点和产品特点进 行银行IT的自主研发,自产自用。互联网公司则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如云计算,和银行或者科技企业联合进行银行IT的研发。 行业周期 疫情结束后,随着政策红利等的不断出台和不断提升的自主可控需求,预计短期内将继续保持在行业高景气周期。 2020年以后银行IT将进入新一轮行业景气周期,但是由于疫情突发,银行IT再次陷入短暂的低谷期。直至2022年,虽然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比如金融IT公司的产品推广有阻力、合同签署延后、项目进度延期、 回款周期延长等现象,但金融数字化转型需求释放对金融IT公司的营收起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其中银行IT公司收入增速要高于证券IT公司,并且多数公司在2022年三季度出现了收入拐点,但盈利分化明显。随着政 策红利等的不断出台和不断提升的自主可控需求,以及2022年中国经济在疫情后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银行IT在2023年将继续持续行业高景气周期。 地区分布 金融科技的深度发展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化和城市特色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了中国金融科技燃(FIRE)指数,该指数由要素基础、智力支撑、资源环境、企业实力四个维度综合计算得出。根据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城市排名,北 京、深圳、南京为全国前三名。当前金融IT在中国有一定的地区分布特点,如北京的金融科技企业在数量、质量以及发展基础都最突出;深圳的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出色;上海金融科技企业的 融资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 银行IT发展历程 在中国,银行IT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距今只有40多年,但是发展迅速。总体可以分为萌芽期、启动期、高速发展期三个阶段,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正从依赖国外技术逐渐转向中国自主技术研 发,朝着全面建设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发展。 [6 萌芽期 1975~1988 中国银行电子化最早的尝试在1975年,由第四机械工业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大 中城市银行核算网试点任务的通知》,将银行电子化试点设计为“三点两线”,三点指在北京、西安、上海三个城市各布一套计算机,两线则是以北京为中心,分别和西安、上海的两条线路。由于当 时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于发展中国家有诸多制裁,中国只能使用国产计算机进行银行电子化的尝试。 1978年,部分银行开始策计划引进国外能够自动记账、计息和打印账页的电子记账机进行试点,此时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电子化,只是能实现银行业务部分自动化的专用记账机。银行IT行业发展的标志 性开端应该是1979年,银行业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引进外国计算机进行试点,人民银行启动了 YBS (银行保险系统)项目,引进了IBM System/360系统,解决香港13家中资银行的电子化。在香港启 用的IBM3032是中国银行史上的第一台计算机,也是中国金融历史上第一台实现后台系统的服务器。同年,日本ODA项目资助中国多个城市的银行日立中、小型机开发银行会计联机实时处理系统 和联行对账系统。YBS项目在1980年陆续上线,使中国银行的电子化圆满完成了起步。1987-1988年,符合中国国情的SAFEII(IBM定制化的)第一版在工行网点大量上线,紧接着中行、建行的 SAFE应用也依次上线。SAFEII让中国的银行开始有了对系统的认识,也开启了信息科技的发展之路,此时各家银行都借助IT之力开始规模扩张。 该阶段中国银行业还停留在算盘和手工记账阶段,主要是依靠引进外国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发展银行电 子化。 启动期 1986~2001 1986年,中国推行“科技兴行”战略,深圳中行引进第一台大型电脑主机,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同城 通存通兑的城市,完成中国金融业从手工记账向电脑化操作的里程碑式跨越,开启了银行电子信息化的时代。1988年,深圳中行推出中国第一台联网ATM自动柜员机服务和可在ATM机使用的鹏程卡, 象征着存折时代开始向银行卡时代过渡。1989年全国电子联行(EIS)项目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 1987年进行省辖联行网络化试点成功后启动。该系统利用VSAT卫星通讯技术建立人民银行专用的能联结各分/支行的基于PC机的小站的卫星通讯网,构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全国大集中的处理系统。1991 年4月1日,EIS开始试运行,专门用于处理异地(包括跨行和行内)资金清算和资金划拨的,将商业银行、央行、国家金融清算总中心(NPC)和城市处理中心(CCPC)连接起来。自此,资金在途时 高速发展期 2002年,央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HVPS)投产,用于处理同城和异地的商业银行跨行之间大额贷 记业务;2005年,央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投产,用于处理同城和异地纸凭证截留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每笔金额在5万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2013年10月6日,央行的第二代支付系统正式 投产运行,2010年推出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即“超级网银”,是对大小额支付系统的补充》在微信、支付宝的转账交易会通过人民银行的清算系统,并且接入结构不再局限于银行, 此外,在第三方平台上还可以7×24小时实时到账。2015年,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综合前置子系统推广上线,加固了中国支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同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正式投 产。旨在支撑人民币国际化,为人民币区做基础建设,以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7月27日,随着中国农业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宣布最后一批114个手工作业营业网点电子化联网的完成,全 国范围内计算机完全替代手工帐,中国银行业全面迈入电子时代。同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依托网上 支付跨行清算系统(IBPS)推出“手机号码支付”,可在任何时间、地点实现操作和即时转账,甚至还支持跨行支付。 中国的银行IT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并且开始从依赖国外技术逐渐转向中国自主技术研发,朝着全面建设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发展。 前发展情况主要还是由第三方银行IT的供应商主导,同时头部银行进行自主研发,最后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在云平 台等方面进行支持。 上游的市场竞争充分,各厂商建立标准化产品,产品议价空间较小,中国去IOE进程仍在继续,技术和质量 是产品能否支撑分布式架构的关键。中游解决方案分别为渠道类解决方案(包含渠道管理系统、柜员系统、银行卡系统、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业务类解决方案(包括支付与清算系统、核心银行系统、信贷操 作系统、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类解决方案(包括后台资源管理解决方案、金融审计和稽核系统风险管理方案、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企业客户信息整合系统),且大部分第三方厂商均可提供三类产品解决方案,如宇信科 技、长亮科技、神州信息、科蓝软件等。由于银行IT解决方案难以形成一体化产品,第三方公司的竞争极为激烈,并且市场份额也较为接近,同时由于企业和解决方案厂商有一定的粘性,更加剧了中游的竞争;银行下设的 科技子公司也参与了中游的解决方案竞争,并且也能够提供以上三种解决方案,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当前还存在 着很大的生存压力,但从长远看可以塑造新的银行IT商业模式。下游主要是银行作为终端用户,大型商业银行和 股份制银行担任银行IT的主力军。 [8 上 产业链上游 生产制造端 银行IT软硬件的基础设施 上游厂商 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戴尔(中国)有限公司 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全部 产业链上游说明 上游环节包括基础硬件设施供应商和基础软件设施供应商。其中基础硬件设施供应商主要是服务器、 存储、网络设备厂商;基础软件设施供应商是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厂商。上游软硬件厂商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当前主要售卖标准产品,价格相对透明但议价空间较小,定价透明,产业竞争者在 不断增加,正在朝着市场竞争充分前行,国产化进程仍在继续。竞争维度:全球前六家数据库厂商营收市场份额高达81%,有寡头垄断格局的情景。当前新的产业竞争者也在不断进入,以Oracle为代表 的传统数据库巨头市场份额逐步减少,微软、亚马逊和谷歌等云厂商以及Snowflake、MongoDB等新兴厂商快速崛起,正在逐渐走向市场竞争充分的情形。此外从盈利情况来看,成熟数据库产品较为 标准且毛利率、净利率较高,Oracle数据库常年毛利率高达80%以上,净利率30%以上,虽然价格透明但议价程度低。市场趋势:中国当前正处于去IOE进程,分布式架构成为主流,技术和质量是产品 能否支撑分布式架构的关键。尽管当前中国大部分自产的软硬件无法像Oracle、IBM一样具有完备的企业级功能,但是已经可以开始投产并且在一定场景下应用。当前中国互联网公司入局,如腾讯、阿 产业链中游 品牌端 第三方公司 中游厂商 中电金信软件有限公司 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全部 产业链中游说明 通过统计银行IT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发现,2021-2022年中国银行IT行业收入增长稳健,行业在2022 年的收入达到了346.58亿元,同比增长了10.05%。在过去五年间,该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收入从2018年的192.93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46.58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2.43%,归母净利 润达到9.28亿元。市场竞争维度:中国银行IT中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