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日 每日信息速递 证券研究报告-每日信息速递 晨会 每日信息速递 证券研究报告 · 晨会 每日信息速递2023.10.17 · 【财经要闻速递】 住建部部长倪虹《求是》撰文: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前海金融30条”政策落地率已达九成 深圳前三季各项贷款余额9.18万亿元同比增长8.9% 股票类结算备付金差异化安排实施较9月份释放资金近400亿元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灾害对农业影响的首次全球评估报告 【行业要闻速递】 中汽协:9月汽车产销量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9.9% 上周全国货运物流有序运行全国高速公路累计货车通行环比增长32.46% 杭州优化调整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调整限购范围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国有六大行同步降费让利 【个股重要公告】 奥赛康:子公司生物创新药ASKB589获批在中国开展Ⅲ期关键性临床试验 片仔癀: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7.16% 首旅酒店: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6.6亿-7亿元,同比扭亏 金博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通化东宝:恩格列净原料药及片剂获得上市许可 国芯科技:公司研发的汽车电子MCU新产品内部测试成功 上海环境:联合体中标宁波象保(石浦)再生水厂二期扩建工程特许经营项目 迪安诊断: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长华集团:与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京沪高铁: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为82.53亿元到96.62亿元 分析师:徐伟 资格证书:S1330514080001 联系邮箱:xuw@hxzb.cn 联系电话:028-86199181 相关研究 每日信息速递2023.10.16 2023.10.16 每日信息速递2023.10.13 2023.10.13 每日信息速递2023.10.12 2023.10.12 【财经要闻速递】 住建部部长倪虹《求是》撰文: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在10月16日出版的《求是》发表署名文章《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文章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树牢系统观念,尊重科学规律,不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上海证券报) “前海金融30条”政策落地率已达九成 10月16日从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举行的第三季度 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前海金融30条”涉及人民银行、外汇局职责的32项政策 中,已落地28项,落地率达九成。 深圳前海是推动粤港澳合作发展的重大平台。今年2月23日,《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发布,提出三十条金融改革创新举措,涵盖民生金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为前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2023年三季度,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外汇局深圳市分局在总行、总局的指导下,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前海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重大部署,持续推进跨境金融改革创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8月9日,外汇局深圳市分局印发《“前海港企贷”业务操作指引》,符合条件的 前海港资小微企业可在500万元人民币的限额内从境外银行获得人民币贷款。便利因净资产不足,不满足借用外债条件的企业,牵手境外资金,助力港企港人在前海创业创新,为深港“融资通”开辟了一条新渠道。截至9月末,已有5家企业办理“港企 贷”业务,融资金额合计2000万元。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外汇局深圳市分局还持续推进“前海30条”已落地项目扩面增效。比如,推动深圳地方征信平台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通过激活政府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赋能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助力中小微企业更好更快获得信贷融资。截至9月末,深圳地方征信平台完成12.4亿条涉企信 用数据的归集共享,实现深圳400多万活跃商事主体全覆盖,助力企业获得融资1903亿元。 跨境消费持续升温。移动电子支付工具极大便利了港澳居民“北上”消费,更好融入大湾区生活。截至2023年9月末,微信香港钱包和港澳版“云闪付”累计交易金 额超38亿元。(上海证券报) 深圳前三季各项贷款余额9.18万亿元同比增长8.9% 10月16日,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举行第三季度新 闻发布会。会上公布,截至2023年9月末,深圳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18万亿元, 同比增长8.9%;前三季度贷款增加6730.95亿元,同比多增1201.76亿元。 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占各项贷款增量的87.5%,是前三季度贷款增量的主体。截至2023年9月末,深圳企(事)业单位本外币贷款余额5.78万亿元,同比增 长13.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4.2个百分点。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15万亿元,同 比增长9.3%;前三季度存款增加8390.30亿元,同比多增652.80亿元。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继续加大对制造业、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有力支持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9月末,深圳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7%、42.3%,比各项贷款增速分别高14.8个、33.4个百分点。 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3年1-9月,深圳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利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 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总体来看,今年以来金融支持深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固有力,经济金融循环不断畅通,为激活经济内生动能和活力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上海证券报) 股票类结算备付金差异化安排实施较9月份释放资金近400亿元 差异化调降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下称“差异化调降备付金”)安排自10月16日起正式实施。实施后,备付金缴纳比例将由原先16%降至平均接近13%的预期目标,较9月份释放资金近400亿元。 差异化调降备付金是中国结算为提升结算参与人在货银对付改革中的获得感,制定的一项改革配套措施。今年8月,中国结算发布《结算备付金管理办法(2023年8 月修订版)》(下称《办法》),明确自2023年10月起,差异化调降备付金工作正式实施,进一步调降股票类业务最低备付比例。 2019年以来,中国结算曾两次调降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分别于 2019年12月将股票类业务最低备付金缴纳比例由20%调降至18%,以及2022年4月将股票类业务最低备付金缴纳比例由18%调降至16%。 本次差异化调降备付金安排是中国结算四年来第三次进行最低备付比例调降工作,且调降力度超过了此前两次,为市场释放了更大规模资金,将带来更多金融“活水”。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差异化备付金工作,除降低最低备付比例进一步降低市场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振投资者信心外,还引入了根据市场机构收付款时点设定差异化最低备付比例的相关安排,引导经营机构“早付款、晚取款”,进一步夯实了证券结算系统风险防范能力,为未来证券行业发展空间的拓宽提供了助力。 根据安排,中国结算根据各结算参与人的资金具体收付时点,对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进行差异化设定,对于付款时间较早及取款时间较晚的结算参与人收取更低的最低结算备付金。 东兴证券认为,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进一步调降,配合货银对付改革落地,在券商资金使用效率再获提升空间的同时,结算备付金有望实现精细化管理,为后续制度改革措施打好实践基础。 财信研究院认为,对券商而言,缴纳比例的下降相当于证券业的定向降准,有利于释放部分备付金,减少全市场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定程度上能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本次调降释放了积极信号,有利于提升交投活跃度,提振市场信心。(上海证券报)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灾害对农业影响的首次全球评估报告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10月16日发布《灾害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报告表 示,在过去30年中,灾害事件导致的作物和牲畜产量损失高达约3.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年度农业总产值的5%。其中,灾害给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农业部门造成的相对损失最高,占其农业总产值的15%。 《灾害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新发布的旗舰报告,也是首次针对灾害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所开展的全球评估。报告的重点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但同时指出,由于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以及林业这个两个细分部门缺乏系统数据,实际损失数字可能被低估。 报告提出,当务之急在于完善农业所有部门的灾害影响数据和信息,以形成数据体系,并将其作为制定有效行动的基础和依据。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农业发展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因此在面对灾害时,是风险最高和最为脆弱的部门之一。灾害频繁发生,有可能侵蚀在粮食安全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并破坏农业粮食体系的可持续性。 按产品类别来看,报告显示,各大农产品类别的损失都呈上升趋势。过去三十年中,谷物损失平均每年高达6900万吨,相当于2021年法国谷物总产量。其次是水果、 蔬菜和糖料作物,平均每年损失都接近4000万吨。水果和蔬菜损失相当于日本和越南 2021年水果和蔬菜产量的总和。肉类、乳制品和鸡蛋平均每年损失约1600万吨,相 当于墨西哥和印度2021年肉类、乳制品和鸡蛋产量的总和。 按区域来看,透过全球损失,可以看到各区域、次区域和国家组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报告显示,亚洲一直在全球损失总额中占据最大比例,但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损失与之颇为接近。然而,亚洲的损失仅占其农业附加值的4%,而非洲的损失占其农业附加值的近8%。不同次区域之间的差异甚至更大。 从绝对值来看,高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损失更高,但在低收入国家,尤其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损失在农业附加值中的占比最高。 从灾难的连锁影响来看,报告显示,过去20年,全世界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从 1970年代的每年100起增加到每年约400起。灾害事件的频率、强度和复杂性都在上升,不仅如此,灾害事件的预期影响也在恶化,因为气候引发的灾害加剧了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报告强调,灾害发生时,很有可能对多个系统和部门产生连锁冲击。深层次的灾害风险驱动因素包括气候变化、贫困和不平等、人口增长、疫情引起的紧急卫生情况、不可持续的土地使用和管理实践、武装冲突和环境退化等。 一场灾害会造成多大损失和破坏,取决于危险因素与脆弱性和既有风险相互作用的速度和空间范围,也取决于资产或生计的暴露程度。极端情况下,灾害会导致农村人口流离失所和向外迁移。地处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省是一个典型例子,表明渐进和突发的危险因素通过相互叠加,将引发流离失所,破坏农业粮食体系,危及粮食安全。 报告表示,农民,特别是从事雨养农业的小农,是农业粮食体系中最为弱势的利益相关方,往往首当其冲受到灾害影响。在农业生产一线推广减灾措施,可以帮助小农避免损失,提高韧性。与现行做法相比,在农业生产一线投资减灾措施带来的收益 平均高出2.2倍。 针对预测到的危险因素,主动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农业风险,这是提升韧性的关键。例如,几个国家采取前瞻型行动的经验表明,投资防灾和抗灾极具性价比。报告显示,前瞻型行动每投入1美元,农村家庭可以获得高达7美元的收益,并避免农业损失。 报告提出了三个关键优先行动领域:完善农业灾害影响数据和信息,涵盖所有细分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水产养殖业、林业;制定面向多个部门和多种灾害的减灾方法,并使其成为各级相关政策制定和方案编制的主要方式;增加对韧性的投资,以减少农业灾害风险,改善农业生产和生计。(上海证券报) 【行业要闻速递】 中汽协:9月汽车产销量均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