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一种计算机语言,用以实现您与网页的交互),请解除该禁用,或者联系我们。[能源基金会]:基于柔性用电的建筑绿电消费认证机制与虚拟电厂模式研究 - 发现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报告/报告详情/

基于柔性用电的建筑绿电消费认证机制与虚拟电厂模式研究

2022-10-15-能源基金会王***
基于柔性用电的建筑绿电消费认证机制与虚拟电厂模式研究

!ƒ#$%&n()*&+, -./0fi23&4568 Researchongreenpowerconsumptioncertificationmechanismandvirtualpowerplantbasedonenergyflexiblebuildings !"#$%&')*+,-/023224536 ShenzhenInstituteofBuildingResearchco.,LtdOctober,2022 !ƒ#$ !R# $ññ &' () *+, -. /0 !12 !34 LiYemao LuYuanyuan HaoBin KangJingDengZhihui ChenQuan PengChen LiYutong LiZhongdong % 56789:;<=>?@ABCDEFGHIJK8LMNOPQRSOTUV 567WLMNOPXYZ;67[\]^_K^_`a:G-2019-33440V b567@AcdeK@Afghij9:RklEFGHmen<=oLpPqrstu]vwTUKhijxy<=zkw[|]~]ÇÄ?Å]ÇÉzÑÖKbÜáàâäãåçéV !ƒ'()*/!ƒ+,-./ 9:;<=>?@ABCDEFGHêëí“<>B”ìWnÄîïñóòô~mönõúù>@ûsümön†°<=¢£§•mnĆ°<=¶ßN®mön >©™´N®K¨en†°Z;8ÆØÎÅ?dK2000¥¨xǵ/UÀî ∆en∞°ñªZºTSøV<>B]¿¡W¬flZ;Kƒ1≤d«»V LMNOPWb…n ÀÃÕŒœµ–]Ç~—“”ÀG‘’÷[ K/1999 ¥ÿŸbenÿ⁄ûsK¤w/en‹UÀLM›⁄VLMNOP]¿¡Wficfl‡‹UÀLM·‡enz‚„]‰Â›⁄zÊÁËöV !ę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建筑领域和电力领域都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在建筑领域,城市的高容积率、高负荷密度特征决定了城市建筑周边的可再生能源非常有限。叠加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用能需求增长势头,大多数城市建筑无法依靠自身节能和屋顶光伏实现碳平衡,在深度脱碳的路径上陷入困局。在电力领域,随着用电负荷峰值连年增长和峰谷差不断拉大,叠加风光电等波动性能源并网规模的不断增加,电网调峰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引入大量灵活可调资源。 从节能到柔性的思维转变是破局的关键。从建筑角度,如果只局限在建筑红线内对建筑能源系统做优化,很难实现碳中和目标;而上升到城市整体层面,电网可以为建筑提供更丰富零碳电力资源和更可靠的电力供应保障,而且整体方案的社会总成本更低。从电网角度,未来高比例风电的渗透会到来灵活性资源的紧缺,建筑中的空调、热水、充电桩等可调节负荷是未来可挖掘的用户侧灵活性资源。柔性用电可以促进建筑和电网的携手低碳发展。 本项目围绕着通过柔性用电促进建筑和电网携手低碳发展的主题,结合虚拟电厂的发展现状,对基于柔性用电的虚拟电厂模式和绿电消费认证机制开展研究,分析了虚拟电厂在实现建筑与电网互动中的作用,比较了建筑柔性负荷的优劣势,指出了建筑虚拟电厂脱“虚”向“实”的发展方向,开展了建筑负荷调节能力的测试分析,提出了绿电消费认证机制的建议。 本项目于2021年11月在能源基金会立项,执行期1年,于2022年10月结题。项目研究工作得到了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等合作机构的支持,得到了来自建筑和电力两个行业的专家学者的鼓励和帮助。项目研究成果支撑了直流联盟年度报告《携手零碳——建筑节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出版、《深圳市零碳建筑评价标准》的立项、南方电网科技项目《面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城市建筑与电网互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电网友好型零碳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的开展。 #$%& 建筑和电网如何携手低碳发展? -建筑需要在节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减碳。建筑领域正在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低碳发展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电力是建筑能源消耗的主要形式,其在建筑终端用能中的占比已经接近50%。为了实现建筑运行的低碳化,需要提高绿电消费比例,降低建筑电力碳排放。然而,城市高容积率、高负荷密度特征决定了城市建筑周边的可再生能源非常有限,再叠加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用能需求增长势头,大多数城市建筑无法依靠自身节能和屋顶光伏实现碳平衡。在节能基础上,建筑如何进一步减碳是城市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 -风光并网趋势下电网调峰需求日益增长。当前,电网面临100小时的负荷尖峰问题。2021年夏季,全国多地经历了持续高温天气,空调使用需求激增,叠加疫情后工业生产复苏,多地用电负荷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电力供需偏紧的现象,不得不通过有序用电来保障电力供给平衡,甚至拉闸限电的极端措施也时有发生,对工业生产、居民生活都带来了困扰。未来,电网调峰需求进一步增长。随着风光电并网规模的增加,电力紧张和电力盈余往往会以天为周期甚至更短时间为周期反复出现。电力系统的调峰需求不再局限于100小时的负荷尖峰,而 可能随机广泛分布在全年8760小时。电力系统需要大量调峰和储能设施,能够在风光出力偏小的时候填补电力缺口,在风光出力偏大的时候储存过剩电力。电网调峰需求的增长为灵活性资源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柔性用电成为建筑和电网携手低碳的契合点。从建筑角度看,如果局限在红线内对建筑能源系统做优化,有限的资源和高昂的储能成本使得碳中和目标难以实现。利用电网连接丰富零碳电力资源、获取更可靠的电力供应保障,建筑领域能够以更低成本的方式减碳。从电网角度看,建筑中的空调、热水、充电桩等可调节负荷是潜力巨大的灵活性资源。挖掘建筑中的灵活性资源有助于解决日益增长的调峰需求,促进风光等波动性可再生电源的发展。建筑基于柔性用电为电网提供大量低成本的调 节资源,以帮助电网解决调峰问题;相应地,电网给建筑提供更高比例的绿色电力,以帮助建筑实现电气化和低碳化。以柔性用电为契合点,建筑领域和电力领域可以携手低碳发展。 -建筑节能的思维转变:能效和灵活性的双提升。基于柔性用电的建筑和电网携手低碳的模式改变了建筑节能的传统思维。以前,建筑节能关注总电量的减少,不同时间节电没有区别;未来,电力市场和绿电交易市场将帮助人们发现不同时间用电的经济成本差异和绿电占比差异,即使同样节省一度电,但是因为发生时间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和减碳效益。在峰谷电价差4倍以上的地区,节约高峰时期一度电的效益比节约低谷时期四度电的效益还多。能源效率将不再是唯一的节能指标,可调节能力也将得到重视。 图I基于柔性用电的建筑与电网携手低碳模式 虚拟电厂实现建筑与电网的柔性互动 -建筑负荷应该先聚集,再与电网进行交互。首先,由于管理需要,电力系统发布的调节产品类型,无论是需求响应、可中断负荷、一次调频、二次调频、还是调峰等,都有最低容量要求和调节性能要求。建筑可调节负荷的体量小且不确定性大,需要通过负荷聚集满足准入条件。其次,建筑用户在电力交易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足,需要中介为其提供能力评估、接入方案、改造建议、调控策略等专业性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中介与电力用户之间可以签署简单的零售合同,使建筑用户不用直接面对各 类复杂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 -用虚拟电厂实现灵活资源聚合。虚拟电厂是一种能源电力的创新商业模式,可以实现分布式发电、储能和可调节负荷等电力灵活资源的聚合与调度,为了电网调峰开辟了新途径。从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到电网企业,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施细则等予以支持,以鼓励虚拟电厂模式的探索与发展。在国外,虚拟电厂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国内,虚拟电厂才刚刚起步,相关的政策机制还不完善,主要是以试点示范的形式在推广。国内试点遍布上海、冀北、广东、ft东等地,主要由电力调度机构发布邀约型需求响应,由城市工商业建筑负荷、居民建筑负荷和充电场站提供调节能力。 -基于建筑柔性负荷的虚拟电厂。在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力调节的模式中,电网调度时需求的发出方,柔性建筑是灵活资源的提供方,虚拟电厂介于二者中间。虚拟电厂首先挖掘建筑的柔性负荷接入到聚合平台中作为资源池,然后根据电网调度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协调控制,最后获得收益并与用户分享。基于建筑柔性负荷的虚拟电厂是一种新的业态,会带动一系列的支撑技术的发展,包括负荷柔性改造技术,建设能量管理技术、负荷聚集技术等。 -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力调节的优势。第一,建筑柔性负荷体量大。建筑用电量占全社会四分之一,峰值负荷占比更高,如果能够把建筑负荷都聚集起来,调节潜力是巨大的。第二,建筑柔性负荷成本低。建筑用电设备已经安装,实现建筑用电设备负荷调节只需要增加能量管理系统解决通讯和协调控制问题。第三,建筑配套设施完善。建筑结构、配电设施、交通设施、物业运维体系也已经落成,未来在建筑中建设分布式储能设备,其施工成本、并网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都比在城市中规划建设调峰电站和储能电站更具优势。 -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力市场的问题。第一,建筑负荷主要适合解决日内的调峰问题,建筑负荷基本没有跨周的和季节性的储能能力。第二,建筑负荷的调节能力和调节成本不清晰。建筑设备种类繁多、运行规律多样、人行为复杂。建筑用户和负荷聚集商对建筑柔性负荷的调节能力和 调节成本缺少定量评价,导致建筑柔性负荷参与电力调节的经济性无法判断。第三,用户对新技术不理解。建筑是按照为人服务的原则设计的,没有人想到建筑负荷未来还要服务于电力系统调节。由于缺乏技术示范和经验积累,用户对于柔性用电技术不了解,对“源随荷动”到“荷随源动”的模式转变有担忧,影响了用户的参与意愿。 图II建筑负荷聚合参与电网调节的虚拟电厂模式 虚拟电厂脱“虚”向“实” -调节能力定量化。建筑负荷调节能力需要从多维度进行评价,包括调节容量、启动时间、调节速度、调节精度、持续时间等指标。不同用电设备有不同的调节能力,可以提供不同的调节服务。相应的,电力系统也会根据不同类型的调节需求提出调节能力要求,例如需求响应一般对调节容量和持续时间有要求、对功率偏差有考核,辅助服务对调节精度、响应时间、调节速度有较高要求。只有掌握了建筑负荷的调节能力,虚拟电厂才能为电网调节需求匹配合适的灵活资源,才能为用户制定更优的聚合调控方案。本项目通过实验测试,给出了主要建筑负荷调节能力的调节能力,并且基于建筑用电负荷曲线和电网负荷曲线设计调峰方案并且评估调峰效果。在现状情景,只有空调负荷和其他负荷参与电网调峰,电网峰谷差减少幅度18%。未来,增加了储能和充电桩,在光电大 发情景和风电大发情景下电网峰谷差分别减少幅度62%和85%。 -调节成本明朗化。建筑负荷调节成本需要考虑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聚合成本。建设成本是针对专门为柔性调节而增加的设备投资和功能投资,包括储能设施投资和实现充电桩放电功能的额外投资等;运行成本是指负荷调节造成的损失,包括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对生产生活效率的影响、储能充放过程的能量损耗等;聚合成本是指实现负荷调控的通讯成本和虚拟电厂平台开发成本等。只有掌握了建筑负荷的调节成本信息,建筑用户才能决策是否参与,虚拟电厂才能以经济性为目标进行资源优化整合。然而,建筑负荷调节成本的评估面临样本数据严重缺失的问题,无论是电网还是建筑用户都对负荷调节成本都没有概念,尤其在跟舒适度和生产生活效率关联的运行成本方面。 -负荷聚集初见规模。柔性用电、负荷聚集在建筑领域都是新概念。从设计、建造到运行,建筑都是服务于人的,没有人想到建筑负荷未来还要服务于电力系统调节,导致对建筑负荷调节能力和调节成本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虚拟电厂模式用于聚合建筑负荷的可行性缺乏实践验证。在目前条件下全面推广也许面临较大障碍,建议先从示范工程做起,先把100万平米的建筑负荷聚集起来,把调节能力和调节成本研究清楚,把虚拟电厂模式、聚合算法、交易模式优化验证,进而为将来全面推广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图III建筑柔性负荷的调节能力和调节成本 绿电消费认证先立后破 -建筑负荷调节行为的绿色贡献得不到充分体现。绿色电力证书、绿电消费凭证、建筑电力碳排放量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