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上银行存在资产荒压力,客观上政策持续出台推动小微业务发展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监管趋严。银行信贷增速逐步放缓,信贷投向空间逐步收窄。基建方面,大多数基建项目集中在国有大行与区域城商行手中,普通银行基建项目储备不足且收益较低。房地产方面,2020年房地产市场遭受调控,房企融资受阻,相继违约。银行房地产开发贷资产质量快速恶化,导致银行“不敢贷”。房住不炒的定位下,商品房投资属性弱化,需求走弱,导致银行低风险的按揭贷款投放也受到制约。非房零售信贷方面受制于居民端高杠杆,非房零售信贷未来提升空间或有限。因此,银行目前主要信贷投向均受限,银行主观上面临严重的资产荒。客观上来看,近年政策不断鼓励小微业务发展,主基调为“增量、扩面、减费”。主客观因素共同推动小微业务快速增长。 小微业务增长空间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壁垒 从存量上来看,截至2023年1月末,我国市场主体数达到1.7亿户。根据工商联数据,小型企业中近一半存在融资需求,而微型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中超过70%存在融资需求。存量小微客户融资缺口超40%。截至2022年末,授信户数占有实际融资需求的小微客户比为47%。在政策的推动下,未来覆盖率有望持续提升。从增量来看,近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数稳步增长。若市场主体数以近五年CAGR增长,2025年市场主体数可达2.31亿户。存量增量共同纳入考量,2025年小微贷款需求可超140万亿元,增长空间近110%。 一方面,小微企业本身存续期短、抗风险能力弱以及信息可得性差;另一方面,小微客户软信息居多,导致小微客户信用风险评估难。二者共同导致小微贷款不良率明显更高,这对开展小微业务的银行提出了更高的风控要求,也构成了小微赛道天然的壁垒。 专业小微银行具有高收益高壁垒,与国有大行形成错位竞争 专业小微银行多采取人海战术,通过大量的一线员工队伍获取足够的客户信息,从而使得银行可有效评估客户信用风险,即以业务成本置换信用风险。通过人海战术,在保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专业小微银行可以实现更高的收益。目前国有大行为小微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多通过低利率抢夺小微客户。专业小微银行客群相对国有大行更为下沉,因此我们认为大行开展小微业务对专业小微银行的冲击有限。未来国有大行主客观上都难以继续下沉开展小微业务,专业小微银行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投资建议 银行小微业务为高增长高壁垒的优质赛道,未来增长空间可期。严重的资产荒压力下小微为银行较好的出路。我们看好银行小微业务未来发展以及其中的专业小微银行,专业小微银行可与国有大行形成错位竞争。基于此,我们推荐常熟银行、江苏银行以及无锡银行等优质区域的专业小微银行。 风险提示:小微政策转向,稳增长不及预期,资产质量恶化。 特别提示:国联信托持有国联证券股份比例为13.78%,同时国联信托持有无锡银行股份比例为7.73%,国联信托董事长周卫平同时担任无锡银行和国联证券的董事。本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基于研究员客观、独立的判断,不曾、不会也不将受到上述关联关系的影响。 重点推荐标的简称常熟银行江苏银行无锡银行 投资聚焦 当下银行面临较为严重的资产荒压力,在此背景之下,银行继续寻求新的出路。 本文从小微这一细分业务视角出发,通过分析银行开展小微业务的诉求以及测算小微业务未来增长空间来探究这一细分赛道的未来前景。 核心逻辑 近年来经济不断下行,信贷增速也逐步放缓。与此同时,在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金融体系去杠杆以及资管新规后,银行信贷投向空间逐步收窄。2020年房地产调控以来,银行涉房信贷投放受到较大限制。非房零售信贷又受制于居民端较高的杠杆水平,银行面临较大的资产荒压力。在此背景下,银行将从何突围。我们认为小微业务将是银行一个较好的出路。 创新之处 本文通过获取市场主体的结构以及总数,对未来小微客户的信贷需求进行测算。 经过我们测算,存量小微客户融资缺口超40%。而随着市场主体数持续增长,若2025年充分满足小微客户融资需求,小微贷款规模可超140万亿元,增长空间将近110%。 投资看点 1)银行自身面临较大的资产荒压力,信贷投向空间持续收窄,小微业务是我国银行业目前较好的投向。 2)到2025年,小微贷款增长空间近110%。存量小微客户融资缺口超40%。随着市场主体数持续增长,若2025年能够充分满足小微客户信贷需求,小微贷款规模可超140万亿元,增长空间近110%。 3)专业小微银行具有高壁垒高收益特性。专业小微银行通过人海战术可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同时专业小微银行客群相对国有大行更为下沉,能与国有大行形成错位竞争,免受国有大行开展小微业务带来的冲击。 1.为何银行纷纷加码小微? 小微企业是市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018年央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提到,小微企业对经济贡献较大,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就业以及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小微主体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银行所谓的小微业务是指银行向小微客户发放的贷款。目前通用的口径是央行和原银保监会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口径范围涵盖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以及小微企业主贷款。 1.1银行小微业务的发展现状与格局 银行小微业务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量增面扩。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各类银行均加码小微业务,小微业务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开始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基本保持在20%水平之上。截至2023年6月末,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达到27.69万亿元,同比增长26.10%。同时,小微贷款的覆盖面也持续提升。授信户数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在30%水平之上,覆盖率快速提升。2023年6月末,普惠型小微贷款授信户数达到5935万户,同比增长13.30%。 图表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快速增长 图表2:普惠小微贷款授信户数快速增长 从供给角度来看,国有大行与农村金融机构是小微贷款的主要供给方。尽管各类银行纷纷加码小微业务,但目前主要的小微供给方是国有大行与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天然下沉,过去为小微贷款最主要的供给方。2019年,政府指出国有大行需要发挥头雁作用,要求国有大行的普惠型小微贷款增速不得低于30%。政府推动下国有大行普惠小微贷款规模快速增长,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6月末,国有大行与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为10.71、7.86万亿元,占比分别为39.12%、28.72%。 从上市银行发展格局来看,各类银行小微业务发展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各类银行定位不同,因此服务对象也不相同。从2023年中报披露了普惠小微贷款相关数据的29家A股上市银行来看,小微业务发展呈现出错位竞争的特点。国有行与股份行这类全国性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的户均贷款规模普遍在80-250万之间;城农商行普惠型小微贷款的户均贷款规模相对全国性银行而言更小,户均贷款普遍在50-80万之间。这也意味着城农商行的小微客群相对全国性银行更为下沉。 图表3:国有大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为普惠小微的主要供给方 图表4:上市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户均贷款规模(23H1,万元) 1.2主观上,银行面临资产荒压力 主观上来看,银行自身面临的资产荒压力越发严峻。银行所面临的资产荒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并非突然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下行导致实体的融资需求不振以及各类监管政策导致银行信贷投向受阻等。资产荒压力之下,银行为了自身发展也需要新的出路。 经济增速下行导致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减弱,信贷增速下行。自2010年以来,我国GDP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行。GDP增速从2010年的两位数降至如今不足6%,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在不断加大。而经济下行会导致实体企业融资需求减弱,因此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也随GDP增速下行而持续下行。在企业融资需求不断走弱的过程中,银行信贷投放的压力与难度也会不断增加。 2020年房地产行业遭受严调控后,银行对公房地产投放受到较大限制。202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住建部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提出通过“三道红线”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进行限制,以此避免房企杠杆水平过高。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后,房企融资明显受限。红色档房企不允许增加有息负债,若此类房企销售端现金流无法支撑公司正常运转,极易出现资金链断裂,从而进一步引发房企违约或破产。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后,房地产行业风险快速暴露,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急速上升。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率从2020年年中的1.10%快速上行至2023年中的3.58%,资产质量恶化导致银行“不敢贷”,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快速下行。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同比下降0.20%,增速为历史低点水平。后续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房地产开发贷增速有所回升,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同比增长5.30%。 图表5:经济增速下行,信贷增速放缓 图表6:房地产开发贷快速下行 按揭贷款方面则又受到需求不足、提前还贷以及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多重限制。第一,商品房需求不足,销售面积同比持续负增长。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5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4.30%。2023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9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6.50%,整体需求依旧偏弱。需求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房地产市场调控以来,房住不炒的定位持续强化。住房的投资属性持续减弱,导致商品房需求下降。2)随着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大量楼盘出现交付困难,风险快速上行。3)利率持续下行,住宅价格持续下行以及按揭利率下行导致许多购房者处于观望阶段。第二,2022年末提前还贷规模较大。由于利率水平持续下行,导致早起购房者利率水平与新发利率水平之间差距较大。根据我们测算,2008年至2023年二季度发放的存量按揭利率水平位5.37%,而23Q2新发放的按揭贷款利率为4.11%,二者之间利差超过1PCT,导致提前还贷现象规模快速上行。从RMBS条件早偿率来看,RMBS条件早偿率指数自2023年初以来快速上行,在2023年6月份达到21.50%的高点。第三,上市银行按揭贷款占比也快接近监管上限。2020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对银行业涉房贷款占比设定上限。而按揭贷款作为大多数银行的压舱石,风险低但收益可观,而监管出台时,中资大型银行按揭贷款占比达到30.54%,极为接近32.5%的监管上限,中资中型银行与中资小型银行按揭贷款占比也分别达到16.66%与14.46%,而监管上限分别为20%与17.5%,按揭贷款占比均接近监管上限,故按揭贷款投放也因此受限。但提前还贷后,银行按揭投放空间有所打开。截至2023年6月末,中资大型银行按揭贷款占比为25.32%,距离监管要求的32.50%存在超7PCT的空间,但目前主要受制于需求端。 非房零售信贷受制于居民端高杠杆,缺乏增长动力。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端杠杆率近年来快速提升,从2006年的11%提升至2023年6月末的63.5%。 目前我国居民杠杆水平已经超过新加坡,逼近日本与美国。从居民财富结构来看,中国居民财富中房产占据了较大比重,这也导致居民负债端有较大规模的按揭贷款。因此在杠杆率处于高位的背景下,居民负债端压力较大。居民将主动压降非按揭零售的贷款需求,由此导致非房零售信贷需求下降。银行非房零售贷款投放阻力较大。 图表7:全国商品房销售情况不佳 图表8:提前还贷影响较大 图表9:上市银行按揭贷款占比接近监管上限 图表10:我国居民杠杆水平较高 总体来看,银行的涉房信贷以及零售非房信贷投放都遭遇瓶颈,银行自身急需寻找新的出路。而基建尽管低风险,但是收益较低。对于部分农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其自身也缺乏相应的基建项目,基建也较难开展。小微为银行资产荒压力下较好的出路。 1.3客观上,政策鼓励小微发展 监管频繁出台大量政策促进小微发展,政策主基调为“增量、扩面、减费”。监管对于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已经持续多年。2011年原银保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