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报告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 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 2022年10月 报告顾问组成员 戴民汉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潘新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吕永龙厦门大学讲席教授 关大博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报告科学组成员 薛雄志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本报告首席科学家)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 吝涛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金良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 张增凯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李杨帆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陈能汪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张彩云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教授朱旭东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 报告编写组(由本项目课题组成员组成) 组长:付伊秋 成员:陈祎璇谢哲宇王鹏吴馨仪李政康淑珍董思琦李玲玲黄毅熠刘玉琴丁倩陈梓隆张宇菁曾志伟 目录 前言1 1.“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解释3 2.“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方法4 2.1指标体系4 2.1.1评价框架4 2.1.2指标选取4 2.2指标缺失值处理6 2.3遥感数据提取6 2.4数据标准化6 2.5权重设置7 2.6指标聚合7 2.7方法局限性8 2.8评价对象8 3.“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评价结果10 3.1综合评价结果10 3.2主题得分及排名13 参考文献:22 附件25 1.指标设置解释25 2.各子主题得分30 前言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了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海上合作的思路,以中国沿海经济带为支撑,共同建设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中国-大洋洲 -南太平洋以及经北冰洋连接欧洲共三条蓝色经济通道。2017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致力于共同打造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铸造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引擎”。“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后的九年以来,我国不断深化与沿线国家在海洋、科技、环保、港口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完善相关合作机制。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统筹完善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体系,加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合作。可以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海洋领域的落实,旨在实现“人海和谐、共同发展,共同增进海洋福祉”。合作重点包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海岸带状况、开展海洋和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监测、消除贫困、促进蓝色经济发展、维护海上安全、深化海洋科技研究、建立紧密的蓝色伙伴关系等,涵盖了环境、社会、经济领域,与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密切相关,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辅相成, 为有关国家摆脱经济困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提供了现实路径。“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推进沿线海洋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之路,又是一条促进沿线各国可持续发展之路(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2017; Wang,2020)。 然而,“海丝”沿线国家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各国海岸带区域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Protection,2017)。另外,航运量增加、港口建设等海上活动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关键栖息地和物种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维护区域海洋健康和保障海洋生态安全(Lechner etal.,2018;Turschwelletal.,2020)。在这样的现状下,评价“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十分有必要,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海丝”沿线国家在海岸带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估各个国家在海岸带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充实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内涵、为帮助“海丝”沿线国家决策者改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推动蓝色伙伴关系的构建,助力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本研究报告以2020年(最新数据可获取年)为评价基准年,基于指标数据获取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确定海岸带空间数据的获取范围为自海岸线向陆向海各延伸100公里(依托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设置的指标除外)。报告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第二部分介绍“海丝”沿线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包括指标体系的构建,数据的提取及指标数据处理。第三部分展示“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2022版在指标的选择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更能反映主题与子主题的可持续性,彰显评价目的,是更加综合、全面、系统的版本。我们鼓励读者在查阅可持续发展指数总分之外,更关注各国在各主题、子主题和指标层面的表现及其发展轨迹。 本报告对指标的替换和补充提高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进一步丰富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表征。但本课题组深知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距离成为相关国家涉海决策科学依据的目标还有不少必须加以修改充实之处,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完善相关研究并编制出更权威专业的周期性报告。欢迎本领域的研究同行商榷和批评指正! 1.“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解释 报告呈现并汇总了体现“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状数据。选取了大气、土地、海洋、淡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共7个 主题,在主题层级下设了19个子主题和35个指标,经过层层聚合形成了最终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指数分数的高低及排名用于反映各个国家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是对“海丝”沿线国家关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现状的总结与评价。通过计算获取各个子主题和主题得分,运用指数聚合方法得到“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并通过不同主题、子主题以及指标的得分情况体现“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需要改善提高的领域。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的分数以及单一主题/子主题/指标的分数表示某个国家在最差(10)和最佳(95)之间的位置。由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是一个由指标、子主题、主题层级递进聚合而成的综合指数,因此本报告鼓励学者及政策制定者不应只关注各个国家海岸带的指数得分与排名,更应考虑各个国家海岸带在主题、子主题和指标层面的表现。 2.“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方法 “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缺失值的处理、遥感数据提取、数据标准化、指标权重设置和指标聚合。 2.1指标体系 本报告参考2007年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所编写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构建指导方法(第三版)(UN,2007),结合“海丝”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特征以及海岸带属性,形成适用于“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独特指标体系。 2.1.1评价框架 本报告采用基于主题的评价框架,选取大气、土地、海洋、生物多样性、淡水资源、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共7个主题作为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与常见的评价框架(如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支柱”框架、PSR模型)相比,基于主题的评价框架具有以下优势:(1)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多维性和综合性,而不是将指标简单地划分为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单一维度。这是因为许多指标实质上为多维度指标,如“海洋食品供给量”既属于经济维度,也属于社会维度;(2)以政策为导向,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决策(UN,2007)。在主题的基础上,本报告设置了相应的子主题与指标,最终形成了主题-子主题-指标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2.1.2指标选取 “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一个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同评价主题方面和综合方面的相对强弱,因此所选取的指标应体现海岸带的属性和特征,综合衡量现阶段某个时期内“海丝”沿线国家在实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成果与不足。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遵循如下条件或准则: (1)指标含义科学合理,易于理解; (2)指标含义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 (3)指标具有目标相关性,应与评估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关; (4)指标来源可靠,数据可得或可测,可定期更新; (5)指标具有国家或地区可比性。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7个主题、19个子主题与35个具体指标(表1)。 表1“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主题 子主题 核心指标 大气 温室气体 区域CO2排放量人均CO2排放量 空气质量 PM2.5浓度区域SO2排放量 土地 农业 化肥使用量可持续氮管理指数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强度岸线景观指数 植被 归一化植被指数 海洋 渔业 海洋食品供给量手工渔业捕捞机会过度捕捞渔业比例 海洋环境 清洁水域海岸带垃圾 自然灾害 海岸带防护自然灾害风险暴露性 淡水资源 水量 淡水面积占海岸带陆地面积比例地下储水量水资源使用强度 水质 饮用水健康风险 生物多样性 物种 红色名录指数海洋营养指数 生态系统 海洋保护区占海岸带面积比例陆地保护区占海岸带陆地面积比例滨海湿地占海岸带陆地面积比例海洋净初级生产力 社会发展 人口水平 海岸带人口密度 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道路网密度 收入平等 基尼系数总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生活水平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 性别平等 女性商业和法律指数 经济发展 经济水平 海岸带年人均GDP 经济结构 海洋经济占比 本指标体系较为充分地考虑了“海丝”沿线国家特点与海岸带特性,覆盖了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涵盖了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维度,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人类基本需求。 2.2指标缺失值处理 本报告对统计来源的指标数据缺失值的处理包括就近年份替代法、相似国家替代法、均值法和剔除法等。 (1)就近年份替代法 对于2020年数据缺失的部分指标,取时间序列数据中心的最近年份的数据 替代2020年数据。 (2)相似国家替代法 适用于某个指标某个国家所有年份数据均缺失的情况,对于这类缺失值,本报告通过其他相似指标找出与该国情况最相近的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替代或结合其他相关指标进行估算。 (3)均值法 用于某个指标存在少数国家无数据的情况,此时取其他有数据国家的平均值作为数据缺失国家的值。 (4)剔除法 用于某些无法填补缺失值的情况,在指标聚合计算的过程,这些指标的缺失值采用剔除法,不带入计算也不分配权重。 2.3遥感数据提取 海岸带区域范围为自海岸线向陆向海各延伸100km,对于不足100km的国家,如新加坡,直接使用国家层面范围进行提取。对于其他国家,则需要分别制作各个国家海岸带范围矢量文件,运用ArcGIS工具对遥感数据产品源进行数值提取。 2.4数据标准化 指标层中的各项指标相互之间在数据特征、数量级及量纲上存在着差异,为便于指标间相互比较,需要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常见的数据标准化 的方法包括“最大最小值法”、“z分数法”、“目标距离法”等。本报告采用最大最小值法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将指标分为正向型指标和负向型指标,正向型指标意味着指标数据越大,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负向型指标则相反。标准化公式如下: 负向型指标:𝑌𝑖�正向型指标:𝑌𝑖� =𝑋𝑗𝑚𝑎𝑥−𝑋𝑖� 𝑋𝑗𝑚𝑎𝑥−𝑋𝑗𝑚𝑖� =𝑋𝑖𝑗−𝑋𝑗𝑚𝑖� 𝑋𝑗𝑚𝑎𝑥−𝑋𝑗𝑚𝑖� 式中,𝑌𝑖�为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值,𝑋𝑖�为�国的�指标初始值,𝑋𝑗𝑚𝑎